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
01 南明
南明的國祚,恰似帝國黃昏最後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曆——三帝更迭如走馬,
開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機,可執棋者卻步步錯算,
將反攻的銳氣消磨於派系的爭鬥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權臣的籌碼,前線的忠魂反而淪爲內Dou的棄子,
一個本有一戰之力翻盤的局面,
最終卻因人心的潰散而滿盤皆輸。
![]()
上文講到南明初期其實本有翻盤機會,
坐擁東南富裕之地、依靠長江天險,再加上清軍剛剛入關立足未穩,
南明顯然是優勢在我,弘光不至於只堅持了不到一年就覆滅。
然而在擁立問題上,首席大臣史可法出於派系之私和個人優柔寡斷,
未能果斷擁立第一順位的福王朱由崧,
導致馬士英搶到定策首功,江北四鎮武將集團驕橫跋扈,
文官集團失去對軍隊的控制,史可法也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更糟糕的其實還是整個弘光朝的短視,他們未能認清清廷是主要威脅,
反而將李自成的大順軍視爲首要敵人,
幻想“借虜平寇”,反而延續了崇禎先解決農民軍的錯誤戰略。
![]()
北京昌平 明十三陵的“思陵”
02 借虜平寇
借虜平寇簡而言之,就是聯合清軍對抗李自成農民軍,
思想最早起源於吳三桂,當崇禎自縊的消息傳到山海關時,
吳三桂投降清軍,爲了找藉口,就說自己是借清兵爲君父報仇,
李自成敗逃陝西,清軍主力也緊隨其後,
史可法、馬士英等人錯判形勢,派出北使團與清廷商議借虜平寇,
而且還帶上十萬兩白銀、一千兩黃金的重金去犒賞吳三桂,
結果清廷將錢照單全收,還拒絕談判,斥責南明“不忠不孝”,
南明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對清廷的不理睬視而不見,
史可法回信言辭自我矮化極力討好清廷。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在基本控制華北後,
攝政王多爾袞制定了分兵兩路、同時進攻的戰略,
西路軍由阿濟格、吳三桂率領,主攻李自成在西安的大順,
南路軍由多鐸率領,準備南下消滅南京的弘光朝廷,
此時大順在河南地區發起懷慶之役,連續攻克濟源、孟縣,
清懷慶總兵金玉幾乎全軍覆沒,與副將常鼎、參將陳國纔等均被擊斃,
大順的勝利直接幫南明解圍。
![]()
多爾袞
03 致命短視
多爾袞命令本應南下的多鐸軍團轉而西進,
然後與阿濟格軍團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共同對付大順軍,
李自成這次局部勝利雖然暫時緩解了自身的壓力,
但從戰略全局看,卻把清軍的兩路主力全部吸引到了自己身上,陷入了被動。
可南明朝廷絲毫沒有感謝大順,反而站到了清廷的一邊,
當時清軍主力已經全部被吸引到西線的陝西戰場,
在華北中部的河北、山東和河南東部的防守變得異常空虛,
留守的清軍將領豪格兵力不足,甚至不敢輕易接應前來投降的明朝將領,
對於南明來說,前線鎮守淮安、揚州的總兵劉澤清距離前線僅有一步之遙,
南明的王永吉、袁繼鹹等人敏銳地洞察到了清軍的弱點,
於是上疏朝廷,主張抓住清軍主力西調、後方空虛的天賜良機,
立即出兵北上,收復山東、河南失地,掌握戰略主動權。
他們警告說,如果等清軍消滅了李自成,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江南,
然而,以馬士英、史可法爲首的弘光朝廷最高決策層利令智昏,
他們一方面幸災樂禍地看待清軍與大順軍的火拼,
另一方面又害怕出兵會“挑激”清廷,破壞他們“借虜平寇”和偏安一隅的幻想。
![]()
04 潼關失守
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豫親王多鐸部擊敗河南的大順軍後進逼潼關,
清廷增派援軍並調集大炮,做好了充分的攻堅準備,
李自成得知潼關守將馬世耀兵力薄弱,難以抵擋清軍主力,
於是親率原計劃北上抗擊另一路清軍的主力部隊,馳援潼關,
十二月二十九日,潼關戰役正式打響,
大順軍主將劉宗敏、劉芳亮乃至李自成親率的部隊,
在與清軍的正面交鋒中接連失利,步兵損失慘重,
正月初九,清軍的大炮運抵前線,大大增強了攻堅能力,
更致命的是,另一路清軍主帥英親王阿濟格已率大軍南下,直逼大順的首都西安。
李自成面臨潼關正面有強敵多鐸,後方首都又受阿濟格威脅的絕境,
爲了保存主力被迫戰略性放棄陝西,開始向河南方向轉移,
留守潼關的馬世耀於十二日詐降清軍,
但他與李自成聯絡、意圖裏應外合夾擊清軍的密信被截獲,
多鐸設下圈套,將馬世耀及其麾下七千餘名大順軍將士全部誘殺。
潼關戰役的失敗,標誌着大順徹底失去了對西北地區的控制,
李自成撤離只帶走了西安附近的主力部隊(約十三萬人),形成東路軍,
原先駐守陝西北邊的李過、高一功等部,則無法南下會合,
只能向西經漢中入四川,另尋路線,形成西路軍
(西路軍這部分是後話了,留到接下來幾期繼續聊)。
![]()
05 空城武昌
多爾袞這邊重新分派任務,豫親王多鐸則繼續按原計劃,率軍南下進攻南京的南明弘光,
英親王阿濟格因之前繞道蒙古、延誤軍機,
被責令負責追剿李自成的大順軍殘部,以將功補過。
三月下旬,李自成率部抵達湖北襄陽,與當地守將白旺部會合,總兵力達二十萬,
李自成決定抽調白旺駐守襄陽、荊州等四府的七萬精銳,
全軍水陸並進,意圖搶在清軍之前奪取南京,
但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戰略失策,鎮守大將白旺曾提出反對,
因爲襄陽、荊州是奪取或保衛江南的必爭之地,
而且也是大順軍當時僅存的穩固根據地,
一旦放棄,意味着全軍將徹底變爲無後方支援的流寇,後勤和補給都將成爲嚴重問題。
結果李自成不聽勸阻直接南下,襄陽、荊州等地被追擊而來的清軍輕易佔領,
大順的東進也引發連鎖反應,
南明將領左良玉不敢抵抗,率全軍東下並焚燬武昌,
李自成雖進駐空城武昌,但旋即被阿濟格部追上幷包圍,出戰失利後被迫再次棄城東逃,
此時大順軍已陷入絕境,無根據地補給,指揮混亂。
四月下旬,在江西九江附近,清軍攻破大順軍的“老營”,
最高將領汝侯劉宗敏(李自成的第一猛將)被俘後遇害,
軍師宋獻策、丞相牛金星投降清朝,李自成的兩位叔父及大批將領家屬被俘,
李自成試圖率殘部轉入湖南,五月初,當他行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
爲探查道路,僅帶二十餘名衛士先行,意外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伏擊而犧牲。
![]()
陝西米脂 李自成家鄉
06 南渡三案
大順敗亡過程中,南明全程作壁上觀,沒有任何去打擊清軍的意思,
內部則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模仿起萬曆時期的明末三大案,
製造了弘光朝廷的南渡三案,分別是“大悲案”、“僞太子案”和“童妃案”。
萬曆時期的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都是圍繞太子和福王之爭,
南明弘光帝自己就是老福王的兒子,南渡三案看似孤立,
背後其實也是一條共同的政冶暗流——部分東林-復社黨人因對福王朱由崧繼位不滿,
利用這些事件興風作浪,製造政冶動盪,意圖推翻弘光帝。
首先是“大悲案”,一位自稱是明朝親王的和尚(大悲)在南京行騙,
言語顛倒,聲稱應由潞王即位,最後這個和尚被審明是騙子遭到處決;
第二個是“僞太子案”,一個名叫王之明的少年自稱是崇禎帝的太子,
這個案件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
曾擔任太子老師的大學士王鐸,當面盤問後,一眼識破其爲假冒,
其他見過真太子的官員和太監也均表示不認識,
王之明在審訊之下,最終下跪承認自己是冒牌貨,受人指使,
雖然大臣早就知道他是假的,但對弘光帝繼位不滿者卻藉機散佈謠言,
使遠近軍民越發懷疑其爲真,朝廷百口莫辯,造成了極大的風波。
第三是“童妃案”,一名童姓婦人自稱是朱由崧在藩王時期的繼妃,
童氏在被護送途中,行爲舉止粗俗不堪,毫無王妃風範,
但仍然起到了和“僞太子案”類似的作用。
![]()
07 東林謠言
黃宗羲等浙東史派學者散佈的謠言,他們把福王(朱由崧)繼位爲黨Z的重大失敗,
所以終點抓住這“三案”的把柄大做文章,
必欲將其推倒,另立他們屬意的潞王才肯罷休。
我們可以看到明末的黃宗羲、萬斯同、林時對、錢秉鐙等人,
在著作中大肆造謠,將“三案”與弘光帝的身份直接掛鉤,拋出各自驚人言論,
比如弘光帝是假冒的、太后是假冒的、童妃纔是真的,
但是這些謠言都假得離譜,朱由崧確實是個昏庸荒淫的君主,但身分無可懷疑,
他從洛陽逃出時,是帶着嫡母、舅舅在內的大批王府官員、宗親隨行,
繼位之前沒有人懷疑他是假冒的,怎麼即位後一些一眼假的謠言,
卻成爲南明朝廷上下大做文章的事情呢?
答案也非常簡單,就是東林黨人這幫子人,從來就不以國家大局爲重,
他們關心的始終是所謂的道德教化、正統,自我標榜正人君子,
大批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亂Z,
實際上東林黨人就是一羣禍國殃民的無用文人,甚至不少是起反作用的奸臣。
人們常常受舊史籍影響,以爲東林—復社人士大體上都是骨鯁正直之人,
其實它是一個很複雜的團體,其中光明磊落者固不乏人,
但由於明末東林—復社名滿天下,往往具有左右朝局的勢力,
許多熱衷名利的人也混跡其間,東林變成一個大雜燴,
一些東林的骨幹分子爲奪取權力往往採取陰謀手段,
對弘光帝進行人身攻擊,幾乎都是出於私利。
![]()
08 北伐難產
順治二年(1645年)初,史可法安排高傑率軍北上,
這是弘光朝廷唯一一次向黃河流域的軍事行動,
其目的並非抗清,而是想在鎮壓大順軍的過程中充當清軍的“盟友”,
高傑出發時寫給清肅親王豪格的信件就是一個明證,
信中反覆表達“會師剿闖”的願望,試圖以此爲籌碼,換取清廷在和談中的認可,
清廷征服全國的方針已定,豪格在回信中對此不予理會,反而直接招降高傑。
高傑大軍抵達河南睢州,而當地的明朝總兵許定國早已暗中投靠清廷,並送兒子到清營爲人質,
許定國自知兵力不敵,便設下毒計,他假意恭敬,在城中設宴款待高傑。
高傑爲人粗獷,不聽勸告,自恃兵多,只帶三百親兵赴宴,
席間,許定國用伏兵將酩酊大醉的高傑及其隨行人員全部殺害,
高傑部衆攻入睢州報復性圖城,許定國率部渡過黃河,正式降清,
而史可法所謂的北伐及“聯虜平寇”計劃至此全盤落空。
所以你看,整個南明唯一的一次北伐都如此難繃,
高傑北上的目的僅僅只是給清軍遞一個求和的投名狀。
高傑死後,部下羣龍無首,史可法前去安撫,
高傑的妻子邢氏提出讓兒子拜史可法爲義父,這本是史可法收攏軍隊的大好時機,
他的幕僚閻爾梅等人也提出趁着拿下睢州,繼續出兵北伐收復山東的建議
但史可法內心鄙視高傑部是“流賊”出身,竟堅決拒絕,
反而讓高傑之子去拜太監高起潛爲父,
史可法認爲“退保揚州爲上策”,所以又倉皇率軍南逃。
![]()
09 南明爲何背刺李自成
再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南明爲何背刺李自成,不去聯合大順軍抗清。
答案再清晰不過。
因爲南明弘光從未將李自成當作盟友,反而還制定聯虜平寇的荒唐策略,
在南明統治集團眼中,他們寧可與“異族”的清廷議和,
也絕不能容忍顛覆他們統治根基的“流寇”。
再退一萬步講,即使你不想和李自成合作,
至少獨立北伐也是有不少的好機會,
但是以史可法、馬士英爲代表的南明決策層,完全誤判了形勢,
他們天真地認爲,可以與清廷“劃江而治”,
從內心深處,他們也懼怕與清軍作戰。
而且,南明朝廷忙於處理南渡三大案,上上下下都在藉着謠言做文章,
自詡爲正人君子的東林黨人,他們對清軍動向、南明北伐毫不關心,
反而掀起永無休止的內部紛爭,嚴重影響弘光朝廷的穩定,
使南明無暇北顧、組織有效抵抗,
而且還間接誘發了左良玉以“清君側”爲名的叛亂
(實際上左良玉就是看到前有大順後有清軍,所以找藉口逃跑),
正是種種荒唐的戰略,導致南明從一開始就對清軍出現誤判,
而清廷早早就看透了南明的虛弱和愚蠢,
從而在擊敗大順軍後,毫無後顧之憂地調轉馬頭,揮師南下,不到一年就滅了弘光。
由於時間關係,本文暫時更新到這裏,
下面一章將會繼續重點介紹左良玉、江北四鎮武將們的奇葩舉措,
看看弘光一朝的故事到底有多麼離譜,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末1644——李自成爲何失利,沒能成爲劉邦、朱元璋?
明末1644——吳三桂爲何投清,衝冠一怒爲紅顏是真的嗎?
明末1644——山海關大戰,李自成爲何快速崩盤?
南明1644——南明爲何曇花一現?
南明1644——誰能拯救南明危局?
南明1644——南明弘光爲何只堅持了一年?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