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蒂卡:文學愛好者必玩之作,出賣上帝竟不到5盧布

《印蒂卡》是由來自俄羅斯的Odd Meter工作室製作,由11 bit studios發行的以第三人稱劇情驅動爲主題的遊戲。遊戲以宗教爲主題,玩家將扮演一名名叫印蒂卡的修女開啓一場有關宗教信仰的癲狂之旅。遊戲已於2024年5月2日發售,並同步登陸PS5、Xbox Serries X|S、PC平臺。

本評測對遊戲內容有作者自己的解讀,配合遊戲本身觀看效果最好。

一場堪稱瘋狂的宗教旅途

《印蒂卡》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的沙皇俄國,在這裏,宗教的信仰與現實生活帶給人們的強烈打擊使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割裂感。我們遊戲的主角,也就是印蒂卡,作爲一名修道院的普通修女。儘管行事小心兢兢業業,但依然被不少修女排擠,可憐的印蒂卡只能將這些惡意全都忍受下去。

乍一看,印蒂卡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道院修女,但其實人們不知道的是,印蒂卡心中住着一個撒旦魔鬼,這個惡魔時不時會與印蒂卡搭話。而在某天,印蒂卡從老修女那裏得知了一個去另一個教堂送信的任務,於是我們的主線任務開啓了,印蒂卡與她身旁的“惡魔”開啓了一場瘋狂之旅。

印蒂卡路過一個小村莊,在那裏她遇見了一位名叫伊利安的囚犯,他是個被關押的軍官,卻因爲火車脫軌而逃出來,機緣巧合之下他救了印蒂卡,在兩人幾經波折逃出了追捕後,伊利安說出了自己的目的。原來他的手臂已經有了敗血症的症狀,醫生已經無力迴天,他想讓上帝拯救他,所以想要大教堂的聖匣子,而印蒂卡在後來也得知了自己送信而信中電腦內容卻是罷免自己修女的身份。於是印蒂卡也想前往大教堂向上帝尋找屬於自己的“救贖”,於是兩個人攜手踏上了旅途。

劇情驅動的文學遊戲

本作很明顯是以劇情爲驅動的,畫面也很不錯,藝術表達的特點也很獨特,就我個人而言,我自己玩過的這種類型的遊戲其實也不算多,能想出來的就是《艾迪芬奇的記憶》與《極樂迪斯科》。

在我看來,這兩部作品是典型的將文學作品的概念引入到了遊戲中,而《印蒂卡》也是這樣,本作的世界觀世界堪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布爾加科夫筆下喜劇與悲劇的狂野結合,我們所的主角,印蒂卡與伊利安毫無疑問都是悲慘的,整部遊戲就是對斯拉夫人東正教愚民的一種批判。

爲什麼我說印蒂卡與伊利安都是悲慘的呢?玩過遊戲的玩家可能會有這種感覺,或許整部遊戲只有印蒂卡與伊利安是對上帝最尊敬的,伊利安渴望手臂能被上帝的神力復原,印蒂卡渴望上帝能夠救贖自己的靈魂。但明顯這個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的上帝並沒有對他們產生任何呼應,反而是印蒂卡心中的撒旦惡魔在不斷地發出低語。遊戲中的許多解密,都是圍繞着印蒂卡在現實與地獄遊走的狀態來破解,也是這一點的體現。

惡魔的價值觀毫無疑問是正常人無法接受的,惡魔曾對印蒂卡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鐮刀手,因爲孩子苦於病痛,於是他殺死了自己的孩子,又因爲精神癲狂又殺了其他六個孩子,惡魔確認爲他是聖人,它認爲鐮刀手用一個人的苦痛換來了七個孩子上天堂的幸福,在我看來這就是惡魔價值觀的體現。

遊戲的很多風格表達也很有意思,回憶的穿插基本是以像素風的各種小遊戲展開的,對於一些迷題的破解遊戲也安排得很巧妙,極具味道。在遊戲的最後一道迷題,通過一個地方兩種視角的體現,玩起來真的很有一種盜夢空間的感覺。類似這樣的迷題還有很多,我這裏只是列舉。

視覺錯感

遊戲的升級方式也很有意思,我們通過拿取各種特殊物品,或者點亮油燈都可以獲取信仰點數。關於信仰點數的暗示,遊戲中也很多次提醒我們其實這東西並沒有什麼大用。而這一伏筆則在遊戲的結尾得到充分體現。在伊利安與印蒂卡拿到聖匣子後,兩人並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所謂的救贖。對上帝最虔誠的兩個人卻得到了這種結局,隨後的印蒂卡在監牢裏被獄警侵犯,遊戲中用一段耐人尋味的鏡頭以及歸零的信仰點數表達了這一片段。

失去信仰的伊利安將聖匣子賣給了投機商人換來了連5盧布都沒有的小號,而從監牢逃生的印蒂卡得知了伊利安乾的事,想買回聖匣子,投機商人卻想賣25盧布。

上面這張圖是我覺得遊戲最有意思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鏡頭。在伊利安與投機商人因小號質量問題爭吵時,印蒂卡拿過了聖匣子,但從對面的鏡子映入眼簾的不是自己,而是一隻惡魔。印蒂卡不斷祈禱親吻聖匣子,但鏡子裏的惡魔還是一直在那裏。

即使印蒂卡拿起聖匣子,匣子不斷冒出信仰點數,但鏡子裏的惡魔還是在那裏,當印蒂卡打開聖匣子時,發現裏面什麼都沒有。這個可憐的女孩終於意識到了,哪裏有什麼上帝,她的信仰也破碎了,她摔倒了聖匣子,在此同時,鏡子裏的惡魔倒影也消失了,重新變回了印蒂卡。

印蒂卡曾經與惡魔說出了最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印蒂卡問惡魔,如何才能讓它消失,惡魔說到:“只有你不想我消失的時候我纔會消失。”是啊,這個世界一直都存在着黑與白,有惡魔的地方就有上帝,有上帝的地方就有惡魔,但不管是上帝還是惡魔,他們真的能夠拯救我們的生活嗎?印蒂卡對此產生了質疑,她拋棄了自己的信仰,我們把聖匣子比作上帝,當印蒂卡丟棄聖匣子的時候,也意味着丟棄了上帝,上帝消失了,鏡子裏的惡魔也隨之消失,這一段在我看來是真真正正的點睛之筆。


印蒂卡與“上帝已死”

在遊玩本作後,我的腦海裏也浮現出了一個人,那就是尼采。“上帝已死”是由尼采提出來的,意思自然而然不是簡單的上帝已經死去,而是上帝已經無法成爲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因爲“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

尼采

尼采相信,人類沒有了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這一點也在遊戲的結尾明顯地體現了出來,或許印蒂卡對上帝信仰的破碎,會給她帶來新生,帶來更自由的人生。


結語

作爲一款劇情驅動類的遊戲,本作所蘊含的可解讀的東西可以說太多了,本篇因爲篇幅原因我也只是簡單地簡述了自己的觀點,當然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補充。就本作的文學含量來講我個人覺得是很高的,或許比不了《艾迪芬奇的記憶》與《極樂迪斯科》,但依然是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優化方面因爲是獨立遊戲,遊戲有些地方略帶卡頓,穿模的小問題也有,但整體來說並不影響遊玩,對文學解讀有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款遊戲。

創作不易,如果喜歡的話還請點贊,電電,如果有關注就更好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