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遊戲那點事 willow
這兩天遊戲圈最大的瓜,莫過於《王者榮耀》被訴匹配機制不透明的“中國遊戲算法訴訟第一案”,在南山法院正式開庭。截至發稿前,“王者開庭”詞條最高衝上微博熱搜第1,可見外界對此案是相當關注。
作爲國內近十年來關注度最高的遊戲訴訟案件之一,其事情的起因和發展多少讓人感到有些突然。
去年6月,有七八年《王者榮耀》遊戲齡的資深玩家孫千和(原告,下稱孫律師),因“遊戲連敗”對《王者榮耀》的匹配機制產生懷疑。
在她看來,《王者榮耀》的匹配機制能決定遊戲對局結果,其設計似乎並不公平:“比如說你現在已經五連勝或者六連勝了,那下一局你就明顯感覺到,系統覺得你該輸了。於是你們這邊的隊友就變得特別弱,對面特別強。”
(“當玩家感覺它不公平的時候,它就是不公平的”)
針對這一疑惑,孫律師向法院遞交了訴狀,要求《王者榮耀》公開遊戲的玩家對局匹配機制,具體包括:影響《王者榮耀》系統給玩家賬號匹配隊友和對手的具體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遊戲模式下的佔比和權重大小。
老實說,一開始我看待這次事件的心態其實相對放鬆——別看業內老生常談的“匹配機制”上了法庭,看起來好像事情大條了。但說白了,簡單的機制披露業內一向都有做,談不上什麼大事。
再加上,《王者榮耀》此前也曾多次聽取玩家建議,有過對匹配機制進行過調整和說明的先例。所以從事發那一刻起,我和不少業內朋友一致認爲這只是一起普通的運營事件,也覺得騰訊能夠基於玩家訴求做出妥善處理。
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起最初只關乎“匹配機制”的輿情,後續居然會上升到“公開遊戲算法”、“助長玩家沉迷”、“有損知情權和公共利益”的高度。不僅如此,這場輿論還波及到疊紙、網易、B站等遊戲公司,原本僅聚焦《王者榮耀》的事件討論被二次放大。
目前該事件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討論,要想在逐漸失控的輿論中重拾冷靜,我們就得回到事情的爭議原點,也就是《王者榮耀》這起訴訟本身。
01
雙方交鋒的關鍵點
針對此次訴訟,原告和被告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在庭審上展開了約5小時的辯論,我們在南山法院現場採訪了旁聽庭審的人,並結合南方都市報、界面新聞等多方信源,進一步瞭解了此次雙方交手的要點。
在庭審當中,孫律師(以下稱原告)和《王者榮耀》(以下稱被告)就匹配機制是否公開,是否爲商業機密等主要問題展開了交鋒,關鍵內容如下:
1.《王者榮耀》是否應該公開遊戲的匹配機制?
原告主張:公開“王者榮耀”遊戲的玩家對局匹配機制,具體包括:影響“王者榮耀”系統給玩家賬號匹配隊友和對手的具體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遊戲模式下(例如排位賽、巔峯賽、匹配賽、娛樂模式等)的佔比和權重大小。
被告主張:《王者榮耀》的匹配機制能爲騰訊在遊戲服務市場帶來相應的競爭優勢,屬於騰訊的技術祕密。關於消費者知情權,並未要求遊戲公司公開遊戲服務背後的技術方案和技術細節。儘管公開遊戲匹配機制並非法定義務,《王者榮耀》自上線遊戲以來,主動向用戶溝通,通過各個官方渠道說明匹配機制。
2.商業機密能否作爲企業不公開算法的理由?《王者榮耀》應當公開多少內容?
原告主張:商業機密並不是不公開算法的“擋箭牌”,既然微博、小紅書、抖音、視頻號等等平臺都沒有以商業祕密爲由拒絕公開各自算法,那麼《王者榮耀》也不應當以商業機密爲由,不公開匹配算法。並希望《王者榮耀》對算法公開的顆粒度能夠與抖音相當。
被告主張:騰訊認爲《王者榮耀》所公佈的匹配算法的顆粒度的確是與抖音相當,而且抖音呈現的算法細節也並未達到原告所主張的比重。如果進一步公開匹配機制背後的技術方案和技術細節,相關技術細節可能被部分惡意玩家或黑產濫用,嚴重破壞遊戲公平對局環境,並最終損害廣大正常遊戲玩家的利益,這將帶來負面影響。
(圖源新華網4月17日對“抖音算法”的報道)
3.匹配機制是否公平?會強行影響玩家的勝率嗎?
原告主張:互聯網不少玩家反饋稱《王者榮耀》的ELO機制並不公平,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並不是個例,對於遊戲官方對匹配機制的解釋,在沒有得到詳細公開的情況下,她認爲並不可信。最終在匹配機制的影響下,會將勝率控制在50%。
被告主張:在《王者榮耀》等MOBA遊戲中,遊戲對局的勝負受團隊配合、陣容搭配、戰術選擇、玩家狀態等諸多因素影響,並非由匹配機制決定,匹配機制無法直接決定遊戲對局勝負。(此外,《王者榮耀》還在現場舉證了展示隨機抽取的多位玩家公開可查的勝率情況,分佈在70~80%區間,以此證據表明原告所稱通過匹配機制控制勝率在50%的說法與事實不符)
4.匹配機制是否會進一步影響玩家遊玩意願,進而導致玩家沉迷?
原告主張:匹配機制控制勝率導致玩家輸輸贏贏“贏了還想玩,輸了還想繼續玩”造成玩家沉迷,既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讓成年玩家沉迷。
被告主張:按照原告主張,既然無論輸贏都想繼續玩,證明匹配機制並不導向沉迷。而且,《王者榮耀》嚴格落實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針對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成年玩家,可以自主支配時間,享有正當的娛樂權,即便如此,《王者榮耀》針對成年玩家也有過度遊戲的提醒,不存在通過匹配影響玩家遊玩意願的情況。
02
法律專家:不算爭議的爭議
基於雙方的訴求,互聯網上也產生了相當多的討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深了玩家對遊戲廠商的“不信任感”。而在網上的衆多討論當中,大多數都是圍繞着最核心的問題展開。
當進一步對雙方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剖析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場訴訟當中的核心爭議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王者榮耀》的匹配機制是否屬於不可公開的商業祕密?
針對這些訴求與爭議,早在去年孫律師發起對《王者榮耀》的訴訟之後,騰訊就曾安排工作人員與孫律師溝通解答。
不過跟外界猜測的“暗中求和”不同,據遊戲那點事瞭解,此次溝通更像是遊戲跟玩家之間的線下茶話會,一起聊聊目前的匹配機制都存在哪些痛點......這也是騰訊近些年希望離玩家更近的一貫作風。
就事論事地說,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到此次《王者榮耀》訴訟上,正如北京恆都(上海)律師事務所運營主任、上海市律師協會調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鄧哲律師表示,從訴訟的角度看,在該案件中原告要完成舉證責任難度很高——可以預見《王者榮耀》的贏面很大,也不存在太多的拉扯空間。
不少法律人士均表示,若站在理性的法律層面思考,這起訴訟案件反而變簡單了。
關於“匹配機制”是否屬於商業祕密這點,知乎答主@王瑞恩提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爲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提供了依據,但並未直接提及算法機制。”
其次,答主也列舉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但他也同樣指出:“這一規章針對的是推薦算法,而且即便認爲遊戲匹配也是一種推薦(比較牽強),它也只是要求服務提供者「優化透明度和可解釋性」,並沒有強制要求披露具體細節。”
那再看到原告這邊。在發佈於小紅書、B站的帖子中,目前孫律師是從“知情權”、“公衆利益”的角度出發,呼籲《王者榮耀》主動對外界公佈算法細節。
其中引起最多討論的是,孫律師將“美團算法壓榨騎手”跟“《王者榮耀》用算法剝削玩家”作爲對比,但這一點目前依舊具有不小的爭議,“內容推薦算法”和“遊戲匹配機制”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知乎答主@珍惜當下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偷換概念。
因此從法律的角度理性看待這件事,所謂的“爭議”其實也談不上有多大。
另外據我們在法院現場瞭解到,此次庭審持續約5個小時,被告(《王者榮耀》)爲這場庭審準備了超1000頁證據,對此事非常重視。目前,《王者榮耀》匹配機制一案8月12日的庭審結束,法院未當庭宣判,目前正在等待後續裁定。
03
王者榮耀冤不冤?
聊完訴訟本身的一些關鍵信息,我們再來談談一些訴訟之外,但又跟訴訟強相關的話題。
在採訪旁聽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的相關人員後,我發現騰訊這回確實是佔理的。展開來說,此次輿論對《王者榮耀》有失偏頗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1、被質疑的匹配機制
其實早在2022年,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就有一起涉及《王者榮耀》代練的不正當競爭案。法院一審認爲,《王者榮耀》遊戲內設的公平匹配機制,能夠根據遊戲行爲數據分析評價的競技水平,吸引並積累用戶,最終獲得遊戲收益,這一競爭遊戲應受法律保護。
雖然法院公開認定匹配機制屬於可保護的競爭優勢也非常值得一聊,但我更想談談王者榮耀的匹配機制,也就是所謂“公平匹配”這一點。
事實上,匹配機制盡力爲玩家尋找到實力相當的隊友組局,但並不意味着可以決定對局勝負。
在去年8月的“匹配策劃聊匹配機制”節目中,負責匹配系統的策劃曾坦言目前的匹配機制還不夠好——哪怕《王者榮耀》儘可能地找出10個實力相近的玩家進行匹配,但玩家單局選什麼英雄,走怎樣的分路,最終能夠表現出來的狀態,這些都是系統無法去捕捉的。
但這也意味着,《王者榮耀》同樣無法用匹配機制,去刻意影響玩家單局的勝率——因爲匹配系統同樣無法確定,該名玩家在上把遊戲中是否發揮失常(選擇非擅長英雄,競技狀態不佳等),以及下一把遊戲能否保持跟上一把同樣的狀態。這些都是所謂“算法”無法準確判定的東西。
另外更需要注意的是,既然連《王者榮耀》都無法將匹配機制調校得盡善盡美,那這事在外行人眼裏,恐怕就更容易產生一些認知上的誤差。
誠然,孫律師毋庸置疑是一名專業的律師,曾經她所主導的“起訴中國移動隱私權糾紛案”還入選最高法《民法典》適用典型案例。
但必須承認的是,在起訴《王者榮耀》之後,孫律師在數個月內臨時建立的遊戲行業和算法相關認知未必周全,也未必準確。
在今年8月,九派新聞就《王者榮耀》訴訟案一事採訪了孫律師本人。雖然孫律師此前曾花費數月時間惡補相關知識,並提到自己“對算法領域比較關注”,但現階段法律對算法和匹配機制之間的關係,其實並未給出明確的界定。
這樣一來,孫律師把《王者榮耀》匹配系統跟她所描述的“抖音內容推薦”、“美團壓榨騎手”相提並論,或許就是建立在一些模糊的法律界定之上......而這些未經驗證的結論有是否會對《王者榮耀》此案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判?這裏同樣需打上一個問號。
2、玩家情緒失控
那除了核心爭議點匹配機制之外,我們還發現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的社區輿論,其實一直都處在一種情緒失控的狀態。
或許是因爲《王者榮耀》超1億DAU的國民遊戲屬性玩家覆蓋面太廣,行業影響力太大,外界對於這款遊戲的評價總會過於熱烈。
就像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本來好端端的法律戰演變成輿論戰,社區中一些理智的聲音也被洶湧的玩家情緒所掩蓋。
這也導致後續社區中開始冒出“如《王者榮耀》敗訴,承諾3倍賠償玩家充值金額”之類的謠言——當一個社區被激進的情緒灌滿,喪失原本理性的討論空間時,因尊重司法流程未能及時發聲的王者團隊,自然就會陷入“有冤說不出”的劣勢處境。
3、更多產品被涉及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在此次案件中其實不只有騰訊一家廠商涵蓋其中,包括網易、疊紙、B站在內的遊戲廠商,也在這場影響甚廣的訴訟案中受到波及。
在小紅書平臺上,大量的《戀與深空》玩家、網易用戶紛紛湧進孫律師的個人賬號請求法律援助;另一邊,以《三國:謀定天下》爲代表的遊戲輿情也開始冒頭,其中更有人直言“一旦鵝廠敗訴,國內所有的遊戲基本上玩家都可以要求官方公佈機制算法。”
不僅如此,由於孫律師在媒體採訪中簡單帶到了“防沉迷”的相關內容,部分互聯網用戶也開始借題發揮,把本應聚焦《王者榮耀》匹配機制的訴訟案再一次放大。
這些額外的社區關注和輿論壓力無處釋放,自然會壓回處在風口浪尖的《王者榮耀》身上,造成無謂的冤屈。
總的來說,這場《王者榮耀》訴訟案細細盤下來,我發現這幾天的王者輿情真可謂是騰訊近年來最“意外”的一回。無處釋放的社區情緒、輿論壓力,讓大家無法理智看待此次事件。
這種由誤解和泛化焦慮裹挾而成的輿論浪潮,不僅會抹除對機制本身進行理性探討的可能,更在無形中損害了建立於信任和溝通之上的行業基礎——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一點,信任是遊戲的土壤,當土壤被情緒化的指控侵蝕,受損的終將是整個遊戲行業。
04
結語
經歷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我唯一的想法是——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圈外人,建議大家的精力還是多多聚焦在在遊戲內容本身爲好。
事實上,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的核心終究還是玩家對於遊戲內容、玩法本身存在不滿。與其讓這些事情消耗公衆資源,讓輿論影響更多的遊戲廠商,倒不如將更多心思花在遊戲內容的認知學習、痛點反饋,以及品質打磨上。
因此,此次《王者榮耀》訴訟案的背後,不僅僅是一款產品,一家廠商的事,它更關乎整個遊戲行業的生命線。從這個角度出發,對玩家羣體多一些溝通,對遊戲行業多一些信任,或許纔是這場案件帶給我們最大的警醒和價值。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