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幾年眼保健操,爲什麼我們還是戴上了眼鏡?

如果你的DNA裏刻着“爲革命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眼保健操現在開始……”這句口號,並且能下意識地跟着節拍找到“睛明穴”和“太陽穴”,那麼恭喜你,我們擁有着同樣的“童年烙印”。

想當年,每天上下午的課間十分鐘,整個校園都會被這熟悉的旋律統一支配。老師們在講臺上監督,我們則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用剛摸過鉛筆、橡皮甚至泥巴的小髒手,在眼眶周圍進行一通“神聖”的按壓儀式。

揉按攢竹穴,擠按睛明穴……一套操作行雲流水,彷彿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擁有一雙5.3的“革命好視力”。

然而,人到中年,低頭看看鼻樑上的眼鏡,再看看身邊戴眼鏡的朋友,一個困擾多年的童年迷思湧上心頭:我們認認真真做了十幾年的眼保健操,到底保護了什麼?

眼保健操,真的能“預防近視”嗎?

最核心的說法是,通過按摩眼部穴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眼部肌肉,從而達到預防近視的效果。這個理論聽起來無懈可擊,但現代醫學的放大鏡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面。

首先,近視的成因極其複雜。目前醫學界公認,近視主要是由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簡單來說,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視,那你近視的概率就很高;如果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缺乏戶外活動,眼軸就容易變長,從而導致近視。

眼保健操那短短几分鐘的按摩,對於改變基因或者逆轉因長期用眼導致的眼軸變長,可以說收效甚微。它最多能讓因持續緊張而痙攣的睫狀肌得到暫時性的放鬆,緩解一下“視疲勞”,就像我們伸個懶腰一樣舒服。但要說它能從根本上“預防”近視,至今仍缺乏足夠有力的、被廣泛認可的臨牀試驗證據。

更扎心的是,我們當年那“不乾不淨”的按摩手法,如果手上細菌多,不僅沒保護好視力,反而可能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

那我們爲什麼堅持了這麼多年?

既然效果存疑,爲什麼眼保健操能成爲一代又一代學生的集體記憶,並延續至今呢?

答案是:它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集體管理方式,其“強制休息”的意義遠大於“按摩穴位”的意義。

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太多娛樂活動,升學壓力卻逐漸增大的年代,讓成百上千個孩子在課間自覺放下書本、望向遠方,是一件多難的事情?

而眼保健操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伴隨着統一的口令和音樂,所有學生必須在特定時間停下手中的一切活動——不能看書,不能寫字,甚至不能交頭接耳。在這4分47秒裏,你的眼睛被迫離開了書本,進行了一次“強制性休息”

這,或許纔是眼保健操最大的功勞。它用一種帶有儀式感的形式,強制性地中斷了學生的近距離用眼,讓眼睛得到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至於按摩穴位本身,更像是一種讓大家“有事可做”的輔助手段,確保這個休息時間不被挪作他用。

這就好比過去我們總要給家裏的縫紉機、黑白電視蓋上一塊精緻的蕾絲布。那塊布能防的塵土有限,更多的是一種“這是個貴重物件,都給我小心愛惜”的心理暗示和行爲規範。眼保健操,就是我們眼睛的“行爲規範”。

時至今日,眼保健操依然在校園中延續。或許我們早就明白,單靠它無法抵擋近視的浪潮,但那段旋律響起時,我們閉上雙眼,強制自己從手機、電腦、書本中抽離出來的片刻,依然是對抗信息時代用眼洪流的一種溫柔“革命”。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