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几年眼保健操,为什么我们还是戴上了眼镜?

如果你的DNA里刻着“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这句口号,并且能下意识地跟着节拍找到“睛明穴”和“太阳穴”,那么恭喜你,我们拥有着同样的“童年烙印”。

想当年,每天上下午的课间十分钟,整个校园都会被这熟悉的旋律统一支配。老师们在讲台上监督,我们则在座位上“正襟危坐”,用刚摸过铅笔、橡皮甚至泥巴的小脏手,在眼眶周围进行一通“神圣”的按压仪式。

揉按攒竹穴,挤按睛明穴……一套操作行云流水,仿佛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拥有一双5.3的“革命好视力”。

然而,人到中年,低头看看鼻梁上的眼镜,再看看身边戴眼镜的朋友,一个困扰多年的童年迷思涌上心头:我们认认真真做了十几年的眼保健操,到底保护了什么?

眼保健操,真的能“预防近视”吗?

最核心的说法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眼部肌肉,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这个理论听起来无懈可击,但现代医学的放大镜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

首先,近视的成因极其复杂。目前医学界公认,近视主要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简单来说,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那你近视的概率就很高;如果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眼轴就容易变长,从而导致近视。

眼保健操那短短几分钟的按摩,对于改变基因或者逆转因长期用眼导致的眼轴变长,可以说收效甚微。它最多能让因持续紧张而痉挛的睫状肌得到暂时性的放松,缓解一下“视疲劳”,就像我们伸个懒腰一样舒服。但要说它能从根本上“预防”近视,至今仍缺乏足够有力的、被广泛认可的临床试验证据。

更扎心的是,我们当年那“不干不净”的按摩手法,如果手上细菌多,不仅没保护好视力,反而可能增加眼部感染的风险。

那我们为什么坚持了这么多年?

既然效果存疑,为什么眼保健操能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集体记忆,并延续至今呢?

答案是: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集体管理方式,其“强制休息”的意义远大于“按摩穴位”的意义。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升学压力却逐渐增大的年代,让成百上千个孩子在课间自觉放下书本、望向远方,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而眼保健操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伴随着统一的口令和音乐,所有学生必须在特定时间停下手中的一切活动——不能看书,不能写字,甚至不能交头接耳。在这4分47秒里,你的眼睛被迫离开了书本,进行了一次“强制性休息”

这,或许才是眼保健操最大的功劳。它用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形式,强制性地中断了学生的近距离用眼,让眼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至于按摩穴位本身,更像是一种让大家“有事可做”的辅助手段,确保这个休息时间不被挪作他用。

这就好比过去我们总要给家里的缝纫机、黑白电视盖上一块精致的蕾丝布。那块布能防的尘土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这是个贵重物件,都给我小心爱惜”的心理暗示和行为规范。眼保健操,就是我们眼睛的“行为规范”。

时至今日,眼保健操依然在校园中延续。或许我们早就明白,单靠它无法抵挡近视的浪潮,但那段旋律响起时,我们闭上双眼,强制自己从手机、电脑、书本中抽离出来的片刻,依然是对抗信息时代用眼洪流的一种温柔“革命”。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