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個字看久了,感覺越來越陌生?

朋友們,這陣子發了好幾篇關於詞語類的帖子,看到有很多評論說“整個評論區看下來感覺越來越不認識這個字了”,讓我想起來曾經作業本上,論文稿裏,或是隨手記下的便籤角落,當盯着某個字凝視十幾秒後,這個原本熟悉到骨子裏的漢字,突然變得陌生起來,感覺筆畫扭曲,結構怪異,甚至懷疑這字真是這樣寫的嗎?

其實,這不是大腦短路了,也不是靈異事件,而是一種幾乎人人都會經歷的正常現象。它的學名叫做“語義飽和”,通俗點說,就是你的大腦暫時性疲勞了。

我們可以把大腦處理文字的過程,想象成一個高效運轉的自動化工廠。平日裏,你看到朋友二字,負責視覺的車間立刻捕捉到它的外形,負責語言的車間檢索它的讀音,而負責含義的車間則瞬間點亮關於情誼、陪伴的所有聯想。這三個車間協同作業,行雲流水,讓你在千分之一秒內就理解了這個詞。

但當你長時間、高強度地只盯着這一個字時,麻煩就來了。

這就好比讓工廠裏視覺車間的某一臺機器,持續高負荷地只處理朋友這兩個字的形狀信息。一開始,它還能精準運轉;可十幾秒後,這臺重複勞動的機器開始過熱、發燙,效率急劇下降。它發出的信號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不穩定。

此時,負責語言和含義的車間就遭了殃。它們接收到的關於這個字形狀的信號模糊不清、斷斷續續。於是,整個信息加工流水線被迫中斷。你就會感覺到這個字的模樣變得古怪,它怎麼讀來着?它到底是什麼意思?那個你無比熟悉的字,彷彿變成了一堆毫無意義的筆畫堆積。

這種現象,漢字尤其明顯。因爲每個漢字本身就是一幅高度複雜的圖畫,包含點、橫、豎、撇、捺等多種筆畫的精密組合。我們認讀它,嚴重依賴於對整體形狀和結構的瞬間識別。一旦大腦的視覺處理器因持續刺激而罷工,這種整體感便會瓦解,留下的只是一堆令人困惑的線條。

所以,下次當你再次陷入這種短暫的陌生感時,大可會心一笑。這不是你的記憶力出了問題,恰恰相反,它正證明了你擁有一個如此精密、且懂得自我保護的大腦,只不過是它用這種小小的罷工,提醒你:“喂,該休息一下,換個焦點啦!”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侵刪!)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