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考古人員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發現了一處重要石刻,國家文物局迅速組織了石質文物保護、秦漢考古、古文字學、書法篆刻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調查和研判。經過審慎研究,確認該石刻爲秦代遺存,並正式定名爲“尕日塘秦刻石”。這一發現被認爲是我國目前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刻石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200米,海拔4306米。
刻石所在的坡地與湖濱共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地質環境,具有山體擋風和水域調節微氣候的功能。這種環境爲刻石的長期保存提供了有利條件。
通過實驗室分析,刻石材質爲石英砂岩,具有高耐磨性和強抗風化能力,這也是刻石能夠歷經兩千多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刻石壁面總長82釐米,最寬處33釐米,刻字區面積約0.16平方米,距地面約19釐米。
文字共12行36字,外加1個合文,共計37字,字體風格爲秦篆,符合秦代文字特徵。
刻制工藝:通過高精度信息增強技術檢測,刻石表面可見明顯鑿刻痕跡,採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石刻工藝特徵。
礦物和元素分析顯示,刻痕內部和表面均含有風化次生礦物,表明刻石經歷了長期自然風化,排除了近期新刻的可能。
分析還排除了使用現代合金工具的可能性,進一步證實了刻石的時代真實性。
刻石保存較完整的文字信息爲:“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採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裏”。
內容大意: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五大夫”官職的臣子(姓名部分殘缺,疑爲“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崑崙山採摘長生不老藥。他們於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即刻石所在地),並計劃再前行約150裏到達此行的終點(可能爲崑崙山區域)。
尕日塘秦刻石是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的秦代刻石,且位於海拔4306米的黃河源頭地區,填補了秦代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歷史空白。
刻石直接證實了史書中關於秦始皇派遣方士前往崑崙山尋訪長生不老藥的記載(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秦始皇遣徐福等人求仙藥),爲這一史實提供了實物證據。
刻石的發現明確了古代“崑崙”的地理位置,指向黃河源頭及青藏高原一帶,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崑崙山具體位置的學術爭議。
刻石提到“前□可/□百五十/裏”,表明從扎陵湖再前行約150裏(約60-70公里,秦代1里約400米)可能即爲古人認知中的崑崙山區域。
在古代中國,崑崙山被視爲神話中的神山,與長生不老、仙人居所等觀念密切相關。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促使他多次派遣方士(徐福)前往各地尋找仙藥,此刻石證實了這一活動延伸至青藏高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