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现秦代刻石,证实昆仑位置及秦始皇求仙史实

不久前,考古人员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石刻,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调查和研判。经过审慎研究,确认该石刻为秦代遗存,并正式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

刻石所在的坡地与湖滨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质环境,具有山体挡风和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功能。这种环境为刻石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实验室分析,刻石材质为石英砂岩,具有高耐磨性和强抗风化能力,这也是刻石能够历经两千多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刻石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

文字共12行36字,外加1个合文,共计37字,字体风格为秦篆,符合秦代文字特征。

刻制工艺:通过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检测,刻石表面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秦代石刻工艺特征。

矿物和元素分析显示,刻痕内部和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表明刻石经历了长期自然风化,排除了近期新刻的可能。

分析还排除了使用现代合金工具的可能性,进一步证实了刻石的时代真实性。

刻石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内容大意: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五大夫”官职的臣子(姓名部分残缺,疑为“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即刻石所在地),并计划再前行约150里到达此行的终点(可能为昆仑山区域)。

尕日塘秦刻石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且位于海拔4306米的黄河源头地区,填补了秦代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历史空白。

刻石直接证实了史书中关于秦始皇派遣方士前往昆仑山寻访长生不老药的记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秦始皇遣徐福等人求仙药),为这一史实提供了实物证据。

刻石的发现明确了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指向黄河源头及青藏高原一带,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昆仑山具体位置的学术争议。

刻石提到“前□可/□百五十/里”,表明从扎陵湖再前行约150里(约60-70公里,秦代1里约400米)可能即为古人认知中的昆仑山区域。

在古代中国,昆仑山被视为神话中的神山,与长生不老、仙人居所等观念密切相关。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促使他多次派遣方士(徐福)前往各地寻找仙药,此刻石证实了这一活动延伸至青藏高原。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