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篇简谈“旮旯给木梗”受到关注后,我想专门针对此传播现象中的特指一类人来进行再讨论——营销号(易拉罐)
一、随处可见的 “#galgame”
现在无论在哪个主流平台,只要你搜“galgame”,大概率不会先看到作品评价、故事解读、简单的推荐,而是这几类东西:
不知道随便从哪里偷的实况、还是随便搞个🧈素材……只要带点纸片人元素的单机游戏,直接打开乱走个几秒
![]()
只要这类,不管18不18,也不管是不是视觉小说、是不是gal、是不是slg、act、adv还是rpg等等的,反正通通打上gal标签。
![]()
要素过多
在投稿视频时的标题简介为了推流,也基本固化成模板:
“我不要当/玩XXX了,我要玩旮旯给木”
“谁也不能阻止我玩gal”
“你不要再找我了,我要玩gal”
![]()
再配上抖音意义不明的DJ网红配乐如“galgame进行曲”这样的。然后推流、流量、涨粉,一套流程干净利落。
![]()
更无底线的,会借“资源”二字玩套娃式拉新:
![]()
进一步建立粉丝群、公众号进行二次引流形成链条。在评论区搞一些加密链接“如复制以下话删除以下表情,打开XX网盘输入... ”等。其中有良心点就只是赚一个网盘app拉新费,更没底线就一个网盘下完后得到的是另一个网盘的链接文本再赚你一次拉新费。或者根本就没有游戏资源,只是单纯骗你来下他提供的链接,让你成为他推流中的筹码。
评论里的小鬼和钓鱼佬也是随处可见:
“有有有”“求求求”的复读机
@十几个人疯狂@把他全家都@过来的亡灵召唤师
以及一堆连游戏名、类型都不知道的小鬼在乱吠。
![]()
![]()
![]()
真正讨论 galgame 内容的人几乎看不见,毕竟一般也不会在这种视频停留。 而偶尔冒出来的那几个,又常常被淹没在噪音之中。”
更有甚者,将ACGN的其他动漫尤其是里番,拿来同上述一样的手法,随便剪几个画面,在配上意义不明的网红dj也来打上gal的标签。
![]()
这些人完全不在乎作品,不在乎类型,更不在乎语境。他们只在乎——这个标签能不能帮我涨粉?能不能帮我推流?能不能让我再多圈一波傻子来加群、进网盘、被骗一次又一次?
二、“#galgame”的无限制使用
其实此现象绝非游戏独有,ACGN里其他类别也有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些都是很屡试不爽的老套路,就比如说拿里番当正常漫剪辑来吃这股“灰色流量”起号。他们对文化没有兴趣,对创作者没有尊重,对社群没有理解或者说社群的“腐烂”他们倒出了一份力。但对“怎么最大化吸引点击”这件事,倒是经验老到。
到此,相信能看到这里的读者已经心里清楚我指的大致是哪群人了。而至于像平台上“肥佬”这样的博主,
![]()
一是起码还是整活有乐子,二是我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也就不进行评价。那些认真做内容、做解读、做推荐的博主,更是经常被上述这些垃圾埋没和他们相互抢流量。
三、“旮旯给木”的馒头,什么时候才能啃完
“太阳底下没新鲜事”,照目前的走向来看,我估计过个半年热度就会降下去。
只是,在这之后第一次接触或者谈到“galgame”标签的人们,我想大部分恐怕脑海中的第一印象都是这些整活搞抽象及营销号——一串 DJ、几个“二刺螈”、和一堆带颜色的抽象段子,以及作品只有阴湿不良内容的负面印象。
而少部分可能还是和以前一样可能听到哪首配乐想玩或者看了哪个详细解读去体验的吧。
![]()
好的作品音乐可以听出用心
四、说在最后
从传播学来看,这是典型的“符号被低成本者占领”的案例。营销号和部分不太好的意见领袖以极小投入占据公共语义,使真正的内容生产者失声。当标签、语义、文化被粗暴挪用,主流认知就会向最低智力成本那一端塌缩。语义被稀释、内容被简化,最终在更广阔的公共舆论场里形成刻板印象,真正的玩家们也陷入沉默的螺旋当中。
越多人跟风,越强化同质化印象;越强化印象,越难让真正内容本身(无论利弊)被看见。刻板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只需要一点点情绪化传播,就能让一个文化领域被压扁成单一的“笑话框架”。至于监管本身之类的话题和多的,我就不再重复上篇文章讲的
但我仍然认为玩家群体能捍卫一点东西:不求所有人理解,但至少要分清你在说什么
当语义被夺回、当噪音退下去、真玩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旮旯给木”的馒头就能啃完。
那时候,galgame不会被只当成段子,而能回到它本该有的文化位置——好的回到褒的,坏的回到贬的
感谢阅读!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