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二】這些人是如何用galgame標籤起號的

  繼上一篇簡談“旮旯給木梗”受到關注後,我想專門針對此傳播現象中的特指一類人來進行再討論——營銷號(易拉罐)

一、隨處可見的 “#galgame”

  現在無論在哪個主流平臺,只要你搜“galgame”,大概率不會先看到作品評價、故事解讀、簡單的推薦,而是這幾類東西:

  不知道隨便從哪裏偷的實況、還是隨便搞個🧈素材……只要帶點紙片人元素的單機遊戲,直接打開亂走個幾秒

  只要這類,不管18不18,也不管是不是視覺小說、是不是gal、是不是slg、act、adv還是rpg等等的,反正通通打上gal標籤。

要素過多

  在投稿視頻時的標題簡介爲了推流,也基本固化成模板:

“我不要當/玩XXX了,我要玩旮旯給木”

“誰也不能阻止我玩gal”

“你不要再找我了,我要玩gal”

  再配上抖音意義不明的DJ網紅配樂如“galgame進行曲”這樣的。然後推流、流量、漲粉,一套流程乾淨利落。

更無底線的,會借“資源”二字玩套娃式拉新:

進一步建立粉絲羣、公衆號進行二次引流形成鏈條。在評論區搞一些加密鏈接“如複製以下話刪除以下表情,打開XX網盤輸入... ”等。其中有良心點就只是賺一個網盤app拉新費,更沒底線就一個網盤下完後得到的是另一個網盤的鏈接文本再賺你一次拉新費。或者根本就沒有遊戲資源,只是單純騙你來下他提供的鏈接,讓你成爲他推流中的籌碼。

  評論裏的小鬼和釣魚佬也是隨處可見:

“有有有”“求求求”的復讀機

@十幾個人瘋狂@把他全家都@過來的亡靈召喚師

以及一堆連遊戲名、類型都不知道的小鬼在亂吠。

真正討論 galgame 內容的人幾乎看不見,畢竟一般也不會在這種視頻停留。 而偶爾冒出來的那幾個,又常常被淹沒在噪音之中。”

  更有甚者,將ACGN的其他動漫尤其是裏番,拿來同上述一樣的手法,隨便剪幾個畫面,在配上意義不明的網紅dj也來打上gal的標籤。

這些人完全不在乎作品,不在乎類型,更不在乎語境。他們只在乎——這個標籤能不能幫我漲粉?能不能幫我推流?能不能讓我再多圈一波傻子來加羣、進網盤、被騙一次又一次?

二、“#galgame”的無限制使用

  其實此現象絕非遊戲獨有,ACGN裏其他類別也有諸如此類的現象。這些都是很屢試不爽的老套路,就比如說拿裏番當正常漫剪輯來喫這股“灰色流量”起號。他們對文化沒有興趣,對創作者沒有尊重,對社羣沒有理解或者說社羣的“腐爛”他們倒出了一份力。但對“怎麼最大化吸引點擊”這件事,倒是經驗老到。

   到此,相信能看到這裏的讀者已經心裏清楚我指的大致是哪羣人了。而至於像平臺上“肥佬”這樣的博主,

一是起碼還是整活有樂子,二是我沒有話語權所以我也就不進行評價。那些認真做內容、做解讀、做推薦的博主,更是經常被上述這些垃圾埋沒和他們相互搶流量。

三、“旮旯給木”的饅頭,什麼時候才能啃完

 “太陽底下沒新鮮事”,照目前的走向來看,我估計過個半年熱度就會降下去。

  只是,在這之後第一次接觸或者談到“galgame”標籤的人們,我想大部分恐怕腦海中的第一印象都是這些整活搞抽象及營銷號——一串 DJ、幾個“二刺螈”、和一堆帶顏色的抽象段子,以及作品只有陰溼不良內容的負面印象

  而少部分可能還是和以前一樣可能聽到哪首配樂想玩或者看了哪個詳細解讀去體驗的吧。

好的作品音樂可以聽出用心

四、說在最後

  從傳播學來看,這是典型的“符號被低成本者佔領”的案例。營銷號和部分不太好的意見領袖以極小投入佔據公共語義,使真正的內容生產者失聲。當標籤、語義、文化被粗暴挪用,主流認知就會向最低智力成本那一端塌縮。語義被稀釋、內容被簡化,最終在更廣闊的公共輿論場裏形成刻板印象,真正的玩家們也陷入沉默的螺旋當中。

  越多人跟風,越強化同質化印象;越強化印象,越難讓真正內容本身(無論利弊)被看見。刻板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但只需要一點點情緒化傳播,就能讓一個文化領域被壓扁成單一的“笑話框架”。至於監管本身之類的話題和多的,我就不再重複上篇文章講的

  但我仍然認爲玩家羣體能捍衛一點東西:不求所有人理解,但至少要分清你在說什麼

  當語義被奪回、當噪音退下去、真玩家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時,“旮旯給木”的饅頭就能啃完。
那時候,galgame不會被只當成段子,而能回到它本該有的文化位置——好的回到褒的,壞的回到貶的

                                                   感謝閱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