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井上雄彥,對這部《灌籃高手》大電影的說法!

二刷電影前特地去看了幾篇井上雄彥老師的訪談,理解了這次電影版《灌籃高手》的創作思路(日文一般,出錯勿怪)

他說這次電影的重大特色就是CG帶來的真實/現實刻畫,細節極豐富,能呈現出他記憶中的“籃球感”,包括他自己打球時腳下感覺,接球時身體反應,投籃的微妙時機等。

把球場上10個角色每個動態手繪出來是做不到的,所以他認爲CG是必要的。

但製作人員並非都熟悉這些動作細節,所以大家就去學打籃球然後再回來畫。井上說希望這次辛苦工作之後大家還能繼續喜歡籃球。

最初他是不想做電影版的。製作人軟磨硬泡找了他十年,沒事就發視頻素材給他看,但他一直說不,最後終於被他們的熱情打動了。

本來他想是以某種程度參與制作。畢竟是《灌籃高手》的電影,有他親自參與會更好,讀者也會高興。結果最後他成導演了!素人監督。

他是頭一次拍電影的“素人”,CG也是他的新嘗試。不過他說當初做展覽時也是毫無經驗的“素人”,最後也成功了。

他提到當監督不容易,責任重大,得學會跟人溝通。而且跟漫畫不同,不是一個人畫就行,是要集體合作。他也在不停摸索,盡力呈現他想要的結果。

過程中大家對他都很耐心,非常辛苦,一直趕工到最後一分鐘。對此他表示感激。

指導聲優時他也強調真實感,要自然,要正常,不要誇張,“請接近你平時的語調”。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想讓大家開心。當年的收尾很突然。

雖然這是他想要的結局,但他也明白,很多讀者/觀衆覺得非常遺憾。這讓他也有點難過。所以他還是想把這個遺憾彌補上,讓大家開心。

當初完結後,《灌籃高手》的世界和其中角色一直活在他腦海中。每當想到新的內容,啊這裏應該是這樣,這角色其實應該是這樣,他就會記下來。這次做了電影,但是對於更深層的故事,對於那些還沒畫出來的部分,他感受卻越來越深。

這種感受未來也會持續存在,他以後也會繼續記錄這些想法,但是不會公開告訴大家(笑)。

他一直在嘗試新東西,不喜歡重複自己。當初從《灌籃高手》到《浪客行》就是截然不同的畫風,後來還嘗試過網絡漫畫。這次他也想做出新的嘗試。

-他說讓讀者/觀衆開心的方式有很多,他選擇的是“會面”。漫畫看完後就無法找回第一次看的感覺了,所以大家會羨慕還沒看過的人。這次可以讓看完漫畫許多年的讀者跟

電影“初次會面”,第一次“看到”SLAM DUNK。而對於沒看過漫畫的觀衆,那就真的是第一次了。

他還推薦大家去電影院看,因爲畫面更大,音效也絕對好得多。

電影跟漫畫不同,他沒法隨意切割畫面控制大小,原來很多用文字框的笑料和細節也不能直接貼到大屏幕上。

所以這次他主要優先展現的是“籃球感”。他認爲漫畫是漫畫,電影是電影,欣賞角度可以是不一樣的。

他表示不想重複自己,再做同樣的《灌籃高手》,這次想從新的角度入手。當初連載時他就想多畫些宮城的部分,因爲三年級有大猩猩和三井,一年級是櫻木流川勢不兩立,二年級的宮城被夾在中間。所以這次,他決定讓宮城當主角。

他提到,當初畫《灌籃高手》是23歲到29歲的六年,

自己年輕力壯,雄心勃發,認爲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所以那時他超愛櫻木這樣,魁梧的身軀裏蘊藏巨大潛力,擁有無限可能的英雄主角。

但26年過去,人生視角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初他20出頭,最熟悉的是高中生視角,作品價值觀很簡單。而現在人到中年閱歷豐富了,想給作品增加不同的視角,想表達“價值觀不止一種,對於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答案。”

這次他選擇的,是從經歷痛苦、克服痛苦之人的角度去講故事。

“畢竟,大家都在經歷痛苦,不是嗎?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都活在痛苦之中。”

看完這段回答就能理解他爲何會選擇用宮城良田的成長史穿起整部電影了。宮城就是那個“經歷痛苦並克服痛苦”的人。

而這部分故事的原型短篇《耳環》裏面也有着井上本人童年經歷的影子。

熱血青少年時,我們跟井上一樣熱愛櫻木花道。人到中年的我們,是否會跟井上一樣與宮城良田共鳴呢?看完整部電影就知道了。

最後,井上老師有一段獻給『SLAMDUNK』粉絲的話:

這次電影是從新的視點新的角度製作的《灌籃高手》。漫畫還是漫畫,你也可以去看TV動畫版,但電影版賦予了作品

“新的生命”。

作品的根源都是同一個。如果大家體驗到「我知道《灌籃高手》,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灌籃高手》」的感覺我就會很開心了。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