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爲帝王將相立傳,只爲蒼生衆民作史。
8月4日,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離世,在美國匹茲堡逝世,享年95歲。許倬雲曾寫下古代中國三部曲,被譽爲“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對歷史學貢獻巨大。許倬雲身上還有很多有名的標籤,比如他是史學巨擘傅斯年的學生,也是知名作家王小波的老師,還是王力宏的舅爺爺,與錢鍾書是感情深厚的表叔侄,而許倬雲一生的經歷其實極爲坎坷,他的離去,也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
01 許倬雲
許倬雲於1930年出生於福建廈門的鼓浪嶼,
籍貫江蘇無錫,家學淵源深厚,
父親是辛亥功臣、海軍少將許鳳藻,母親章舜英則出身於無錫的世家,
這樣的出身,讓許倬雲自幼便可以浸潤在傳統士大夫的文化氛圍中。
不過當時中國正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際,
由於母親孕期生病再加上營養不良,許倬雲出生便患有嚴重的先天性殘疾,
骨骼發育不全,他從人生一開始就充滿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
此後長達二十八年的時間裏都無法正常站立行走,終身行動不便。
然而也正是這種不幸,塑造了許倬雲頑強的生命軌跡,
他在自傳中反覆提及過一句話:
“我的不幸,變成我的幸運,因爲我能專心念書” 。
![]()
02 童年創傷
緊隨個人不幸而來的,是時代的巨大創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倬雲童年就充滿了顛沛流離的記憶,
隨家人踏上逃難之路,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
無辜百姓的屍體橫陳路旁,日本軍機在頭頂進行無差別的掃射,
上午還在一起玩耍的夥伴,下午就天人永隔,
這些記憶也讓許倬雲變成一位極具人文關懷的學者,
可以直接面對死亡與流離,
讓民間疾苦這四個字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
而是許倬雲學術生涯中無法磨滅的烙印,
所以在許倬雲的論文中,他總是可以超越帝王將相的敘事史觀,
轉而聚焦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心態變遷和生存掙扎,
某種意義上,許倬雲一生的學術成果,
都是在回應童年熔爐中產生的那些終極問題:
我們如何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
03 求學之路
許倬雲在臺大歷史系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的學業,師承傅斯年教授,
在這裏,許倬雲打下了非常堅實的文獻學與考古學基礎,
有幸受教於李濟、董作賓、沈剛伯、李宗侗等第一代從海外歸來的學術大師,
博士階段受到校長錢思亮與胡適等人的資助,
獲得寶貴的獎學金,得以遠赴重洋深造。
1962年,許倬雲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人文學科博士學位,
在芝加哥,他系統性地接觸了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
![]()
許倬雲在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最右杵拐者)
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經歷,也爲他日後治史的獨特風格埋下了伏筆,
使得許倬雲可以跳出傳統漢學的框架,
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中國歷史的複雜面貌。
博士畢業後,許倬雲返回臺大歷史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
1970年,許倬雲前往匹茲堡大學執教,在第二年就升爲正教授,
同時受聘爲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的講座教授。
![]()
04 重塑中國史研究
傳統史學擅長描述朝代興替、制度沿革,
但在解釋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遷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許倬雲最關心的恰恰是社會流動、經濟形態、文化整合等宏觀的動態過程,
要研究這些問題,文獻考證只是基礎,
還需要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跨學科研究,
許倬雲提出用統計學方法,將散見的史料轉化爲可量化的證據,
從而揭示歷史的宏觀趨勢,
許倬雲第一本學術專著是《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書中對《左傳》等文獻中春秋時期人物的出身進行統計分析,
用量化方式清晰揭示舊貴族階層的解體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另一本代表作《漢代農業》深入探討了早期中華帝國的社會經濟,
視野遠超農業技術本身,而是把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普通農民的生計等多個層面,
放在一個非常複雜的統計學系統裏進行考察,
後續的一些學者比如李開元、許宏都沿用了這種研究模板。
![]()
05 西周史
許倬雲最知名度最高的學術專著還有《西周史》,
之前我在春秋戰國史經典著作中介紹過
(楊寬的《西周史》和《戰國史》也是經典),
許倬雲這本《西周史》出版於1984年,
當時以西周爲一個獨立的斷代史進行系統性著述也非常罕見,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首次將考古材料、金文資料與傳世文獻這三類過去相對割裂的史料進行整合,
構建了一個關於西周文明更完整的敘事框架,
而且還提出了“華夏國家”形成過程這個中心議題,
這個議題也成爲許倬雲理解歷史變遷最重要的理論框架。
不過,如果不是歷史學者,
或者對歷史研究不感興趣,
可能並不知道許倬雲是誰,
而許倬雲近些年在網上爆火,則是起源於他後來寫的大衆科普內容。
![]()
06 萬古江河
2000年初,許倬雲已經從匹茲堡大學退休,
他開始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爲大衆科普歷史的工作中,
因爲他發現現代學術分工越來越細化,
比如我之前寫的一系列的歷史薦書文章,
其中很多書是經濟史、文化史這類專門史的經典學術著作,
這些專業學者的研究成果距離社會大衆很遠,
想要入門就需要學習很多專業知識,而且還有很多學術語言上的壁壘,
許倬雲知識分子本應該服務社會,
但專業化程度越高,離社會反而越遠,這就違背了知識分子的初衷,
![]()
許倬雲晚年只剩右手食指能動,但仍堅持寫書科普歷史
於是許倬雲就推出了一本新書《萬古江河》(這本書我在介紹中國通史的那篇文章裏也推薦過),
書中許倬雲完全摒棄了以帝王將相和朝代更迭爲綱的傳統敘事模式,
轉而用更加廣闊的文化圈演變和社會結構變遷,作爲歷史分期的脈絡,
而且還用大量篇幅來描繪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心態信仰與日常生活。
許倬雲在書中特別批判了兩種極爲病態的心理,
一種是盲目自大,另一種是全盤否定,
他主張用文明文化比較的方式,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然後找到中國在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
![]()
07 晚年
在《萬古江河》之後,許倬雲又陸續推出了《說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精神》,
這三部著作共同構成了許倬雲經典的“古代中國三部曲”。
最近幾年,許倬雲還經常在互聯網與公衆互動,
一個是受邀參加《十三邀》訪談,
節目中許知遠詢問90多歲最重要的遺憾是什麼?
許倬雲沉默良久後,坦言人生最大遺憾是陸游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
另一個就是入駐B站等自媒體平臺,
許倬雲談論了很多年輕人的話題,比如很多年輕人對未來非常迷茫,
他認爲“個人雖然只是歷史的微塵,但微塵也有屬於自己的光”,
讀歷史的意義,就在於“從寬廣的座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縱觀許倬雲先生的一生行跡與學術成就,
他遠不只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更是一位以生命踐行其信念的人文主義者,
學術與人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許倬雲治學嚴謹,而做學問的動機終源於最深切的人文關懷,
斯人已逝,
但他所開創的歷史研究領域、所傳遞的人文精神,
將如他筆下那條永恆的《萬古江河》,
繼續奔流不息,滋養着後世的學人與讀者,
他的離去,是一個時代的終章,但他的思想,將永遠爲後人所仰望。
![]()
時代落幕:諾獎得主略薩離世,代表作《酒吧長談》
#gd歷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