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落幕!著名历史大师许倬云离世,享年95岁

不为帝王将相立传,只为苍生众民作史。

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离世,在美国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许倬云曾写下古代中国三部曲,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对历史学贡献巨大。许倬云身上还有很多有名的标签,比如他是史学巨擘傅斯年的学生,也是知名作家王小波的老师,还是王力宏的舅爷爷,与钱钟书是感情深厚的表叔侄,而许倬云一生的经历其实极为坎坷,他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01 许倬云

许倬云于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籍贯江苏无锡,家学渊源深厚,

父亲是辛亥功臣、海军少将许凤藻,母亲章舜英则出身于无锡的世家,

这样的出身,让许倬云自幼便可以浸润在传统士大夫的文化氛围中。

不过当时中国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

由于母亲孕期生病再加上营养不良,许倬云出生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残疾,

骨骼发育不全,他从人生一开始就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此后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都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终身行动不便。

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幸,塑造了许倬云顽强的生命轨迹,

他在自传中反复提及过一句话:

“我的不幸,变成我的幸运,因为我能专心念书” 。

02 童年创伤

紧随个人不幸而来的,是时代的巨大创伤,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倬云童年就充满了颠沛流离的记忆,

随家人踏上逃难之路,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

无辜百姓的尸体横陈路旁,日本军机在头顶进行无差别的扫射,

上午还在一起玩耍的伙伴,下午就天人永隔,

这些记忆也让许倬云变成一位极具人文关怀的学者,

可以直接面对死亡与流离,

让民间疾苦这四个字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

而是许倬云学术生涯中无法磨灭的烙印,

所以在许倬云的论文中,他总是可以超越帝王将相的叙事史观,

转而聚焦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心态变迁和生存挣扎,

某种意义上,许倬云一生的学术成果,

都是在回应童年熔炉中产生的那些终极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03 求学之路

许倬云在台大历史系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业,师承傅斯年教授,

在这里,许倬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文献学与考古学基础,

有幸受教于李济、董作宾、沈刚伯、李宗侗等第一代从海外归来的学术大师,

博士阶段受到校长钱思亮与胡适等人的资助,

获得宝贵的奖学金,得以远赴重洋深造。

1962年,许倬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人文学科博士学位,

在芝加哥,他系统性地接触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最右杵拐者)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经历,也为他日后治史的独特风格埋下了伏笔,

使得许倬云可以跳出传统汉学的框架,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历史的复杂面貌。

博士毕业后,许倬云返回台大历史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

1970年,许倬云前往匹兹堡大学执教,在第二年就升为正教授,

同时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讲座教授。

04 重塑中国史研究

传统史学擅长描述朝代兴替、制度沿革,

但在解释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许倬云最关心的恰恰是社会流动、经济形态、文化整合等宏观的动态过程,

要研究这些问题,文献考证只是基础,

还需要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

许倬云提出用统计学方法,将散见的史料转化为可量化的证据,

从而揭示历史的宏观趋势,

许倬云第一本学术专著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书中对《左传》等文献中春秋时期人物的出身进行统计分析,

用量化方式清晰揭示旧贵族阶层的解体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另一本代表作《汉代农业》深入探讨了早期中华帝国的社会经济,

视野远超农业技术本身,而是把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普通农民的生计等多个层面,

放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统计学系统里进行考察,

后续的一些学者比如李开元、许宏都沿用了这种研究模板。

05 西周史

许倬云最知名度最高的学术专著还有《西周史》,

之前我在春秋战国史经典著作中介绍过

(杨宽的《西周史》和《战国史》也是经典),

许倬云这本《西周史》出版于1984年,

当时以西周为一个独立的断代史进行系统性著述也非常罕见,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首次将考古材料、金文资料与传世文献这三类过去相对割裂的史料进行整合,

构建了一个关于西周文明更完整的叙事框架,

而且还提出了“华夏国家”形成过程这个中心议题,

这个议题也成为许倬云理解历史变迁最重要的理论框架。

不过,如果不是历史学者,

或者对历史研究不感兴趣,

可能并不知道许倬云是谁,

而许倬云近些年在网上爆火,则是起源于他后来写的大众科普内容。

06 万古江河

2000年初,许倬云已经从匹兹堡大学退休,

他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为大众科普历史的工作中,

因为他发现现代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化,

比如我之前写的一系列的历史荐书文章,

其中很多书是经济史、文化史这类专门史的经典学术著作,

这些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距离社会大众很远,

想要入门就需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而且还有很多学术语言上的壁垒,

许倬云知识分子本应该服务社会,

但专业化程度越高,离社会反而越远,这就违背了知识分子的初衷,

许倬云晚年只剩右手食指能动,但仍坚持写书科普历史

于是许倬云就推出了一本新书《万古江河》(这本书我在介绍中国通史的那篇文章里也推荐过),

书中许倬云完全摒弃了以帝王将相和朝代更迭为纲的传统叙事模式,

转而用更加广阔的文化圈演变和社会结构变迁,作为历史分期的脉络,

而且还用大量篇幅来描绘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心态信仰与日常生活。

许倬云在书中特别批判了两种极为病态的心理,

一种是盲目自大,另一种是全盘否定,

他主张用文明文化比较的方式,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找到中国在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

07 晚年

在《万古江河》之后,许倬云又陆续推出了《说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精神》,

这三部著作共同构成了许倬云经典的“古代中国三部曲”。

最近几年,许倬云还经常在互联网与公众互动,

一个是受邀参加《十三邀》访谈,

节目中许知远询问90多岁最重要的遗憾是什么?

许倬云沉默良久后,坦言人生最大遗憾是陆游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另一个就是入驻B站等自媒体平台,

许倬云谈论了很多年轻人的话题,比如很多年轻人对未来非常迷茫,

他认为“个人虽然只是历史的微尘,但微尘也有属于自己的光”,

读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从宽广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纵观许倬云先生的一生行迹与学术成就,

他远不只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以生命践行其信念的人文主义者,

学术与人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许倬云治学严谨,而做学问的动机终源于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斯人已逝,

但他所开创的历史研究领域、所传递的人文精神,

将如他笔下那条永恒的《万古江河》,

继续奔流不息,滋养着后世的学人与读者,

他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终章,但他的思想,将永远为后人所仰望。

时代落幕:诺奖得主略萨离世,代表作《酒吧长谈》

#gd历史杂谈#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