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到千禧年前後,青少年們都玩什麼?

改革開房後的二十多年內,國內生產力大幅進步,民衆的經濟實力相較之前有了質的飛躍,連本山大叔都說了“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這個時期國內民衆的消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同時國外大量新東西涌入國內,人們的娛樂生活愈發豐富多彩。

 

那在改革開放之後,網絡生活普及之前的2000前後,中國青少年都在玩什麼呢?

 

小霸王學習機


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初見成效,我國民衆購物方式開始由什麼都需要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開始向自由貿易改變,個人收入水平也開始大幅提升,加之進口商品的開放,民衆開始能夠接觸到外國的洋玩意兒,像是早先家庭三轉一響的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就逐漸轉變爲“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新三大件。

 

而這一時期,民衆開始有意願、也有條件追求娛樂生活,但是由於政策限制和經濟能力不足,當時國內很多人所能接觸到的“新玩意兒”相較於國外啓示還是有着時間上的斷層,但在那個年代,還是有很多的東西是全國流行的,其中在三四十歲玩家童年中都有一席之地的,當屬小霸王學習機。

 

1983年任天堂製作的全新遊戲機FC火爆全球,但它輝煌的前幾年,在國內卻聲名不張,因爲那個時候在國內這東西還是屬於奢侈品,當時國內一臺FC主機的售價在300-500元之間,要知道彼時國內的普通工人階級的薪資平均每月不足50元,像是生活在小城市的民衆,薪資水準更低,像是筆者父親作爲中學教師月薪甚至不足30元,所以FC的價格在當時對於很多人而言就是天文數字,而且不僅貴,這東西在那個年代還不好買,80年代初期儘管不再是“憑票購買”的計劃經濟,但是像FC這個物件屬於外匯商品,想要購買是需要外匯指標的,很多人即使有錢,也沒有門路購買。

 

民衆有娛樂需求,但是經濟條件上卻不允許,同時那個年代又沒有什麼版權的意識,這種種情況的夾雜之下,盜版似乎就成了那個年代人們所能想到的唯一解決辦法。

 

1987年,江西人段永平在廣東中山市創辦了小霸王公司,浙江大學畢業的他敏銳地意識到電子產品在當時的國內處於空窗期,而民衆對於娛樂產品的需求又很強烈,只要價格合適就很有可能撐起一片市場,同時他又看到了任天堂FC的強大市場號召力,於是乎便着手創辦了小霸王公司,趁着當時國內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開始仿製任天堂FC,推出了小霸王遊戲機,起初從外觀到性能幾乎都是照搬FC,還能同時兼容正盜版遊戲卡帶,而售價相比FC來說低上不少,且在全國各地都能夠買到,因此很快時間內就佔領了國內市場。

 

此後不久,國內開始對於“遊戲機”產生了很多負面輿論壓力,段永平便開發製作了小霸王學習機,這款機器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編程學習,但是由於其還是能夠兼容FC的遊戲卡帶,因此大部分玩家還是將其當做遊戲機來使用,也是在這一時間,“小霸王其樂無窮啊”的開機語音,成爲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說來有些可笑,時代原因,那個時代的很多玩家因爲盜版才能夠勉強接觸到電子遊戲,但也因此,錯過了與世界接軌的機會,90年代大多數人的電子遊戲記憶停留在了FC,而那個時代任天堂早已推出了SFC。

 

俄羅斯方塊掌上游戲機


1989年,任天堂推出了由橫井軍平領銜開發的Game boy遊戲掌機,一經推出就紅遍全球,這一時期該平臺上還多有佳作問世,像是日後最值錢的遊戲IP“寶可夢”,第一代作品就誕生於Gameboy上。


但在國內,與FC一樣因爲價格和購買難度的原因,始終是極少數有錢家庭孩子們才能擁有的快樂,而最終這一局面的解決方式,與FC如出一轍,山寨,一種外形酷似GB的掌機脫穎而出。

 

誰是這種俄羅斯方塊遊戲掌機的創造者如今已不可考,只不過大量同類型的機器在90年代初期出現並開始流行,機能當然比不上Gameboy,沒法插卡,內部集成的多是俄羅斯方塊、拳擊、過河等特別簡單的遊戲,但勝在價格便宜,同時這東西可不只是小孩子喜歡,那年代出門出差坐火車動輒就要一兩天,很多年輕人也願意帶上這個掌機來消磨時間。

 

而且讓人想不到的是,這種掌機到目前仍舊很有市場,甚至遠銷非洲等地。

 

裕興電腦VCD

相比如今由於網絡技術的進步,視頻網站的興起改變了人們觀看的電影的習慣,而經濟條件的進步,也讓進電影院不再是意見奢侈得到事情,但也因此,讓諸如錄像機、VCD、DVD這樣的電子影音設備,成爲了時代的眼淚。

 

但在2000前後,這些設備配合上碟片租賃店,卻是很多人年輕時收看影片的最主要途徑,另一個恐怕就是中央6套了。但這其中,有一種機型卻童年的電子遊戲記憶有關,那就是整合了部分遊戲功能的DVD機。

 

當時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廣告語:“學習上網加遊戲,裕興電腦VCD”,洗腦程度和“小霸王其樂無窮啊”堪稱伯仲之間。

 

這類VCD的目標市場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以千元左右的售價,滿足一部分對PC有好奇也無法承擔高額費用的人,但對於當時的孩子來說,由於機能限制僅能使用配套設計的一些軟件瀏覽特定的網頁,使得所謂的上網功能對於他們而言毫無吸引力,同時因爲當時撥號上網按分鐘收費的高額費用,使得他們如果偷偷上網還可能因爲產生的高額費用而喫一頓“皮帶燉肉”,得不償失。

 

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這類VCD繼承的大量遊戲,纔是吸引他們唯一的東西,這類VCD有關於遊戲方面的架構基本與FC相似,但是因爲儲存介質的改變,一張碟片中能夠集成超過500款遊戲,而且還不同於國內盜版商將一款遊戲瘋狂改版之後的999合1,這些碟盤中的遊戲多是不同的作品,甚至還有FC後期的大容量的“智力卡”。

所以這個產品,自然成爲了那個年代孩子們之間的寵兒。

 

“食玩”


90年代末期,方便麪幹喫已經成爲了一種在孩童之間流行的喫法,各大廠商看到這個商機,紛紛推出了自家主打幹喫的乾脆面系列,尤其是康師傅和統一這兩家互相鬥了一輩子的冤家,一家推出了“旋風虎”形象,一家就推出了“小浣熊”形象,同時將價格下調到一包1元左右,更符合孩子們的購買力。

 

也許是自家商品的主打用戶羣就是青少年,所以在借鑑了日本“食玩”的做法,在麪餅中加入了一下塑料玩具,早期康師傅在自家旋風虎中放入了“旋風卡”,一種原型塑料片,邊緣有缺口可以幾個相連,互相連接從而拼出一些形象,類似早期拼裝積木,玩家間也常用旋風卡玩玩“摔三角”,而“小浣熊”則是在裏面加入了摺疊型的四格漫畫。

 

這一時期,這款產品因爲價廉物美,便宜好喫的原因,還是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歡,附贈的玩具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但並未成爲孩子們選擇他的主要原因。

 

直到1998年,康師傅在趁着世界盃熱度,在包裝中加入了“球星卡”,整體一套38張,30位人物,基本圍繞當年的冠亞軍全隊各11人以及評選出的全明星16人,像是齊達內、卡洛斯、博格坎普等足球圈的天王巨星等,不僅有普通卡,還有銀邊的閃卡,這對於那個年代的少年們吸引力無疑是致命的,也讓康師傅的旋風虎乾脆面銷量暴增。

 

隔壁的統一看到這個情況自然是坐不住了,但是這時候再推出球星卡,一來有拾人牙慧的觀感,而來世界盃結束之後,球星卡的熱度也跟着下降,此時再以球星卡作爲突破口顯然爲時已晚,但是卡片的這個路子顯然沒錯,於是統一就開始把主意打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上。

 

現在坊間的傳聞是當年統一大老闆看到自家公子捧着一本正子公也的《繪卷三國原畫集》愛不釋手,於是頗感中華文化反而在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手上有如此發展,覺得不應如此,應該推出更有中國人風格的東西來維護老祖中留下來的瑰寶,於是就不計成本的找畫師創作了一整套《水滸傳英雄卡》,放在自家的乾脆面中售賣,以此來讓青少年們重新樹立起民族文化自豪感!

 

這個說法顯然有過度美化自己初衷的嫌疑,可信度不高,從之後他們推出的整套卡面設計上良莠不齊這一點上也能看出些許端倪,甚至還有拿侍魂角色的描圖,沒錯我說的“公孫半藏”,但是有一說一,這批水滸傳英雄卡確確實實有不少精品,尤其是第一批設計,像是小李廣花榮、急先鋒索超、鎮三山黃信等,都極具特點,且優美,後面有人深挖之下,傳說這批卡牌的卡面設計是委託給上海奧美做的,卡面設計良莠不齊的原因是整體卡面是分批做,主要有三名美術負責,其中質量好的那批網傳是名外號劉光頭的畫手畫的,後面因爲價格沒談攏,導致更換主美,才讓後續幾批畫作的水準直線下降。

 

但無疑這批水滸傳武將卡牌直接提升了小浣熊的競爭力,從之前的玩具是方便麪附屬的情況,變成了方便麪是水滸卡的附屬,爲了集卡扔麪餅的情況時有發生,爲此小時候沒少招老師批評,主要還是因爲老喫這玩意兒還經常都是同一種口味,是實在喫不下了,不過後續推出的像香辣蟹口味的方便麪味道還是不錯的。

 

水滸傳英雄卡的爆火,讓統一看到商機,後續又推出了三國系列的名將卡,但是影響力上就遠沒有水滸傳英雄卡來得大了。

 

但當時市面上的集卡遊戲卻不是水滸傳英雄卡一家獨大,其原因就在於除了這家,還有大大泡泡糖推出的“神奇寶貝”卡片與之一時瑜亮。也許是看到了方便麪附贈卡牌得到成功,大大泡泡糖也決定採用相同的策略,而他們選擇是在當時憑藉動畫和遊戲已經在孩子們之間擁有極高人氣的“神奇寶貝”,卡面設計上選擇了第一世代的151種“神奇寶貝”,當時每包售價1元,裏面有兩張卡片和2塊泡泡糖,一開始只有比較甜膩的草莓味,導致很多孩子拆包拿卡後,隨手就扔掉了口香糖,因爲實在是喫的太膩,後續出了酸甜口的香橙口味泡泡糖,才略微緩解了這個情況,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買櫝還珠”了。

 

這批卡牌的背景採用高亮度鐳射設計,在日光照射下的視覺衝擊力很強,同時又選用了人氣最高的第一世代“神奇寶貝”,同時寶可夢的還原度上細節精美,所以理所當然的成爲了當時孩子們之間的流行密碼。

 

當年這種“食玩”還有很多,像是一種蝦味條包裝中有小火車頭玩具等等,以今天的眼光看,這些大多都沒有獲得正版授權,但對於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童年記憶。

 

四驅車


改革開放後,日韓、歐美的動畫被大量引進國內,無論是引發足球、籃球熱潮的《足球小將》、《灌籃高手》,還是滿大街讓小孩高喊“汽車人變形出擊”的《變形金剛》等,都曾掀起了一波熱浪,同時相關的玩具產業也開始野蠻生存,與如今的“邪典”手辦不同的是,當時的玩具製造商儘管基本也沒有什麼正版授權,但好在大多都審美在線,玩具還原度上都可圈可點。

 

但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2000年前後掀起的四驅車風潮,當年隨着《四驅兄弟》、《四驅小子》等四驅車的動畫在國內各大省市電視臺的熱飲,這種能動的模型車迅速吸引了當時孩子們的目光,而促成幾部動畫在國內上映的,是奧迪實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蔡冬青,他耗費了巨資從日本引進了這幾部動畫的播放權,原因當然不是因爲他是什麼動畫愛好者,而是因爲他已經行之有年的在國內推廣四驅車玩具,甚至還做了全國比賽,這在當年可以算得上商業模式上的一種創舉。

 

但奧迪雙鑽的四驅車發家史卻不那麼光彩,早先傳聞蔡冬青的在香港看到了四驅車後大受震撼,於是回去之後就開始着手聯繫工廠製作,無論從品牌的logo還是四驅車的造型,都全面模仿四驅車的創造者“田宮雙星”,坊間有傳聞這一時期“田宮雙星”還曾找過“奧迪雙鑽”代工,也許是這個原因,後續“天宮雙星”進入國內市場後,面對“奧迪雙鑽”的貼臉複製也選擇睜一隻閉一隻眼。

 

這也造成了當時市面上“奧迪雙鑽”與“田宮雙星”完美並存,但是比較尷尬的是,作爲盜版的奧迪雙鑽卻因爲車子質量更好,銷量上反而碾壓了正版的田宮雙星,不得不說這李鬼憑藉硬橋硬馬的功夫生生幹躺下正牌李逵的橋段,有一種說不出的諷刺感。

 


前面說到,蔡冬青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四驅車比賽,一時之間讓祖國各地的四驅車熱潮次第開花,加之這玩意兒在當時價格上並不算太高,普通家庭也能負擔的起,一些小配件像是龍頭鳳尾中翼平衡杆什麼的,也不算太貴,屬於中小學生攢攢零花錢都能負擔的起的,所以很快就流行開來,但是整體聲量上還是不高,直到蔡冬青將《四驅兄弟》、《四驅小子》等動畫引進國內後,才真正完成了第一次大火。

 

但是好景不長,沒風光幾年的四驅車在2000年中期就開始沒落,銷量銳減,原因大部分還是在產品身上,儘管價格不高,但四驅車本質上還是賽道車,放馬路上跑危險不說,這玩意兒的速度可真不是動畫裏那樣,星馬豪星馬烈他們光憑兩條小短腿兒就能跟得上的,所以想要進行還是得有賽道,但車便宜可不意味着賽道便宜,而且貴是一說,當時孩子們家裏也沒有那麼大的地方能夠擺開拼接好的賽道,所以當時能跑賽道的多是一些專賣四驅車的店鋪,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要跑個車還要專門去店裏玩過於麻煩,因此漸漸的,四驅車就走向了沒落。

 


但蔡冬青的商業頭腦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在四驅車帶來營收紅利的時候就開始着手準備後路,之後成立了奧飛動漫,又藉助當時國家“17:00-20:00”不許播放國外動畫的禁令,整了一部抄襲日本《超速YOYO》的特攝劇《火力少年王》搶佔了這一時段的電視宣傳,成功又推了一手溜溜球,手段下不下作先放一邊,蔡老闆的商業眼光確實精準。

 

如今奧迪雙鑽依舊在國產遊戲領域上有一席之地,“奧迪雙鑽,我的夥伴”。

 

當然這些只是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得到一些東西,還有很多礙於篇幅我們就不一一詳細介紹了,這一時期屬於國內娛樂生長的野蠻生長期,人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與尚未能負擔娛樂需求的經濟能力形成了最根本的矛盾,這也給了盜版生存的土壤,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無奈事實。

 

而到了2000年中後期,私人電腦和各類遊戲主機逐漸在國內普及,電子遊戲成爲了青少年們最常見的娛樂方式,如果你們有興趣,我們下期就整理一下電子遊戲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