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用户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学生。我是最近一两年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了的博士,想给那些尚在读初高中、或者已经在基础学科专业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分享一点个人的经历和建议。
个人经历:
大部分人选基础学科专业的,要么是分数不够,要么就是在初高中时真的热爱这门学科,我属于两者皆有。我是浙江人,因为高考时只有三千出头的名次(11年前的事情了),浙大都去不了,只能跑去武汉的某985,最后凭个人喜好选了物理学专业。本科的后一两年,家里人总是念叨着要我考教师资格证、或是投简历找一找合适的工作,但因为懒散加上对步入社会的恐惧,始终没有任何行动,最后随着大流读研了。因为我就一纯纯的小镇做题家,所以在学院的绩点都是前几的,保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最后面了下试就直接去北京的某研究所硕博连读了。
本科毕业的时候,其实就业机会还是相当多的,物理专业小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工作,其中不少甚至能去华为等大厂,放现在是绝无可能的事。我当时也没什么人生规划,就随波逐流接着读了研。刚去研究所的时候,看到有师兄师姐延毕、只能发国产期刊,充满了不屑,毕竟每一个新兵蛋子都有发顶刊的白日梦。随着读研年数的增长,我也逐渐理解了这些师兄师姐,到最后变成自己也希望能赶紧发篇国产的毕业。我是搞dft计算、md模拟相关的,更具体的方向就不透露了,非常冷门,很容易被开盒。我读博最后延期了一年半才毕业,部分原因和我的研究方向极其冷门、导师放养等因素有关,很大原因和我沟通不足、后几年自暴自弃开始摆烂有关。我这届同组的新生里最后只有一个人是正常毕业的。当然博士延毕也算是正常的,国内普遍延毕率在60%以上,但最可怕的其实不是延毕带来的焦虑,而是就业。
博士延毕率
读本科的时候,学院老师总是吹嘘物理专业锻炼思维、能转各行各业、华尔街金融界都需要数学、物理的人才,我只能说这些都是过时的观点。以现在的就业形势,转方向并不容易,因为科班人员都一大堆过剩了;而搞金融量化更多需要的是清华北大那些获得竞赛金牌的天才,而不是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庸材。还有不少人会说基础学科就得读研才好找工作,但实际上博士毕业也难找工作。按照我网上找到的数据估算,截止2025年,中国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在130~140万,在读的有60万,之后几年每年都毕业至少10万人左右。由于国内高科技岗位、高校教职岗位接近饱和,博士用人存在成本高、年龄大、企业怕跑路等问题,就业同样头疼。
研究生入学、毕业人数
就拿我们最近一届毕业生来说,5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了继续做博后,这50%的人其实只有小部分是真正适合科研的,大部分只是为了延缓就业或者盲目做博后;剩下的50%毕业生里,相当一部分去了半导体公司。因为凝聚态物理不学数电模电,更别提什么流片经验,绝大多数人是去不了IC设计岗的,一般最多就是去半导体fab厂的pie或者pe岗位。而且这些年经济下行,企业的岗位迅速减少、招人要求也越来越高。拿新能源车企byd为例,几年前几乎就是点击就送的,而现在毕业生里我没看到有人去那儿的;拿smic为例,比我大一届的师姐也是电话面试完就能去,而现在的毕业生只能选择其它新的半导体公司,smic的pie岗位估计得至少本硕博985级别了,更次更牛马的pe岗位都招一堆博士。
此外,考公考编基础学科能报的岗位远不如工科,竞争同样非常激烈,部分事业单位博士可以免考,但一般那些岗位都在经济比较差的城市。
而高校就职更卷,尤其是基础学科,我当时投简历的时候,因为没什么好文章、研究的东西又冷门,大多数比较差的二本、乃至大专都不需要我们。此外高校普遍少不了非升即走,而且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去了也只能做博后。我在小黑盒看到过不少本硕博清华北大的,也有部分已经拿到青基的,甚至还有小部分已经是高校副教授的,但我想说这些只是极少数人,他们的成功需要努力、运气、人脉、研究方向、好文章等等缺一不可,而大多数还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不是科研的料,更别提儿时科学家的梦想了。
个人建议:
1、对于那些初中高中生,热爱基础学科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未来高考选专业一定要三思:想想家庭条件,是否有房有车,家里人是否支持;想想自己是不是小镇做题家,只是做题厉害,其实并不是真的热爱基础学科。喜欢基础学科没必要大学非要选这专业,完全可以凭兴趣自学。我在小黑盒设法劝退过不少人,但大多数人都没理我。我也能理解,毕竟我儿时也有科学家的梦想,要是有人劝退我肯定非常不高兴。但我们最终还是要养家糊口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科研的料,而且真正的科研和你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2、对于那些已经选择基础学科的本科生,我希望你们能多关注一下最近几届的就业情况,如果打算转专业、考研跨考、考公考编、走选调等等,一定要提早准备,留足充分的时间。比如走选调,那你大学就要尽早入党,等读研了你会发现名额非常少、申请时间也不够,那时候入党已经来不及了。
3、对于未来要读研的,研究方向尽量选择热门好发文章的,或是贴近产业界好找工作的。选导师的时候,提前在导师评价相关的网站仔细调查一番,或是找组内的成员问清楚;此外看看课题组网站论文发表情况(只看其中组内成员一作的文章)。
4、对于已经读研的,我希望大家平时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交流,尽早发文章,这对你及时毕业找工作或者未来继续科研之路都是有益的。此外我也没什么好建议的了,希望你们能科研顺利、找到好工作。
END
最后,我们的人生还很漫长,所以一定要保持身心健康,困难总有解决或绕过的一天。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