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除“无后”外,另外两条是什么?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逢年过节回家是不是也这样,饭桌上长辈语重心长地说:“该结婚生孩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或者,在古装剧里看到长辈用这句话训诫晚辈,俨然把“传宗接代”当作了孝顺的唯一标准一样。

这时候,你心里是否也曾犯过嘀咕:既然有“三不孝”,为什么大家好像只记得“无后”这一条?另外两条到底是什么?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句话彻底搞明白。其实,这句被用了两千多年的话,存在着一个很深的误解!

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然而,如果你去翻《孟子》的原著,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孟子他老人家只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却根本没有列出另外两条是什么!

这就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直到东汉末年,一位叫赵岐的经学家在给《孟子》作注时,才首次明确解释了“三不孝”的具体内容。

根据赵岐的《孟子注》,三种不孝的行为分别是:

首先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这是第一条不孝,也是最被忽略的一条。意思是当父母要做错事时,子女如果为了“孝顺”的名声而盲目顺从,导致父母犯错,这才是最大的不孝之一。比如父母要违反交通规则、占人便宜,你却不劝阻,这反而是不孝。

然后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这是第二条不孝,强调的是子女对家庭的经济责任。在儒家看来,一个有能力的成年人,如果让年迈的父母处于贫困之中,是极大的不孝。

最后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第三条不孝,也就是“无后为大”的那一条。在古代宗法社会,断绝家族的祭祀香火被视为最严重的不孝。

那为啥为什么“无后”成了“最大”?在农业社会,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家族的延续也关系到祖先祭祀能否传承。从这个角度看,“无后”关系到家族的存续,确实应该被列为“最大”,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关键在于,“最大”不等于“唯一”!另外两条不孝盲目顺从和不去奉养,在古人看来同样重要。

今天,很多人把“无后为大”单独拎出来,当作催婚催生的尚方宝剑,这其实是对经典的断章取义。

今天的我们对“三不孝”可以有新的理解。

首先,“阿意曲从”不再是盲目顺从,而是帮助父母适应新时代,远离诈骗、养生谣言等“不义”之事。

然后,“不为禄仕”不只是当官,而是有一份正当职业,让父母安享晚年。

最后,“无后为大”除了生物学的传承,更可以理解为精神、事业和价值观的传承。

所以,下次当有人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劝你时,你可以自信地告诉他,古人说的三不孝,第一条就是不能盲目顺从。我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恰恰是另一种孝顺。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完全遵循古训。

可最后我想说,愿你的“孝心”,不是对古老教条的机械重复,而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因你的独立与成熟而感到安心,而不仅仅是抱上孙子。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