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中,除“無後”外,另外兩條是什麼?

朋友們,不知道你們逢年過節回家是不是也這樣,飯桌上長輩語重心長地說:“該結婚生孩子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啊!”

或者,在古裝劇裏看到長輩用這句話訓誡晚輩,儼然把“傳宗接代”當作了孝順的唯一標準一樣。

這時候,你心裏是否也曾犯過嘀咕:既然有“三不孝”,爲什麼大家好像只記得“無後”這一條?另外兩條到底是什麼?

今天,咱們就來把這句話徹底搞明白。其實,這句被用了兩千多年的話,存在着一個很深的誤解!

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然而,如果你去翻《孟子》的原著,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孟子他老人家只說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卻根本沒有列出另外兩條是什麼!

這就給後世留下了巨大的解讀空間。直到東漢末年,一位叫趙岐的經學家在給《孟子》作注時,才首次明確解釋了“三不孝”的具體內容。

根據趙岐的《孟子注》,三種不孝的行爲分別是:

首先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這是第一條不孝,也是最被忽略的一條。意思是當父母要做錯事時,子女如果爲了“孝順”的名聲而盲目順從,導致父母犯錯,這纔是最大的不孝之一。比如父母要違反交通規則、佔人便宜,你卻不勸阻,這反而是不孝。

然後是“家貧親老,不爲祿仕”

這是第二條不孝,強調的是子女對家庭的經濟責任。在儒家看來,一個有能力的成年人,如果讓年邁的父母處於貧困之中,是極大的不孝。

最後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第三條不孝,也就是“無後爲大”的那一條。在古代宗法社會,斷絕家族的祭祀香火被視爲最嚴重的不孝。

那爲啥爲什麼“無後”成了“最大”?在農業社會,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家族的延續也關係到祖先祭祀能否傳承。從這個角度看,“無後”關係到家族的存續,確實應該被列爲“最大”,有其歷史合理性。

但關鍵在於,“最大”不等於“唯一”!另外兩條不孝盲目順從和不去奉養,在古人看來同樣重要。

今天,很多人把“無後爲大”單獨拎出來,當作催婚催生的尚方寶劍,這其實是對經典的斷章取義。

今天的我們對“三不孝”可以有新的理解。

首先,“阿意曲從”不再是盲目順從,而是幫助父母適應新時代,遠離詐騙、養生謠言等“不義”之事。

然後,“不爲祿仕”不只是當官,而是有一份正當職業,讓父母安享晚年。

最後,“無後爲大”除了生物學的傳承,更可以理解爲精神、事業和價值觀的傳承。

所以,下次當有人用“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來勸你時,你可以自信地告訴他,古人說的三不孝,第一條就是不能盲目順從。我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恰恰是另一種孝順。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遵循古訓。

可最後我想說,願你的“孝心”,不是對古老教條的機械重複,而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愛與責任。真正的孝順,是讓父母因你的獨立與成熟而感到安心,而不僅僅是抱上孫子。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