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80、90后来说,童年记忆里总有一个“圣地”——学校的电脑机房。而进入这片圣地的“通关密码”,往往不是开机按键,而是同学们脚上那一只只颜色各异的塑料鞋套。
套上它,脚下便会伴随着“沙沙”的声响,仿佛是一种仪式,宣告着宝贵的一小时“网上冲浪”时间(尽管大部分时间是在玩《金山打字通》或《扫雷》)正式开始。
如今回想起来,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童年迷思”浮现了:当年进电脑教室,我们为什么非得穿鞋套?是为了那些“娇贵”的电脑吗?
迷思一:为了给电脑防尘?
最普遍的说法是防尘。老师们总是告诫我们,灰尘是电脑的“天敌”,会钻进机箱,让电脑“生病”。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有些小题大做了。
的确,过量的灰尘会堵塞散热风扇,影响电脑的散热效率。在那个还有软驱的年代,灰尘也可能划伤暴露的磁道。然而,电脑的核心部件,如CPU、内存条和主板上的精密电路,在出厂时就已经被设计得相当“皮实”。关键区域早已用绝缘材料妥善封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脆弱不堪。
更重要的是,我们小时候的电脑教室,在学校里绝对算得上是窗明几净的模范房间,洁净程度甚至超过不少人的卧室。指望靠几双塑料鞋套来隔绝那点“脚下尘”,对于整个机房环境来说,其作用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
迷思二:为了防止静电?
另一个听起来更“科学”的解释是:防静电。
众所周知,秋冬季节人体产生的静电,其瞬间电压可高达数千伏,足以击穿精密的集成电路。
这个理论本身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出在了我们的“装备”上。
我们当年所穿的一次性塑料鞋套,其本身就是绝缘体,非但不能导走静电,反而可能在与地面的摩擦中,制造出更多的静电。真正专业的防静电鞋套,是采用特殊导电纤维材料制成的,其原理是将人体的静电荷安全地导入大地。
此外,台式电脑的金属机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静电屏蔽罩(法拉第笼),为内部元件提供了坚实的保护。只要你不是突发奇想,打开机箱去触摸主板上的电子元件,日常接触所产生的静电,几乎不可能对电脑造成致命伤害。
真相:一个昂贵又朴素的理由
排除了灰尘和静电这两个“技术流”选项后,真相其实很简单:
因为在那个年代,电脑实在是太贵了!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2000年前后。当时,一台品牌电脑的售价动辄上万。这是个什么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280元。这意味着,一台电脑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城镇居民近两年的总收入。
现在,请想象一下:你的学校斥巨资(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万元)购置了几十台这样的“奢侈品”,放在一个教室里,每天要迎接几十个活蹦乱跳、刚刚还在操场上打滚的“熊孩子”。
换作你是校长,你会怎么做?
别说穿鞋套了,恐怕恨不得让每个学生都沐浴更衣、焚香祷告之后再进去。
所以,穿鞋套这个行为,其仪式感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功能。这东西太金贵了,我们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对它的爱惜和郑重。
这层薄薄的塑料,隔开的不是灰尘与静电,而是我们顽皮的日常与那个充满新奇科技的“另一个世界”。它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时刻提醒着我们:“同学,请珍惜这宝贵的一小时。”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电脑的价格一落千丈,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工具。小学的电脑房像“圣殿”,中学的像实验室,到了大学,机房里的电脑就和网吧里布满烟灰和油污的机器没什么两样了。
鞋套,也便随着我们逝去的青春,一同消失在了记忆的长河里。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