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美國,在這等X光檢查需要半年,但只要5分鐘就能買到AR-15步槍】
《斯隆女士》
麥德琳·伊麗莎白·斯隆,美國最優秀的遊說者,她在華盛頓呼風喚雨,在國會山威名赫赫,沒有議員敢成爲她的對立面,因爲等待他們的只有身敗名裂。
但是作爲行業翹楚,斯隆放棄了家庭和愛情,對自己和員工都非常苛責,爲了放鬆,她會在夜晚點男妓進行陪侍。
在剛剛進入新年時,一個政界的重量級議員來到斯隆的公司,他並不在乎美國每年會有多少人因爲槍擊死去,他要推舉開放槍支的法案,爲了讓自己的仕途平步青雲,他需要斯隆的幫助。
一心只爲事業和財富拼搏的斯隆卻拒絕了這個撈金機會,並出言嘲諷議員,她很快就與公司的董事長鬧僵。
當天晚上,斯隆被控槍派的推舉公司的CEO施密特招募,他已經聽聞斯隆與公司因爲是否推槍的問題鬧翻,他給斯隆開出了一個無法拒絕的酬勞:
"堅定的遊說家只需要相信自己能贏,爲了你的服務,彼得森公司爲你開出的酬勞是0美元。"
未嘗一敗的斯隆面對着無論是財力還是號召力都遠勝的推槍派,她感受到了挑戰,爲了榮譽的勝利,也爲了不讓自己的事業毀掉自己,她決定加入控槍派的公司。
斯隆回到推槍派的公司,帶走了四名心腹,跟斯隆不同,去到了彼得森公司的員工會保持原薪酬。但是跟隨了她好幾年的心腹簡,並不願意跟她走,她是個喜愛蘇格拉底的女生,於是兩人徹底鬧翻,斯隆則帶着願意追隨她的腳步的人一起去到了控槍派公司。
老東家對於斯隆的離去除了憤怒還有恐懼,他們清楚斯隆的能力處理即使財力和號召力極強,但是面對斯隆,他們依然沒有勝利的把握。
雷厲風行的斯隆來到控槍派公司之後沒有任何寒暄和自我介紹,而是直接開門見山的討論如何推舉控槍法案。
"不能讓極度渴望獲得槍的人,這麼容易得到槍。"
斯隆的手段可謂令人驚歎,她把所有人都當做了誘餌,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參議院拉來作爲控槍派鐵票。
把團隊中有過經歷槍擊案的受害者作爲盾牌。在電視直播上公然公開受害者的經歷,藉此掌握大衆輿論。
她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掌控了女性輿論,讓300萬女權主義者爲她募集了1500萬的控槍派資金。
她甚至有專業的監控監聽團隊來爲她竊取機密信息,經管最後被施密特制止。
習慣了單獨行動的斯隆還敏銳地覺察到團隊中出了叛徒,她當衆點出,並且藉此重申自己的原則:
"除了自己誰都不要相信。"
但是事態不可能一直順利,那個槍擊案的受害者在結束了一次採訪後被尾隨她的持槍犯所挾持,多虧有一個合法持槍的****出手,乾淨利落的擊斃了嫌疑人。
這次意外讓推槍派的聲勢到達頂峯,斯隆在機場與受害者相遇,她對受害者進行了斯隆式的道歉,她說:“我不知道界限在哪裏,我從來不知道界限在哪裏。”
她爲了成功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她也是人,也依然會因爲對夥伴造成的傷害而內疚。
一個在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利慾薰心的精明女政客,一個看似被控制慾、好勝心驅使的冷酷女強人,卻被一名男妓弗德撥開了硬殼,美豔外表和堅硬盔甲之下那顆溫柔的心一直在爲那些需要她的人跳動。
但她卻不敢接受弗德的感情,也不敢面對自己的感情,儘管她瞭然於心。
一個那樣叱吒風雲的人也會被淹沒在自己的判斷力裏,斯隆在這一刻從神壇上走下來,而成爲了一個完整的人。
她有着身爲人的感情,她從來沒有迷失目標,而是堅定的朝着她認爲對的事情所前進,最開始的她只是爲了勝利和榮譽,但現在,她已經徹底將管控槍支當成了真正的,值得爲其奉獻終生的事業,爲此,她甚至把自己也當成了棋子。
推槍派的小動作一直未曾停止,他們想出很多計策,電視直播,輿論管控,賄賂議員。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可以把那些因爲槍支死亡的受害者作爲他們的賣點,推動槍支大賣特賣,把公民的自由權力掛在嘴上,卻閉口不談公民的人身安全。
但他們所有的小動作卻反被斯隆利用,並回擊,他們不甘心,甚至決定從斯隆的私生活下手,賄賂州議員舉行聽證會,而舉行聽證會的理由,是斯隆還在推槍派公司的時候,賄賂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巧克力法案的所作所爲,斯隆曾經的心腹簡,出示了一份由斯隆親自填寫的報單,滴水不漏的斯隆在這一件事上出了差池。
他們還利用斯隆招男妓的行爲,想要給她打上犯罪的名頭,讓她入獄,可男妓弗德已然愛上斯隆,他在聽證會上做僞證,包庇了斯隆嫖娼的行徑,斯隆驚愕不已,她原本以爲弗德會說出一切,但弗德只是轉身離開,她看着他離去的背影,內心五味雜陳。
所有人都以爲斯隆輸了,但是恰恰相反,就算是現在,所有人的行動也全部都在她的掌握範圍內,但是這最後一張王牌,卻是由她自己打出。
簡從一開始就是斯隆的底牌,那張填錯的報單也是斯隆故意而爲,她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媒體的目光吸引到這次聽證會上。
在打出最終王牌之前,斯隆說出了這一切的想法和目的。
"媒體和聽證會都譴責我是民主的寄生蟲,暗示,我發動這場控槍運動的原因是出於自身利益,但有時候我們行動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簡單的相信這是正確的。"
"我相信控槍法案是正確的,但同時我也意識到,這不是我最初的動機,當他們請我來打這場仗,我覺得難以抗拒,我決定接下,是因爲我想要贏。"
"我的行爲在職業道德準則上無疑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我越線了,並導致了可怕的後果,我傷害了親近的人,並把他們置於危險當中,因此,我應當受到譴責。"
"但是考慮到控槍法案,我希望每位國會議員可以追隨榜樣,而不是我,是我身後這羣做出了偉大犧牲,並且義無反顧的做了自己認爲對的事的人。"
"但是我的願望落空了,因爲體制腐敗了,議員們都更重視自己的前途,而不是國家和國民,他們爲了保全自己出賣良心,別搞錯,他們纔是美國民主的寄生蟲。"
斯隆將自己竊聽和監視到的,推槍派威脅和賄賂議員的鐵證呈現於公堂,發佈到網絡上,讓接受賄賂的議員身敗名裂的同時,暗示了所有支持推槍派法案的議員全部接受了賄賂,這讓輿論極速反轉,所有原本想要支持推槍派的議員全部把票投給了控槍派。
而斯隆則用一年半的牢獄之災換來了前所未有的榮譽和勝利,雖然這也摧毀了她的職業生涯,但斯隆看上去一點也不後悔。
在監獄中,斯隆面見了控槍派的侓師,告訴了她的勝利,但她只是淡然一笑,因爲一切都如她所料。
律師問斯隆爲什麼不向同事透露計劃,斯隆說,作僞證會被判5年。
當斯隆出獄時,她站在監獄門口,默默看着遠方的來人。
【END】
接下來是我的看法
電影中其實在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的名字。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時期的希臘實行民主制,哲學與政治交集很大。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備辯論演講的能力,若有訴訟,公民皆親自上陣爲自己辯護,哲學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時的哲學家也被稱爲辯士。當時十分流行花錢(或束脩)聘請辯士教導雄辯術。
聯繫如今美國所強調的“政治正確”,諸如種族、性別、性取向等問題的社會觀念已然被****者綁架,而這些具體話題的上位價值觀則是由美國《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也是美國在世界上素來標榜的自由、民主、平等。不難發現,這與希臘的情況極爲類似。
斯隆與蘇格拉底皆能運籌帷幄,蘇格拉底能帶別人兜一個大圈後別人逐漸發現自己的錯誤;蘇格拉底贏了申辯,但還是被判死刑,斯隆贏了,也下獄,斷送職業生涯。
作爲"殉道者"的斯隆,猶如蘇格拉底復甦。用自己的"死"來推動改革。
而作爲"殉道者"的斯隆也並不是如同耶穌般的"神",而是切實的可以讓人感受到她作爲一個人的特質。
她的身體和精神的萎靡讓她必須服用大量藥物,她無法排解的寂寞讓她進行招妓,她從小用謊言才能生存,成年後又要給自己心中的蒸汽機不斷添煤。
一個人是有多面的,首先是一個人,而不是針對性別,不是什麼性別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正常慾望的人爲了大義,爲了自己認爲對的事而設立兩敗俱傷的局面。
電影
電影的前半部分的對話速度實在非常快,電影的節奏在觀影初期難以把握,甚至難以分清陣營,但電影張力十足,快節奏搭配勞模姐出神入化的演技讓人不經意間就把自身代入其中。
一環扣一環的反轉在看完整部電影時會令人瞠目結舌,電影中對於主角斯隆女士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都詮釋的淋漓盡致。
我們看着她把全場變化掌握於手中,把所有人都測算無遺。
但最後的結局顯然是一種政治童話,顯得有些失真和天真,這也是故事的缺憾所在。
最後監獄外面迎接斯隆的人是誰?
我自己比較傾向於男妓弗德。因爲這樣更符合這部電影的基調,現實主義黑暗下的浪漫。
劇中有三場和弗德的親密接觸的戲,一次次關係的遞進,斯隆也和他少有的吐露了一些自己母親怎麼稱呼自己。這是一個非常私密的話題,說明了兩個關係的發展。
弗德最後在法庭那場戲,一方面是諷刺弗德和議員,兩個人位置相差懸殊,道德上更是有了明顯對比。
【歡迎來到美國,在這等X光檢查需要半年,但只要5分鐘就能買到AR-15步槍】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