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我們需要一個英雄”——日本三大特攝介紹

用心科普!還請各位點個贊吧!


“特攝”一直是筆者心目中最隱祕的心頭好之一。令人難過的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說出自己喜歡《奧特曼》、《假面騎士》等作品的時候,往往都會遭到旁人的嘲笑,繼而被打上“幼稚”的標籤。

雖然特攝作品大都被歸類爲面向兒童的作品,但其中仍不乏深刻的思想。作爲引導孩子們的正向影片,特攝作品大都教給孩子們愛與善良,給予孩子們閃閃發光的夢想。

正如《迪迦·奧特曼》中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句臺詞說的那樣:“我們需要一個英雄,英雄是必要的。”

特攝作品中的主角形象,一直是筆者心目中英雄主義的極致體現,體恤弱者,維護正義,是人類不變的信仰。

藉着這次小黑盒的特攝主題活動,筆者決定寫篇粗糙的小文,來粗略介紹日本最受歡迎的“特攝三角”,既《奧特曼》系列、《假面騎士》系列與《超級戰隊》系列。

在介紹之前,先來說一下“特攝”的含義。

“特攝”一詞的含義,在時代的浪潮中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起初,它是指“特殊攝影”,多用來指代某種攝影技術,後來在日本,“特攝”慢慢轉變爲盛行的“特攝英雄”等作品的統稱。

筆者的拙劣理解是:使用皮套、模型等特殊技術,實現的“特殊攝影”即爲特攝。

當然,或許我們並不應該拘泥於這些,只要一提起“哥斯拉”、“奧特曼”,你大概就能明白特攝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那麼,我們的介紹就從筆者最喜歡的《奧特曼》系列開始。

《奧特曼》系列是由日本“特攝之神”圓谷英二導演所創辦的“圓谷製作”拍攝,自1966年推出的一系列科幻影片。

自1966年的第一部空想特攝《奧特Q》開始,到2023年的最新作《布萊澤·奧特曼》,奧特系列已經走過了57個年頭。

作爲日本經久不衰的特攝系列,《奧特曼》多着眼於人與地球、宇宙以及人與奧的羈絆上。其設定宏大,着重呼籲環保、反戰,提倡和平。

自平成時代的開山作《迪迦·奧特曼》開始,《奧特曼》系列的拍攝技術越加成熟,劇情也不再拘泥於單元劇的形式,變得多樣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越加尖銳。《迪迦·奧特曼》與之後推出的《戴拿·奧特曼》、《蓋亞·奧特曼》三部作品,被稱爲“平成三傑”,是特攝界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平成時代末期,自2006年的《夢比優斯·奧特曼》之後,圓谷公司曾一度走向衰落,直到2013年《銀河·奧特曼》的誕生,才宣告《奧特曼》系列正式迴歸,開啓了新生代時期。

《假面騎士》系列,同樣是在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品。粉絲們將《奧特曼》與《假面騎士》互稱爲“隔壁”,雖說如此,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作品,各有特色。

《假面騎士》是自1971年開始播放的特攝系列,由“東映株式會社”製作,原作爲日本著名漫畫家石森章太郎。

與《奧特曼》系列不同,《假面騎士》多爲等身英雄的設定,強調劇情的連續性,着眼於角色身邊的故事。

假面騎士們以腰帶變身,常騎摩托,配合多種多樣的道具,使得周邊玩具的銷量非常火爆。

昭和時代的假面騎士,多爲改造人,劇情着重描寫身爲改造人的悲哀。但自平成《假面騎士空我》之後,設定變得越來越五花八門,這也是《假面騎士》系列的特色之一。

平成時代的假面騎士,加入各種新鮮元素,對舊設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爲未來的假面騎士打好了基礎。《空我》之後,《亞極陀》、《龍騎》、《555》、《劍》被普遍認爲是“神作五部曲”,劇情充滿深度,角色刻畫精彩。

最後,來介紹同爲日本三大特攝,但在中國卻是知名度最低的《超級戰隊》系列。

《戰隊》系列自1975年開始播放,同屬上文提到的“東映”製作,是三大特攝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系列。據悉,東映製片人在看到初代假面騎士後,萌發了“讓英雄們共同戰鬥”的嶄新構思,於是,《戰隊》系列就此誕生。

《戰隊》系列,顧名思義,英雄們多以戰隊形式出場,以團隊來對抗敵人。有趣的是,在《戰隊》系列中,不僅有等身戰鬥,也有巨大化戰鬥——英雄們駕駛各式各樣的機甲,機甲最終會變形合體爲巨大的機器人。在《王樣戰隊君王者》中,更是出現了由二十臺機甲合成的超大機器人。

戰隊的隊長多爲紅色系,成員出場時均有獨特的唱名。

值得一提的是,《戰隊》系列曾被美國翻拍,有些小夥伴小時候看的美國人演的《恐龍戰隊》,就是翻拍的作品。

以上,便是筆者對日本三大特攝的粗略介紹。

不要因爲特攝作品多爲“子供向”就對其有所偏見,是筆者最大的願望。在特攝作品中,隨處可見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與幻想。

英雄們在少年少女的心中種下一顆愛的種子,給予孩子們無邊無際的夢想,但特攝絕對不是專屬於孩子們的作品,因爲愛與夢想,是無論幾歲都埋藏在人們心中的事物。

如果這篇小文能喚起你對特攝的興趣,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特攝推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