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雜談,中國古代的性教育

中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性教育始於東漢建初四年 (公元79年) 。當時光武皇帝劉秀主持召開了一次全國規模的經學學術會議,制定了有關經學各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並由班固將之整理編撰爲《白虎通》 (全稱爲《白虎通德論》) 一書。書中除明確規定貴族子弟在“辟雍”學宮必須學習禮儀、音樂、舞蹈、誦詩、寫作、射箭、騎馬、駕車等課程外,還要接受性教育。

《白虎通》記載:“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爲渫瀆也。又授之道當極說明陰陽夫妻變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也就是說,這種男女之間涉性之事在家中由父親傳授會顯得輕慢不嚴肅,所以必須在學宮中學習。

由於性教育是一種避不開,又不能大張旗鼓進行的特殊教育,所以古人想出了不少“照貓畫虎”的速成辦法, “嫁妝畫“就是其中之一。“嫁妝畫”最早見於先秦墓葬之中,漢磚也有大量表現, 其實物的製作,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東漢發明渾天儀的張衡曾寫了一首長詩《同聲歌》,以女性第一人稱敘述新婚之夜的心情:

同聲歌節選:

張衡

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

素女爲我師,儀態盈萬方。

衆夫希所見,天老教軒皇。

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將首飾都卸下來,寬衣解帶,在枕帳之間鋪開“嫁妝畫”,欣賞那奪人心魄的人體之美;要拜精通房中術的素女爲師,做那人人愛做的事,就像軒皇一樣;人生的快樂莫過於今宵,即使到老掉牙的時候,也不會忘懷……詩歌中的“軒皇”,指黃帝,因爲傳說黃帝曾和一些有學問的老者學習、討論如何男歡女愛。此後,《同聲歌》就一直與“嫁妝畫”相伴相生,形影不離。“嫁妝畫”通常是一卷8~12張不同性愛方式的圖畫。女兒出嫁前,父母都得買上一兩卷,作爲嫁妝,讓女兒在新婚之夜,鋪在牀上,“照貓畫虎”接受啓蒙。

中國的性教育奠基於春秋先秦,鼎盛於秦漢隋唐,阻滯與晚清。春秋秦漢關於這方面的著作多不勝數,《黃帝內經》、漢墓《養生方》、《素女經》等等,它們總結了在遠古性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唐代以前對待性問題大多很嚴肅,文字記載也很嚴謹,其意在指導,而並非娛樂,與淫穢是不沾邊的。

明清時代民間流行有性教育連環畫。內容爲男女同房前沐浴、接吻、愛撫、交合等內容。這類圖書不是書房用書,只適合在祕室閱讀,有手繪版也有木刻版,且版幅製作小巧,配有木軸,捲起僅可盈掌。外框多爲瓜果植物的果實造型,如南瓜、西瓜、絲瓜多子植物,寓意子孫滿堂、人丁興旺。

春宮畫起源很早, 西漢劉向在《列女傳》中說,殷商末期(公元前1040年左右),奢侈暴虐的紂王在宮中舉行餐宴,他抱着妲己恣意尋歡,他的牀榻圍以繪滿春宮畫的屏風,兩人一面看這些畫,一面縱情作樂。後世的春宮畫起初是爲性教育而出現的,繼而蔓延成爲消遣之作。

明代的唐寅是作春宮畫的高手,他常以其所眷戀的妓女、情人爲模特,所以才畫得那麼傳神,那麼惟妙惟肖。他所畫女性的特點是“三白”:前額一點白,鼻尖一點白,下頜一點白。這往往是後人鑑別唐寅畫的重要標準。唐寅的春宮畫很少傳世, 據說,有一幅《小姑窺春圖》今藏於日本。此畫左邊有一對男女隱約地在帳中做雲雨之歡,門外一個少女在偷看。唐寅還畫了一套《風流絕暢圖》,共有24幅,十分有名,但這套冊頁早已失傳。

晚明社會,春宮畫冊非常流行。當時最爲精美的春宮畫冊是以雕版五色套印的。這樣裝裱考究的畫冊, 配以色情詩詞, 成爲當時高檔的性教育和情趣讀物, 也代表着中國傳統的套色木版畫的最高成就。但是由於統治階級的荒淫無道、縱慾無窮,導致大多屬於醫學範疇的“房中術”被拉入淫穢小說和春宮畫之列。

清代坊間也大量刊行過春宮畫,由於不少商人是基於盈利目的而刻版刊出,從而導致畫冊逐漸淪落爲情色傾向的消遣娛樂,以至於到康熙時期,皇帝不得不下令“嚴查禁絕,將版與書一併盡行銷燬”。康熙五十三年諭:“嚴絕非聖之書”。當時就連《西廂記》、《水滸》等名著也被列爲禁書,“房中術”之類的書籍全在禁燬之列。這就是爲什麼對性問題一直保持相對開放的中國突然變得緘默不言、諱莫如深,而這種影響也一直持續到今天。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