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指南」《蜘蛛俠:縱橫宇宙》是隻有藝術家存在的世界

即將於6月二號上映的《蜘蛛俠:縱橫宇宙》爛番茄口碑已新鮮出爐,97%的好評率不光超越了前作已經拿過奧斯卡最佳動畫的《蜘蛛俠:平行宇宙》,也一舉改變了蜘蛛俠在電影地位上的局勢,打響了史上最佳超英動畫的名號。

一般來講我不會在一部電影出來之前大放厥詞的下定論,但《蜘蛛俠:平行宇宙》的質量是一個有力的論證,全體畫師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讓我堅信,《蜘蛛俠:縱橫宇宙》的故事或許不會出現大規格的創新,但其精彩絕倫的畫風融合,3D與2D間的藝術碰撞,勢必會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觀衆的眼界。

原來“藝術”還可以這麼大鍋燉。

本篇文章將帶領各位領略《蜘蛛俠:平行宇宙》系列獨樹一幟、看似眼花繚亂,卻又主題明確的美漫藝術,幫助你更好的享受《蜘蛛俠:縱橫宇宙》的感官風暴。




——從最直觀的感受,敘述角色的故事

在鑑賞《蜘蛛俠:平行宇宙》的美術前,先讓我爲各位介紹一下《蜘蛛俠:平行宇宙》的藝術總監阿爾貝託 .米爾戈,他主要負責電影的概念設計,藝術指導等工作,雖然由於商業上的糾紛,最終他也離開了《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團隊,但卻奠定了整個動畫的畫風基礎,電影結束後也會出現他的名字。

熟悉《愛,死亡與機器人》的觀衆應該對《證人》與《吉巴羅》等作品並不陌生,這兩部將《愛死機》整季評分提拔起來的作品,便是出自米爾戈之手。

在他創作的故事下,很少會出現言語上的說明,通常都是通過動作的張力,角色的體態與姿態,鏡頭的調度等直觀感受,來講述一個故事。

米爾戈本身就像是信仰着童話故事的悲觀主義者,或許這世界不乏會出現一些真實的超級英雄故事,但是往往故事的最後,屠龍者終成惡龍。

這點尤其在《證人》與《吉巴羅》中有所體現。

《證人》本質上是一個無法跳脫循環的懸疑悲劇,但其內核卻是兩個處於灰色地帶的人物,因爲錯誤的原因,在錯誤的時間與地點相遇了。

他們之間缺乏正確有效的溝通方式,而是由於某種偏差的目標,造成了無限荒唐的誤解。

伴隨着一種終將走向悲劇的窒息感,《證人》的畫風充滿着看似“濫竽充數”的線條,就像是藝術家無序的筆觸,雜亂無章的填塗。

但恰恰是顏色的溢出,故作深沉的粗狂線條,才讓《證人》的畫風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故事性。

一種位於2D與3D之間巧妙的關係,3d的人物與建模,拉近與觀衆的距離,用於搭建荒誕故事體系下的大框架,使其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同時刻意增添2D素描中常見的輔助線扶持,強調那些“看不見的部分”,達到明暗突出的效果。

 《證人》並不是純粹的藝術風格,也很難說得清,放眼故事整個場景的構造,不乏有極具生活氣息的老香港鬧市,也有表面乾淨卻又骯髒的脫衣舞俱樂部,同樣還有直衝雲霄的霓虹燈大廈,它是賽博朋克的宏大世界觀,是某種現象級場景的烙印,更是人類社會複雜關係的體現。

但無法改變的是,《證人》在以一種非常高級的視聽體驗,刺激觀衆的神經,或許所有的故事都有終點,但藝術永遠不會止步不前。

所以,米爾戈筆下的作品,不再主觀的闡述故事的核心,迴歸到了一種原始社會的狀態。

有大色塊的堆疊,大筆刷的量感,結合一些漫畫的擬聲詞元素,2d平面設計的線條,以及電影的鏡頭敘事,打造出了一“部”獨一無二,專爲視聽服務的長篇“畫作”。

以前如果有人提到成人動畫,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一些r18的色情動漫,但是現在我腦中浮現的,是美漫中常見的地獄笑話惡搞;暴力、殘酷、血腥的美學;風格化的美術,對我自己來講,美漫的畫風致力於打破2d與3d之間的界限,夾雜成年人的思考與幻想,融入詭譎絢爛的理想國度。


《愛死亡與機器人》第三季的壓軸作品《吉巴羅》相比米爾戈以往的作品變得更加抽象,一個聾啞騎士與女海妖之間充滿貪婪、慾望、廝殺的”愛情“。

騎士因爲貪婪愛上了海妖,海妖由於不對等的信息差,愛上了騎士,他們帶着各自的理由與目的相擁,再被錯誤的期盼所摧毀。

強加的宿願最爲致命,米爾戈依舊再以人類社會心理爲主,雕刻一些原本美好的童話。

只不過《吉巴羅》的美術風格更爲純粹,少了輔助線條的支撐,轉而投入更多的3d細節,但在觀看的過程中依然會有一種在品鑑超現實主義畫作的感覺。

這便是米爾戈所一直提倡的成人動畫,雖然常規的素描線條改爲了3d光影,但遠景的山水,近景不經意間漂浮的樹葉,都是由一幀又一幀的油畫構成,有時不需要複雜的3d細節,才能更好的強調2d美術帶來的色彩碰撞。

矛盾感往往來源於人們對於現有場景元素的突兀與不符,從而誕生出一種自我懷疑。

《吉巴羅》的水妖被金碧輝煌的珠寶所包裹,但卻與自然融爲一體。

無知的騎士身着厚重的盔甲穿梭於森林,陽光直射金屬,散發別樣的光澤。

米爾戈執着於不同畫風的對撞,熱衷於有機體的溫度融合無生命特徵的冰冷,一切服務於劇情本身,利用畫面信息傳達一個故事,無形中讓觀衆也身處於那片氛圍,便不會產生矛盾。

人體的感官非常奇妙,不同人對於色彩,景象,風格,所體驗出的感覺都不一。

有些人對顏色較爲敏感,作品中常常以顏色來區別角色與場景的主次關係,而非影視中常見的景深對焦。

有些人對筆觸掌握嫺熟,或重或輕的完成一副棱角分明的作品,熱衷於鋼筆強硬的墨汁。

有些人對上世紀美漫粗糙的印刷風格情有獨鍾,偏愛於若隱若現的線條與輔助線,爲作品增添一絲年代感。

而以上這些人都是米爾戈,在一個藝術家的世界中,不分畫風的對錯與高低,只分幻想的構築與組成,一副畫作不應該是死氣沉沉,欣賞的人置身其中,走進藝術家的世界,一部電影不應該只注重長篇大論的文字,會呼吸的攝像機是觀衆,會表演的人是敘事。

我們不會因爲一段無色的話語去判斷一個人的神態,而是通過一個人的神態,去判斷他所說的話語。

米爾戈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大師,因此即使《蜘蛛俠:平行宇宙》的故事略微平庸,但其注入藝術家靈魂的畫面,註定讓它會橫掃各大獎項,成爲教科書級的存在。

——抽幀與塗鴉藝術

現有的影視敘事,通常是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環境的外在因素,他人的角色弧光,不同的敘事計謀,來體現主角的自我成長。

而《蜘蛛俠:平行宇宙》比較特殊,似乎深知故事註定走向可預測的結尾,便返璞歸真的用抽幀的方式,來體現人物的成長軌跡。

看過《蜘蛛俠:平行宇宙》的觀衆,應該都能清晰的感受到電影在前期頻繁出現掉幀的情況,然而到後期這種情況又巧妙地消失了。

這是因爲動畫組故意做了抽幀的處理,並且只針對了主角小黑蛛一人。

常規的動畫刷新幀率爲24幀,而小黑蛛在前中期本身只存在12幀的圖畫刷新率,所以看起來卡卡的。

但是後期伴隨着小黑蛛的成長,幀數逐漸迴歸正常,也代表小黑蛛終於獨立成爲了一個超級英雄。

這種通過畫面直達敘事的表現形式,可以更好的讓觀衆感受到主角的成長軌跡,併爲之動容。

24幀與12幀的關係就像是缺失了人生次元的另一半,待完整之餘才真正的成爲了自我。

在中期小黑蛛與老蜘蛛擋絲的過程中能尤爲感受到兩者幀數的差別,而後期小黑蛛獨立的在城市遊蕩,則與前面唯唯諾諾、手足無措的自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蜘蛛俠:平行宇宙》在大部分時間裏,都利用栩栩如生的漫畫表現形式,替代電影鏡頭的繁雜。

流暢且觀賞性極強的跑酷動作,與風馳電掣的速度是蜘蛛俠的一大特徵,想要讓觀衆能更清楚的感受風聲劃過耳邊的聲音,不光要做到上述的表現,還要想方設法讓觀衆能看清楚蜘蛛俠的動作。

電影中常用的慢鏡頭有時會打斷電影的節奏,也不太適用於蜘蛛俠這名角色。

考慮到漫畫本身的特性,動畫組採用動態CG與手繪線條疊加的手法,添加了關鍵幀,使蜘蛛俠在跑酷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維度的畫風,從而增強視覺衝擊力,也保證了漫畫定格的特殊性,不失動畫原有的質感。

塗鴉藝術是《蜘蛛俠:平行宇宙》中最常見的2d手繪,由於邁爾斯本身就處於一個叛逆、性格張揚的年齡段,這種藝術表現被很好的融入進背景世界,也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蜘蛛俠。

邁爾斯並沒有經歷彼得帕克那般失去至親的痛苦,也沒有得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真諦,事實上他身上所具體展現的風格,就是我們年輕人狂妄不羈的那一部分。

塗鴉藝術作爲20世紀末流行的藝術,沒有框架的束縛,幾個噴槍,一面牆壁便可以大展宏圖地施展身手,隨處可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都是年輕人眼中的畫卷,伴隨着大範圍迷霧的噴灑,一個帶有強烈主觀意識形態的作品誕生了。

大色塊的填充,高對比色,漸變色是塗鴉文化常會出現的色彩搭配

塗鴉藝術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常常作爲抵抗宣言抑或是政治宣傳,但同時也代表了人民的自由性,因爲它可以存在於任何地點,也不需要任何的入場券,每個人都能看到,是一種不受政府控制的表達方式。

所以塗鴉藝術的性質也很好的跟蜘蛛俠這名蒙面英雄契合,即不在政府的管轄之內,合理的存在。

從漫畫吸取靈感的《蜘蛛俠:平行宇宙》

原本就脫胎於《蜘蛛宇宙》漫畫的《蜘蛛俠:平行宇宙》並沒有循規蹈矩的追逐漫畫的劇情,而是開啓一個能更好搭配畫面風格的故事。

而《蜘蛛俠:平行宇宙》的畫面風格,便是以漫畫爲核心基礎,同時也是一個只存在於米爾戈腦中的世界。

——言語爲輔,畫面爲主

讓觀衆成爲一個讀者,讓讀者成爲一個觀衆。

觀看《蜘蛛俠:平行宇宙》就像是閱讀一本老舊的漫畫書,勾起了回憶,喚醒了原本灰色的世界。

大量的漫畫分鏡運用於小黑蛛實際的成長過程,青春期懵懂的心思與無所適從的慌張被用大小氣泡的方式着重標明。

加粗的字體是漫畫文本的重點,黃色的文本框是最醒目的個人獨白。

而呈數字圖形做直線運動的詞條,往往是物體碰撞發出的擬聲詞,當小黑蛛第一次爬上樓頂,試圖復刻成爲蜘蛛俠的經典故事,換來的是一連串的“aaaaaaaaaaaaaa”叫聲,與漫畫定格的骨頭斷裂。

那些“aaaaaaaaaaaaaa”被融入進了建築羣本身,成爲了招牌,伴隨着小黑蛛的墜落,它們也七零八碎的掉落。

這種具象化某一聲音,並將其融入進背景的技法會極大的增強氛圍的渲染,也與氣泡相互呼應,造就獨一無二的閱讀感。

《蜘蛛俠:縱橫宇宙》也保留了擬聲詞的設定,並用更醒目的字體與特效,強調視聽高度同步的閱讀體驗。

同時米爾戈熱愛的顏色漂移、輔助線畫法也同樣沿用至今,角色依然會有清晰的描邊,略微張亂的線條與多餘顏色的溢出,在視覺上營造了一種模糊感,突出了視覺重心,場景依舊是色彩鮮豔、靜態2.5D背景突出角色的高速移動。

如果重溫過《蜘蛛俠:平行宇宙》很多遍的觀衆應該能發現一個細節,那便是影片對於人物的鏡頭,從來沒有用過景深與動態模糊的方式來凸顯敘述的重點。

那麼《蜘蛛俠:平行宇宙》是如何在做到全程以上帝角敘事與鮮豔色彩的同時,讓觀衆的視野始終所在在蜘蛛俠身上的?

其實原理很簡單,上世紀美漫由於技術不成熟的原因,往往生產出的漫畫不是缺頁缺角,就是漫畫渲染不到位,顏色漂移,輔助線未清理乾淨。

但恰恰是上述技術不到位的特徵,讓美漫也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粗狂的筆鋒,野蠻的線條,厚重的描邊,以及迷幻的色彩構成了美漫的核心要素。

也就導致,美漫的風格多以寫實荒誕爲主,或以搞笑滑稽的形象出沒,或以嚴肅、混雜的方式續寫。

而《蜘蛛俠:平行宇宙》便是保留了上世紀漫畫特有的質感,合理的分配了畫面色彩的飽和度,人眼往往會自動轉移相對清晰,色彩較爲舒適的部分,而顏色的偏移則會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模糊,也就產生了景深獨有的效果。

新舊技術造就不同風格的蜘蛛俠

故障藝術在近兩年不論是遊戲還是影視作品都比較常見,例如EA最新的《極品飛車:不羈》就採用故障藝術,來凸顯賽車引擎轟鳴的聲音,老生常談的漂移,也能在故障藝術的加持下變得無比新鮮,像是刮碎了某個時空,噴湧而出的不是氮氣,而是聚合失真的顏色肆意揮灑。

所以故障藝術代表的是破碎間無限的變數,是藝術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中提取出的精華,一副畫作可能平庸,但將其拆散將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蜘蛛俠:平行宇宙》便在時空破碎與穿越的情節採用了這種藝術,表達時空的撕裂與不安感,充分發揮了故障藝術的本質。

《蜘蛛俠:平行宇宙》重點始終在於平行宇宙,故障藝術作爲平行宇宙的殼很好的表現了其混亂的特徵,而混亂的本質,則在於不同時空截然不同的蜘蛛俠。

初次見到暗影蜘蛛俠會覺得他身上有一種隔壁蝙蝠俠的味道。

作爲納粹時期的蜘蛛俠,風衣與兜帽是他最有力的象徵,一把舊時代手槍代表着他所處的時代,但更引人注目的,便是伴隨出場時無處不在的雨,與色彩“亮麗”的黑。

暗影蜘蛛俠是黑,但不能像蝙蝠俠一樣黑。

早期的蝙蝠俠電影想要讓觀衆能注意到蝙蝠俠使用了不少伎倆,畢竟蝙蝠俠實在是太黑了,偏偏又喜歡夜晚出沒。

所以當時道具組在打光上格外講究,在蝙蝠裝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但動畫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動畫組巧妙地結合了黑白漫畫裏常用的網點紙,來爲暗影蜘蛛俠打上一層永不落幕的光。

網點是用於印刷上灰色調的點狀表現,密密麻麻、排列整齊的黑點能讓讀者產生一種視覺差,誤以爲這是灰色。

而具體表現在暗影蜘蛛俠身上,則會起到一種很好的互補效果,他的風衣上會有明顯的點陣,用於表現陰影。

而其餘幾位蜘蛛俠,除開格溫的風格較爲羸弱外,其餘的蜘豬俠、潘妮帕克都能凸顯平行時空的主題。

潘妮帕克爲標準的二次元日式美少女風格,表情神態居多,整體也更偏向2D,蜘豬俠則是完全紙片人的狀態,頗有橡皮管動畫的感覺。

蜘豬俠的所有行動方式,都是以近乎可控的狀態呈數字圖形的方式,有規律的移動,就像是《茶杯頭》中的boss設計,人物的胳膊、腿、關節都能以誇張的形態拉伸壓縮,並且還有四次元口袋,很有橡皮管動畫的創意。

《蜘蛛俠:平行宇宙》本身也是注重遺老元素的一部集大成動畫,並沒有一昧的讓角色動作更加合理,而是在人物特性上做足了文章,與橡皮管動畫的初衷一致

——做會動的漫畫書

——《蜘蛛俠:縱橫宇宙》的背後是隻有藝術家存在的世界

從《蜘蛛俠:縱橫宇宙》的預告來看,這次的畫風多達數十種,上百種蜘蛛俠的亂鬥也絕對能帶來不容小覷的彩蛋效應與視聽體驗,更有3D角色的加入,只能說索尼太懂蜘蛛俠了。

相信在看完本篇文章之後,能讓對你美漫有全新的認識, 也能更好的帶入《蜘蛛俠:平行宇宙》系列獨有的美學。

對於觀衆來講,《蜘蛛俠:縱橫宇宙》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感官狂潮,對於美術從業者來講,它將是一個值得重複觀看的學習資料,而對於蜘蛛俠粉絲而言,《蜘蛛俠:縱橫宇宙》將會點亮老粉灰濛的記憶,成爲新粉的下一個經典。

#我的ACG人生#我最愛的遊戲角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