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是一覺到天亮,爲啥中國古代人要睡兩覺?是怎麼睡的?

咱們現代人能一覺睡到大天亮,舒舒服服,可你知道嗎,古人那會兒可不是隻睡一覺,而是非得折騰兩回,他們半夜醒來不困嗎?

想象一下,千年以前的古人根本沒啥有意思的夜生活,沒電燈沒手機,躺牀眯一覺,半夜突然醒了,點個油燈嘮嘮嗑、讀讀書,或者工作一會兒,過一兩個時辰再接着睡。爲啥古人睡覺這麼費勁,睡覺還得分段睡?

其實中國古代人睡兩覺的習慣,不是啥稀罕事兒,歷史學家研究《漢書》、《夢溪筆談》等史料,發現那會兒的古人,日子過得跟太陽轉:天黑了就睡,睡到半夜自然醒,這叫“初覺”;醒來後不閒着,點個燈油,乾點輕省活兒,比如讀書人挑燈夜讀《詩經》,莊稼漢起來喂喂牲口,或者一家人圍爐子嘮家常。

等折騰夠了,再睡個“回籠覺”到天亮。這種睡法,學名叫“分段睡眠”或“雙相睡眠”,不光中國有,中世紀歐洲也這樣。爲啥非得分兩回?簡單說沒電燈啊!天一黑,黑黢黢的啥也幹不了,人體生物鐘就順着自然光走。

科學研究說了,人類睡眠本就不是鐵板一塊,睡眠專家Roger Ekirch在《在一天結束》這本書裏,研究許多歷史記錄,證明工業革命前,全球好多地方的人都這麼睡。

咱中國古人也一樣,明朝那會兒的筆記小說裏,常提“夜半讀書”或“子時醒轉”,聽着怪新鮮的,可那會兒人覺得挺正常。

那麼古人半夜醒來幹啥?可不是瞎折騰,人家有講究。黑燈瞎火的,點個油燈費勁,但這點時間金貴着呢。讀書人趁機背背書,寫寫詩,像唐朝詩人白居易,日記裏就寫過“夜半挑燈”的閒情;普通老百姓呢,可能起來看看火爐、喂喂雞鴨,或者跟老伴兒嘮嘮村裏新鮮事兒。

歷史學家從故宮檔案裏挖出證據,清朝農村的作息記錄顯示,許多人半夜活動一兩個時辰,再睡下。這習慣背後有科學依據,人體睡眠週期本就有“淺睡、深睡、醒轉”的節奏,古人沒人工光干擾,生物鐘更貼近自然。

研究睡眠的科學家,比如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報告,說這種分段睡法可能更符合咱老祖宗的生理規律,夜裏醒那會兒,壓力激素降下來,腦子清醒,乾點創意活兒正合適。

可別小看這習慣,它讓古人日子過得慢悠悠的,少了咱現代人的焦慮。

反觀咱們現代人,一覺到天亮咋就成了主流?這得從工業革命說起。19世紀電燈一發明,好傢伙,黑夜變白天!工廠機器隆隆響,工人得連軸轉,誰還分兩覺睡?慢慢地,睡眠習慣就改了。

中國也是,晚清民國那會兒,城市亮起電燈,人們開始“一覺制”。科學依據硬邦邦的:現代研究,像《柳葉刀》上的論文,說人工光打亂了人體褪黑素分泌,把自然分段睡眠“壓”成了一大塊。

加上工作節奏快,手機電腦不離手,咱的腦子被刺激得停不下來,哪還分得開覺?好處是省事兒,一覺睡飽,白天干活有精神。

可壞處也不少,專家調查顯示,現代人睡眠問題多,失眠、打鼾成家常便飯,部分原因就是強行“一覺制”違背了天性。

一覺好還是兩覺好?這事兒沒絕對答案,得看人看環境。科學上,分段睡眠可能更“自然”。研究古睡眠的學者發現,像非洲某些部落還保留這習慣,人家心臟病、抑鬱症少得多。

美國加州大學做過實驗,讓志願者試分段睡,結果好多人說夜裏醒那會兒靈感迸發,壓力小了。可對咱現代人,硬學古人分兩覺?八成行不通,上班打卡、送娃上學,哪容你半夜起來閒逛?

所以說睡眠這事兒,關鍵在“合適”。如果你老失眠,不妨試試短時“分段”:比如午休補個小覺,或者週末放鬆點。睡眠不是任務,而是生活的節奏。該睡就睡,該醒就醒,別跟自己較勁,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