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幹嘛每天看誰火了誰涼了呢?

——「聚焦」與「專注」,兼論樂觀主義

分享一則印象很深的對話(見文末)

儘管我不認同他關於與陌生人喜怒哀樂、玩遊戲追求完美通關的觀點等。但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確實必須謹慎篩選信息源。

以前的我關注了很多公衆號,無聊時點開刷一刷,關注了很多博主(雖然現在也不少,但現在會先放進待看,一段時間後如果依然感興趣,纔會ai總結/倍速觀看一遍確定是否應當精看),刷了很多視頻。

有位朋友甚至會關注"信息差"彙總視頻,來緩解焦慮。

但後來發現,大多數視頻、文章是不需要看的,一兩個月後再次刷到發現自己竟然忘得乾乾淨淨!一點印象都沒有!更不用說在智識上能有幫助了。(見舊文《方法用錯則閱讀無用。功利讀書法之閱讀方法》以及《大道理是沒有用的》)

他人的話語、文章、書籍只能是「啓發」,爲你即將建立(尤其是內化)的模型、神經網絡、系統、框架、金字塔提供一個支點。

而你必須藉助這個支點來撬動整個隨後而來的系統(理論以及其後的實踐的)

一天下來,羣裏水水,視頻文章看看,明明什麼也沒做,時間就消磨了。

後來我取關了大量公衆號,各種博主,保證自己的信息/娛樂源少而精(實際上,大多數博主幾十年如一日,沒什麼長進,或許刻意如此,有他們明確的受衆,但當你自己水平上去了,就再也從中獲取不了正反饋)

以前我對讀過的書籍進行管理嗤之以鼻,心想有那個時間,不如多看幾本。

現在發現優質書籍本身傳遞系統知識——而他們的作者往往也是優質的信息源,出版的其他書至少"不壞"。加上一本好書只有到知行合一時纔算"讀完",讀的爛書多,同時知行合一的質量太低又有何用?

考慮到閱讀的多種目的,按一定比例配置不同目的來讀。比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名氣很大,但即使是當時,閱讀他的作品更多也只是收穫了一些"腦洞",而不是有價值的"洞見"(或許是作者刻意調低了信息密度方便科普),但如果將"開腦洞"而非獲取"洞見"作爲目的,他的另外兩部作品《未來簡史》《今日簡史》勉強就值得看了(依然信息密度低,且更多隻是蹭《人類簡史》熱度)。

"既然我們可能很快也能改造我們的慾望,或許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成什麼”,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如果還對這個問題視若等閒,可能就是真的還沒想通。"

信息過剩+AI爆發的時代,AGI會很快將人類大多數工作效率無上限提升——比起能做什麼(很快AI就能做更好),我們更應當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到底想做什麼",才能斷舍離,捨棄那些雖然有用好玩的信息源,轉而聚焦在對自己希望專注的事物上。

以前倡導T型人才,既專也博。但考慮到T型人才的那根支柱正以恐怖速度被AI砍掉,在我這裏π型人才替代T,成爲發展目標,管理風險(即便如此,也應指出兩根支柱可以作爲在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力,但最後目標應當迴歸到自我實現上,因爲AI替代人類只是時間問題,或許會多花幾十年來完成完美替代,因此必須從終局倒推)

似乎是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表明,未來更注重軟實力,尤其是比如人際交流等強調只能由人完成的工作會更受歡迎。比如護工深度與人相關,在未來就會比程序員更受歡迎。

因此越早發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就越早能確立自己發展的兩根支柱。對於我來講就是遊戲這種載體/媒介+哲學(或說價值觀選擇)討論(這點在物質較大豐富的近未來,尤爲重要)。

我羨慕馬斯克在十三四歲時就克服了存在主義危機,確立了擴展人類生存邊界的終極目的——一度冒着傾家蕩產的風險,依然堅持個人終極願景,好在火箭成功回收。

金凱瑞談到他的父親兢兢業業一輩子,選擇了一份風險較小的成熟傳統行業,可最後竟還是破產了,他悟出"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失敗,那麼爲什麼不選擇自己所熱愛的?"(當然,客觀來講兩者風險不同,梭哈和小步快跑天壤之別)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避免不了雞毛蒜皮、雞飛狗跳,爲何不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呢?難道不熱愛的領域就沒有這些事情了嗎?——不僅有,而且沒有願景的支撐會更痛苦

無來由的樂觀主義近乎愚蠢,錯以爲一切事物都無條件向好的一面發展。但克服了悲觀之後的樂觀就近乎「勇敢」。

他們知道面對世界有兩種態度,也一度被悲觀的現狀或未來所打敗,但一旦從絕望深淵爬了出來,卻依然堅定選擇樂觀,那麼他們只能被更深的深淵打倒,而不是常人的苦難。經常有人說"你不如xx貧困山區的孩子苦",似乎只要找到世界上最苦的人,然後就可以消解掉自身切實感受到的痛苦。(如果痛苦,請休息,而不是比誰更苦)

但對於自己來說,確實忍受的閾值在之前的絕望深淵中大大提高了。此時的樂觀主義就不是一種被動的「態度」,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態度」人人皆有,但總在遇事前;遇事後不一定願意承擔責任,否認、氣憤、討價還價、抑鬱並最終接受。

「選擇」則是顛倒過來,首先接受,後續或有一時之抑鬱,但更多是滿懷熱忱地去肯定它——因爲他必須肯定,這不是客觀要求,而是主觀選擇,他「選擇」肯定,並不是因爲意識不到現實磨難重重,而是正因爲意識到了,主動化苦難爲財富,殺不死我的只會使我更強大。

"苦難是財富",苦難不是財富,事實上苦難就是苦難。

可苦難必須是財富,否則發生過的對於自己就毫無意義。

人只能被殺死,不能被打敗。

文末:忘記出處了,寫得很好,遂分享

“其實七年前,我沉溺網絡時,主編就說過:

“你幹嗎每天看非典又死了幾個人?看這個有什麼用?”

我說:“難道不需要關注新聞嗎?”

他說:“真正重要的新聞,你不必看報紙不必看網,也會有無數個閒人用各種其他渠道告訴你的。”

但我當時被他視作閒人,很不高興,也沒仔細想這句話。於是,我仍然看網、QQ、MSN、BBS,如是恍然一夢,在網絡中揮霍了十年。

現在想來,主編說得太對了。我爲什麼要充當第一線的炮灰,拿自己的時間爲別人大浪淘沙,在億萬個轉瞬即逝的新聞和帖子中爲別人淘出三五件大事?何必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用來與QQ上的陌生人喜怒哀樂呢?我身邊明明有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人生。”

由此我想到,我不正是把精力都耗在無聊的東西上嗎?一遍一遍玩遊戲僅僅爲了更完美的通關、拿更多寶物;逛論壇只是爲了看那些一味罵街,而不是出謀劃策的憤青大談國是;不斷在新聞頁用Ctrl+F5來獲得自己沒有out的通行證...

結果趟到牀上早已睏倦,但仍堅持挑燈夜讀,如此一來疲憊不堪,但又恨不得解脫。我要鼓勵自己逃脫網絡、電腦的桎梏,回想幾年前還未成爲電腦奴隸時,幸福感其實更強。

#金句 #信息過剩 #信息齋戒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