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疊甲:1、【十大經典名菜】非我評出,而是在2018年9月由中國烹飪協會聯合河南省商務廳共同主辦評選出來的,收錄在《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主題名宴名錄》代表中國面向全世界的。
2、配圖圖片均爲網上尋找,大多爲官方政務網站、大衆點評及百度百科,如有錯誤可以及時指正,可以把你認爲正確的發在評論。
西藏菜,簡稱“藏菜 ”或“藏餐”,爲藏族餚饌的概稱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西藏菜有了長足發展。在城市、農業區及半農業區的藏民,烹調方法已較細緻,常用烤、炸、煎、煮等法。原料除牛、羊肉外,豬、雞等也列爲肉食。常用的蔬菜有結球甘藍、土豆、蘿蔔、胡蘿蔔、蔓菁、茄子等。調味料也多用,喜辣、酸,重用香料。飲食分主、副食,米、面以及青稞爲主食,並有多種點心小喫。喜歡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牧區的糌粑、奶茶等仍是日常必備的。待客有筵席,一般的傳統待客筵席由6道食品組成,即奶茶、蕨麻米飯、灌湯包子、手抓羊肉、大燴菜、酸奶。酒以青稞釀製,屬低度酒,亦常用以待客。西藏拉薩、日喀則等大城市的高階層筵席,具有民族的地區特色的菜品較多。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區的藏族同胞則又各有其地方特色的菜餚。這些,共同構成了藏族地區的風味體系,成爲整個中華民族風味體系中獨具特色的一支。
具有代表性的是燒羊、牛肉、糌粑、酥油茶和青棵酒等。喜歡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調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烤、炸、煎、煮等法。林芝由於林下資源極爲豐富,藏餐筵席也主要以松茸燒藏雞、手掌參燉藏雞、蟲草燉鴨、烤藏香豬、青崗菌燒藏香豬及蕨麻米飯、灌湯包子、蕎麥燒餅、手抓羊肉、土製血腸、土巴(藏式臘八粥)、風乾犛牛肉、酸奶、奶茶、奶酪等食品組成,營養豐富,口感鮮美,質樸無華,飽含地方習尚。
入選十大經典名菜的爲:咖喱牛肚、香豬薄餅配松茸醬、夏布精、原味牛舌、醬燒犛牛蹄、烤羊排、蘿蔔拉鍋、雪域羊頭、酸蘿蔔炒牛肉絲、灌羊肺
第一位:咖喱牛肚
早年間藏民跟尼泊爾人做買賣,把人家的咖喱香料帶進高原,跟本地犛牛肚一碰——嚯!直接整出絕活!咖喱牛肚是一道以牛肚、馬鈴薯爲主料製作的西藏特色菜品,輔料包含咖喱、蒜茸、紅椒及上湯。製作時需將鮮牛肚用食用鹼或生石灰搓洗去油脂,加入姜、料酒後以壓力鍋煮至軟彈,再與油炸至金黃色的馬鈴薯塊一同燜制,輔以蒜茸、紅椒爆香。西藏傳統做法中,牛肚需經松枝熏製去羶,並用犛牛奶浸泡,部分工藝會添加藏紅花水提色;馬鈴薯則需預先炸至表面酥黃,與祕製咖喱共同燉煮 。成品牛肚軟滑爽口,馬鈴薯吸飽湯汁,兼具咖喱辛辣與犛牛肚的鮮香
當地人管這叫“ཞིམ་པོ་ལྷག་མ་”(ximpo lagma,意爲“香得過分”)
第二位:香豬薄餅配松茸醬
藏香豬,又叫蕨麻豬、藏豬,是一個口感極好的豬種,肉質緊實,肉香濃郁,營養豐富,被譽爲“高原之珍”,適合煎炒烹炸。在唐朝文成公主進藏那會兒就出了名。 傳說文成公主喫不慣糌粑酥油茶,護衛在林芝山裏逮了只小黑豬,烤得滋滋冒油,公主一嘗直接封爲“宮廷貢品”。 這豬可不是普通貨色,天天在海拔三千米的山上撒歡, 喫的冬蟲夏草、松茸,喝的冰川泉水,肉質嫩得能掐出水,脂肪比普通豬少四成, 肌間脂肪卻高出一倍,烤熟了連皮帶肉撕着喫,滿嘴都是松木香和草藥味。 西藏人烤豬有絕活, 整豬架火上慢燎,邊烤邊刷拉薩啤酒和犛牛酸奶,皮脆得能聽見“咔嚓”聲。 而林芝盛產松茸(松口蘑),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非常珍貴。 2種珍貴的食材成就了一道絕美的香豬薄餅配松茸醬,無需複雜的烹飪技術和多餘的調料,只需把香豬肉切條,加入生抽、食鹽炒熟,配上雪白的薄餅、清爽的蔥絲,抹上松茸醬,放入嘴中,肥而不膩,香味濃郁。
第三位:夏布精
夏布精又叫拉薩生牛肉醬,作爲西藏地區極富特色的美食,以其獨特魅力在藏族飲食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這道美食將新鮮生牛肉與可入味的藏藥奇妙混合,呈現出猩紅色澤與濃烈沖鼻的口味。它不僅是藏族同胞日常喜愛的食物,更是招待貴賓的必備佳餚。本文將深入探討拉薩生牛肉醬的製作原料與工藝、獨特的口感風味、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外地人對其看法不一的原因,全方位揭開這道 “暗黑料理” 的神祕面紗,展現其獨特魅力與價值。
第四位:原味牛舌
西藏盛產着犛牛,當地的犛牛養殖業發展迅速,犛牛肉富含優質蛋白質和氨基酸,口感鮮美,其全身上下都是寶,爲當地人提供了大量的肉、奶、皮、毛,其舌頭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材。 原味牛舌最能體現肉質的鮮美,在燉制過程中只需要一把鹽足矣,燉制軟爛,切成厚片,再配上當地特色的辣醬或椒鹽喫,軟嫩多汁,入口即化,讓人回味。
老藏民誇它"ཞིམ་པོ་ལྷག་ལྷག་"(xīn bāo lā lā,好喫得很嘞),外地人初見整條牛舌可能犯怵,可嘗過切片後都豎大拇指。
第五位:醬燒犛牛蹄
犛牛被譽爲“高原之舟”,是當地人運送貨物的重要工具,可觀的載重量得益於犛牛粗壯的腿部肌肉和發達的牛蹄,可想而知,犛牛蹄富含大量的膠原蛋白。 製作犛牛蹄比較費時費力,先要把犛牛蹄處理乾淨,放入高壓鍋中壓制成熟,然後改刀切成小塊,澆入料汁,即可上桌。這道菜口感筋道有嚼勁,醬香濃郁,讓人回味無窮。
第六位:烤羊排
烤羊排很多地方都有,但味道好不好,不僅取決於烤制技藝,最根本的在於原料優劣,雪域高原上的羊品質極高,肉質緊實,不腥不羶。 西藏烤羊排選用當地優質的羊爲主材,先要把羊排劃刀,塗抹上高原獨有的香料、調料,醃製入味,然後小火慢烤而成,最後再淋入特色的料汁,喫起來鮮嫩多汁,外酥裏嫩,香氣四溢
第七位:蘿蔔拉鍋
蘿蔔在西藏已經擁有上千年的歷史。藏蘿蔔,西藏的地方蘿蔔種,種植廣泛,其纖維含量比較高,也比較辣,除了被食用外,也是藏藥的一種,能治療關節炎。藏地稱蘿爲“蘿果”。家蘿蔔,也叫漢蘿蔔,傳說是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種植範圍更廣,其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鐵、磷等含量較多。除了這兩種蘿蔔種類外,後來,西藏還引進了其他品種的蘿蔔,如“白光”蘿蔔、“寒雪”蘿蔔等。 其實,在藏蘿蔔之前,還有一種藏族人們喜喫的野生蔬菜,蕪菁。 先把羊肉剁成塊煮熟,在煮羊肉的同時,用另一個鍋將切成大小相等圓塊的蘿蔔稍微煮一下後撈出,放入煮熟的羊肉中,放入生薑、鹽、花椒以及藏蔥後煮熟即可。 因晝夜溫差大,白天日照時間長且溫度高,光合作用強,所以藏蘿蔔中的有機物比較多。夜晚時,由於溫度低,消耗低,有機物消耗少,所以藏蘿蔔比其他地方的蘿蔔更大,喫起來也更有味。 在乾燥的空氣中,沁入了羊肉鮮美的蘿蔔味美多汁,羊肉入口鮮嫩,細膩可口,再喝着湯,簡單的食物中喫出了春日的溫暖。
第八位:雪域羊頭
羊頭是當地人逢年過節、招待貴客時,必不可少的佳餚,寓意着“喜氣洋洋”,非常吉利的一道菜,一定不要錯過。 雪域羊頭做法並不複雜,選用整隻羊頭,先要處理乾淨羊毛,冷水下鍋,加入蔥姜、辣椒、食鹽,大火燒開,小火燉制而成,經過長時間的燉煮,羊頭肉非常軟爛入味,喫一口,滿嘴飄香,處處體現了當地人的熱情與實在。
第九位:酸蘿蔔炒牛肉絲
酸蘿蔔炒牛肉絲是以酸蘿蔔、牛肉爲主要食材的西藏菜品。該菜品主料爲牛裏脊肉與自醃酸蘿蔔,常用幹辣椒、姜蒜等輔料調味,具有酸辣開胃的特點 。製作時需將牛肉順紋切絲,經蛋清、蠔油等調料漿制後滑油處理,酸蘿蔔切絲需提前瀝乾保留脆感。烹飪過程強調大火快炒,先煸香姜蒜與幹辣椒,再依次下入蘿蔔絲與牛肉絲翻炒,因酸蘿蔔自帶鹽分,調味時通常無需額外加鹽 。部分地區會搭配青稞面薄餅卷食,或添加魔芋絲等配料
第十位:灌羊肺
“洛乍!” 拉薩街頭的老阿媽端着金黃酥脆的炸灌肺吆喝,這藏語名兒一出口,滿街飄的酥油香都跟着活泛了。 這道南宋杭州街市流傳來的古早喫食,愣是在雪域高原紮了根, 羊肺灌滿酥油麪漿,先煮後炸,外皮炸得“咔嚓”響,裏頭卻軟糯得像咬住雲朵。 元代古籍裏記載的“香辣灌肺”到了藏地,被當地人用青稞酒代替黃酒調味, 愣是調出了高原獨有的野性:咬開焦褐脆殼,酥油混着羊肺的鮮嫩直往舌尖竄, 末了還有一絲青稞香在喉頭打轉,真真是“ཞིམ་པོ་ལྷག་ལྷག་”(香得很嘞)! 別看它如今是遊客打卡的網紅菜,老西藏人更愛拿它當硬核涼菜。 早年間牧民放牧帶上幾塊,風沙裏摸出來啃兩口,頂飽又解饞。 現在拉薩八廓街的小攤上,十塊錢能買一大包。
扎西德勒!前天生日收到非常多的兄弟的祝福,送的禮品還有個暖雪cdk,我等下在開個貼在站內抽了,感謝大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