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普第2期——習得性無助

本文主要基於《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第7版) 寫就,同時參考《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想要深入瞭解的,可直接閱讀前本書的第31項研究。

習得性無助會導致人類陷入抑鬱狀態,那麼什麼是抑鬱?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修訂版)》(DSM-5-TR)所列出的抑鬱狀態的六種症狀:

  1. 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

  2. 失眠或嗜睡

  3. 缺乏精力或疲勞

  4. 自尊心低

  5.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6. 感到無望

以上6種症狀同時存在2項或更多即可認爲處於抑鬱狀態。注意,抑鬱是人類的衆多情緒之一,小部分人長時間處於抑鬱狀態且伴隨一系列更爲嚴重的症狀則會發展爲抑鬱障礙。

什麼又是習得呢?我們高中時會學到巴普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巴普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過程中發現,在他把肉末放到狗嘴裏之前,狗就已經開始分泌唾液了。於是他每次給狗食物前都搖鈴,經過多次重複後,狗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而狗將鈴聲與食物聯結起來的這個過程就稱爲習得

理論主張

馬丁·塞裏格曼(1942- )是著名的行爲心理學家。他認爲,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他相信,當一個人控制特定生活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就會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失敗出現得足夠頻繁,這個人便會把這種缺乏控制的知覺推廣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是實際上能夠控制的情境。於是,這個人開始感到自己像一顆“命運的棋子”任人擺佈,無助而抑鬱。塞裏格曼把這種抑鬱的產生原因稱爲習得性無助。又例如,如果你感到自己被一份不滿意的工作所困擾,卻又找不到另一份工作,或不能學習新技能來提高自己的職業水平,那麼你將不太可能爲改變工作而做出必要的努力。

馬丁·塞裏格曼

理論假設

上世紀60年代,塞裏格曼與史蒂文·梅爾(1943- )共同開展了一項以狗爲被試的實驗。塞裏格曼從一項有關學習的早期實驗中發現,狗在一段時間受到既不能控制也無法逃脫的電擊之後,即便逃離的機會近在眼前,狗也學不會逃走。塞裏格曼的理論認爲,動物在學習控制不愉快刺激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它們後來的學習。換句話說,這些狗在先前的電擊經驗中已經習得自己的行爲不能改變電擊結果。因此,當它們處於新的環境中時,即便它們有能力逃脫——施加控制——它們也會放棄,它們習得了無助感。

實驗驗證

塞裏格曼和梅爾準備了24只狗,然後將他們分爲可逃脫組、不可逃脫組以及控制組,每組8只。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均被單獨安置並套上挽具,這個挽具和巴普洛夫設計的類似。在狗頭部兩側各有一個墊子,狗可以移動頭部擠壓它們。可逃脫組的狗在擠壓墊子後會停止電擊,不可逃脫組的狗無論怎麼擠壓都不會停止電擊,這兩組狗一一對應,在逃脫組的狗擠壓墊子停止電擊後,和它對應的不可逃脫組的狗也會停止電擊。這樣每一對狗施加電擊的時間和強度完全相同。控制組的狗在這一階段不受任何電擊。可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的狗在90秒的時間裏均接受了64次電擊,可逃脫組很快就學會擠壓兩邊的墊子來停止電擊。

巴普洛夫實驗中的挽具

24小時後,所有狗都被放入穿梭箱中,箱子兩邊裝有燈,當一邊的燈熄滅後,電流會在10秒內通過箱子的地板,如果狗在10秒內跳過隔板,那它就能避免電擊。如果不這樣,它就會被持續電擊直到跳過隔板或經過60秒電擊終止,每隻狗在穿梭箱中進行10次測試。研究者對下列指標進行了測量:

  1. 從燈熄滅到狗跳過隔板平均需要多長時間

  2. 完全沒有學會逃脫電擊的狗在每組中所佔的比例

另外不可逃脫組的狗在7天后再進行10次這樣的實驗以評價實驗處理的持續效果。

穿梭箱

實驗結果

在64次電擊的過程中,可逃脫組的狗擠壓墊子停止電擊的時間迅速縮短,而不可逃脫組的狗在嘗試擠壓30次後便完全停止。下圖顯示了在穿梭箱中,三組狗嘗試逃脫所用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是指從燈熄滅到跳過隔板之間的時間。

在穿梭箱中逃脫的平均時間

可以看到不可逃脫組與其他兩組之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在穿梭箱中未成功逃脫電擊的比例

上圖表示在10次測試中至少9次未能成功逃脫電擊的狗在每組中所佔的比例,可以看到不可逃脫組與另外兩組之間的差異也高度顯著。在不可逃脫組中有6只狗在9次甚至10次測試中全部失敗,而這6只狗在7天后重複實驗中,有5只一次也沒有成功逃脫電擊。

在這場實驗中,逃脫組和不可逃脫組唯一的不同在於能否主動停止電擊。可逃脫組的狗在束縛階段已經習得自己的行爲和終止電擊之間存在相關。因此,它們能主動跳過隔板逃脫電擊。而不可逃脫組在束縛階段的行爲和電擊的終止毫無關係。因此,它們並不期望自己在穿梭箱中的行爲能夠終止電擊,即它們沒有試圖逃脫電擊的動機。正如塞裏格曼和梅爾預測的,它們習得了無助感。就算不可逃脫組的狗偶然一次成功逃脫電擊,但在下一次測試裏,它又會恢復到無助狀態。塞裏格曼對此的解釋是,狗在束縛階段的無效行爲仍然會阻礙它們在新場景中的形成終止電擊的行爲。

在另一項實驗中,先將狗置於可逃脫的束縛條件下,再置於不可逃脫的束縛條件下,此時狗會不斷的嘗試擠壓墊子以停止電擊,而不會像直接置於不可逃脫束縛條件下的狗那樣很快停止嘗試,並且它們在穿梭箱中都學會了逃脫。這表明,一旦動物習得它們的行爲是有效的,隨後的失敗經歷不足以消除它們改變自己命運的動機

最後討論

在以狗爲被試的實驗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習得性無助的現象。那麼在人類身上,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在塞裏格曼後續的研究中,他認爲人類的抑鬱存在與動物形成習得性無助相似的過程。在兩種情形下,他們(它們)都表現出消極、放棄、傻坐、缺乏進取心、很慢才能習得某個行爲是成功的、體重減少和社會退縮等現象。無助的狗和抑鬱的人都從以往的特殊經歷中習得自己的行爲是徒勞的。無論狗做什麼,它都無法逃脫電擊;而人也有無法控制的事件,如愛人的去世、父母的虐待、失業或嚴重的疾病等。同時,習得性無助導致的人類抑鬱能產生比抑鬱本身更嚴重的後果。此外,在芬克爾斯坦和雷米所做的一項以嬰兒爲被試的實驗中,他們給嬰兒牀安裝了一種可以讓嬰兒控制牀旋轉的裝置,在不能控制嬰兒牀旋轉的那組嬰兒中,他們對旋轉裝置也習得了無助。

通過塞裏格曼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個體如果把自己控制力的缺失歸因於下面三點,則很可能變得抑鬱:

  1. 永久性而不是暫時性的原因

  2. 與自己的內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有關的原因

  3. 滲透到他們生活中許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該如何走出習得性無助導致的抑鬱呢?最重要的是要找回控制力,重新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如若抑鬱狀態長期持續,並伴有明顯的興趣喪失、遲滯,反覆出現死亡想法時應當立即求助醫療機構,並輔以心理諮詢。當患上抑鬱障礙時,僅依靠個人已很難擺脫,抑鬱障礙如同感冒發燒一般也只是無數疾病中的一種,通過正規的治療,所有患者都可以康復。

結語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是精神醫學界診斷的金標準,目前最新的是2022年發佈的第5版-修訂版,2024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版,本文提到的所有書籍在Zlib上均可獲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