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主動的嘗試,都是在爲溝通的荒漠注入一點綠意。”
01
在電影《年會不能停》裏面,主人公狠狠吐槽了包括“對齊顆粒度”在內的諸多互聯網黑話,引發了衆多打工人的共鳴。
電影意在諷刺職場官僚主義,批評黑話已經成爲領導控制打工人的工具。倡導在職場進行真誠地溝通,別把簡單的問題搞的那麼複雜。
有意思的是,“對齊顆粒度”原本的意思就是指同步信息細節、形成共同認知。如果工作中真的能夠“對齊顆粒度”,那麼和領導、同事溝通起來無疑會非常順暢,辦事也會更加高效。
打工人的怨氣也就不會那麼大。
然而,對齊顆粒度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因爲無法對齊顆粒度的情形,要麼是對方有意不說清楚,要麼是對方本來就說不清楚。總之,對方非蠢即壞。
02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這個材料領導讓你明天交
-不應該這麼着急吧
-反正領導讓你明天交
——等你有機會問領導的時候,才發現領導根本沒有表達過明天必須交的意思。
再來一個場景:
-趕快來一下我辦公室
-有什麼急事嗎
-你來就行了,問那麼多幹什麼
——你心中疑惑,領導剛剛和大家開完會,怎麼又要你過去?你來不及思索,等你急忙趕到後才發現,只是讓你過去聽一些廢話。
如果你是研究生,看看這樣的場景是否熟悉:
-你這個做的不行
-我該怎麼完善呢
-你纔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現在有多少人在生活和工作的溝通中,還無法做到清晰地溝通?
“儘快”是多快?“不行”是哪裏不行?“修改”到底要我怎麼改?
你沒法問,問了也是白搭,反而會讓迷惑的自己更加心累。
03
痛苦的是,很多模糊的表達和溝通,最後必然造成返工和更多的衝突、矛盾以及負面情緒。
更痛苦的是,你積極主動詢問和溝通,對方反而會先不耐煩的指責你:你連這都不理解嗎?你一天問題怎麼這麼多?小王怎麼能聽明白我佈置的工作……
更更痛苦的地方在於,只要當事人不改變,以上讓你血壓提升的場景就會反覆發生。
如果對方是故意說不清楚,那麼就是壞——高效的溝通才是合作共贏的基礎,故意模糊化表達、隱瞞甚至捏造消息,這樣人的是在損人不利己。
如果對方是真的說不清楚,那麼就是蠢——一個人的表達能力,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因爲想不清楚,就會直接導致說不清楚。
值得提醒的是:漢隆剃刀原則指出:能解釋爲愚蠢的,就不要解釋爲惡意。“壞”一定是貶義的,但“蠢”不一定是貶義的——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如果對方真的盡力了,我們也不必患上厭蠢症。
04
遺憾的是,想要在工作中對齊顆粒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在於,一個成年人的認知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因爲外界的影響而改變。
同時,如果這個成年人還有一定的權力,那麼其更有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無法自拔。
這也就意味着,你想要改變和他的溝通方式,必須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充分運用語言的藝術、心理學上的技巧以及你的個人魅力。
溝通技巧的選擇非常講究場合,在這裏我只能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
第一步,避免自己的情緒化表達。儘可能剋制自己要當場不吐不快的想法,否則不僅對改善溝通毫無幫助,反而讓自己怨氣上身。
第二步,思考對方的積極動機。對方有意無意這麼做,是爲了滿足怎樣的心理?例如一個表面上傷害你的行爲,可能只是發泄心裏的委屈。正確識別對方的需求,有助於我們採取合理的策略。
第三步,通過行爲或環境的改變影響對方的思維。這一步的原理在於,行爲的改變可以潛在的影響一個人的思維。但具體怎麼做,就需要靠你的思考和觀察了。
05
當然,你也可以試着向別人諮詢你的溝通困境。從我做諮詢的經驗來看,諮詢的效果往往會受限於諮詢者的表達能力。
因爲尋求諮詢的人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錯亂的。但這並非是他們的錯誤,而是他們試圖通過表達還原的溝通場景,本就是複雜的。
溝通雙方的性格特徵、語言習慣,溝通發生的前因後果、空間位置……都可能觸發當事人的強烈情緒,阻礙他們清晰、正確地認識事情本身。
我建議即使溝通失敗,也要做到“買賣不成仁義在”——不要讓失敗的溝通影響我們的心情。過去,我也會因爲工作溝通問題屢屢氣到吐血,現在的我最起碼能夠及時放平心態。
我們能改變的事情實在有限。我們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以及認清對方是個壞蛋或者蠢蛋的現實。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歡迎點贊、關注!更歡迎一起交流…
我的個人公衆號上以知識分享,也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