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一大痛苦,是颗粒度对齐的还不够

每一次主动的尝试,都是在为沟通的荒漠注入一点绿意。

01

在电影《年会不能停》里面,主人公狠狠吐槽了包括“对齐颗粒度”在内的诸多互联网黑话,引发了众多打工人的共鸣。

电影意在讽刺职场官僚主义,批评黑话已经成为领导控制打工人的工具。倡导在职场进行真诚地沟通,别把简单的问题搞的那么复杂。

有意思的是,“对齐颗粒度”原本的意思就是指同步信息细节、形成共同认知。如果工作中真的能够“对齐颗粒度”,那么和领导、同事沟通起来无疑会非常顺畅,办事也会更加高效。

打工人的怨气也就不会那么大。

然而,对齐颗粒度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因为无法对齐颗粒度的情形,要么是对方有意不说清楚,要么是对方本来就说不清楚。总之,对方非蠢即坏

02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这个材料领导让你明天交

-不应该这么着急吧

-反正领导让你明天交

——等你有机会问领导的时候,才发现领导根本没有表达过明天必须交的意思。

再来一个场景

-赶快来一下我办公室

-有什么急事吗

-你来就行了,问那么多干什么

——你心中疑惑,领导刚刚和大家开完会,怎么又要你过去?你来不及思索,等你急忙赶到后才发现,只是让你过去听一些废话。

如果你是研究生,看看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

-你这个做的不行

-我该怎么完善呢

-你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现在有多少人在生活和工作的沟通中,还无法做到清晰地沟通?

尽快”是多快?“不行”是哪里不行?“修改”到底要我怎么改

你没法问,问了也是白搭,反而会让迷惑的自己更加心累。

03

痛苦的是,很多模糊的表达和沟通,最后必然造成返工和更多的冲突、矛盾以及负面情绪。

更痛苦的是,你积极主动询问和沟通,对方反而会先不耐烦的指责你:你连这都不理解吗?你一天问题怎么这么多?小王怎么能听明白我布置的工作……

更更痛苦的地方在于,只要当事人不改变,以上让你血压提升的场景就会反复发生。

如果对方是故意说不清楚,那么就是坏——高效的沟通才是合作共赢的基础,故意模糊化表达、隐瞒甚至捏造消息,这样人的是在损人不利己。

如果对方是真的说不清楚,那么就是蠢——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因为想不清楚,就会直接导致说不清楚。

值得提醒的是:汉隆剃刀原则指出: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坏”一定是贬义的,但“蠢”不一定是贬义的——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如果对方真的尽力了,我们也不必患上厌蠢症。

04

遗憾的是,想要在工作中对齐颗粒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在于,一个成年人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同时,如果这个成年人还有一定的权力,那么其更有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这也就意味着,你想要改变和他的沟通方式,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心理学上的技巧以及你的个人魅力。

沟通技巧的选择非常讲究场合,在这里我只能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

第一步,避免自己的情绪化表达。尽可能克制自己要当场不吐不快的想法,否则不仅对改善沟通毫无帮助,反而让自己怨气上身。

第二步,思考对方的积极动机。对方有意无意这么做,是为了满足怎样的心理?例如一个表面上伤害你的行为,可能只是发泄心里的委屈。正确识别对方的需求,有助于我们采取合理的策略。

第三步,通过行为或环境的改变影响对方的思维。这一步的原理在于,行为的改变可以潜在的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但具体怎么做,就需要靠你的思考和观察了。

05

当然,你也可以试着向别人咨询你的沟通困境。从我做咨询的经验来看,咨询的效果往往会受限于咨询者的表达能力。

因为寻求咨询的人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错乱的。但这并非是他们的错误,而是他们试图通过表达还原的沟通场景,本就是复杂的

沟通双方的性格特征、语言习惯,沟通发生的前因后果、空间位置……都可能触发当事人的强烈情绪,阻碍他们清晰、正确地认识事情本身。

我建议即使沟通失败,也要做到“买卖不成仁义在”——不要让失败的沟通影响我们的心情。过去,我也会因为工作沟通问题屡屡气到吐血,现在的我最起码能够及时放平心态。

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实在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认清对方是个坏蛋或者蠢蛋的现实。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欢迎点赞、关注!更欢迎一起交流…

我的个人公众号上以知识分享,也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