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2日),第七批新職業正式發佈,包括了17個新職業、42個新工種。
先別急着高興,事實上發佈新職業並不會產生新的風口,也不會突然增加人才需求。
因爲工作崗位的存在本質上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有市場自然就會有擁有相應技能的羣體出現,也就會有對應的崗位。
人社部公佈新職業只不過是在歸納市場崗位的現實情況,並通過官方渠道進行了確認,然後給它一個名字。
這種確認本身並不會創造任何新的機遇,不會說你說出來了,就會對行業生態造成根本性影響,它只是一個稱呼罷了。
比如,無人機羣飛行規劃員這個崗位,早就在物流、測繪、農業等領域有了需求。
相關企業早就已經招聘了相關的人才,而他們的人才引進以及薪資待遇都是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不是由人社局制定的。
人社局把這個職業納入名單,最多不過是說國家承認這個職業是合法存在的,但市場對這類職業的需求,並不會因爲是否在官方名單上而有絲毫改變。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新增的職業和工種,市場上早就存在這些需求,現在被正式命名更像是一個追認的過程,而不是創造性的行爲。
我認爲人社部對某些職業實行資格准入制度,或者推出職業技能等級考試,纔是真正能影響從業者利益,製造更多人才機遇。
因爲一旦某個職業被列入資格准入範圍,意味着沒有證書就無法從事這項工作,直接提升了進入門檻,纔會提升競爭,社會也會逐步增加更加專業的對應崗位。
對於行業內的人來說,這樣的政策可能會帶來利好,但也可能製造壁壘。
比如,一些技術類崗位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加規範,也可能導致部分人因爲考不上證書而失去這個工作機會。
拿養老服務師來說,聽起來像是對養老服務行業的細分認可,但實際上,養老的服務一直存在,市場需求也不會因爲這個名字出現波動。
如果未來人社部規定,養老服務師必須持證上崗,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規範化可能提升養老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另一方面,個體可能面臨更大的壓力,畢竟考取證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這對從業者來說,到底是好是壞,可能取決於他們的背景和資源,不過目前的養老環境來說,規範對於老人來說肯定是好的。
其實人社部制定這些職業列表,核心可能還是爲了更好地管理勞動力市場,通過明確哪些職業是合法合規的,政府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指導和社會保障。
但對於勞動者而言,這種管理方式可能也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說,一家養老院僱傭了一個養老服務師,過去只需要雙方談好工資就行,以後要求必須持證上崗,僱主和員工都要承擔更多的額外成本,大家可能就不樂意了。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可能會對這些新增的職業感到興奮,但沒有必要,從事這些職業的還會是之前那批人。
之後教育層面可能會針對新的職業配套相應的新專業,這倒是有可能。
不過還是那句,我們與其糾結於某個職業是不是上了人社部名單,不如多花點時間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因爲一個職業本身的價值,向來不是由它的名字決定的,而是由你的能力定義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