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3代處理器主流選擇—微星 MAG B760M MORTAR WIFI 迫擊炮開箱測試
前言
如果說去年上市了13代的新CPU和Z790新平臺是讓12代的牙膏再次擠爆的話,那這次1月份英特爾的13代非KCPU和不超頻B760系列的上市,則是將13代的擠爆牙膏和性價比再次僅僅聯繫在了一起(AMD:我馬上降價扣出一堆非X的CPU來)。當然了,13900、 13700、13400、13100這幾顆非K和帶F的標準版CPU看到的好多都是盒裝價格,而intel的最大性價比則在於散片,散片目前纔剛上市價格下來嘛得等等纔會再下來(再過一兩個月估計AMD又得降價應戰了)。對於B760和B660的主要區別在於雖然的PCIE總通道數是一樣的,但是B760的第二根PCIEx16插槽可支持Gen4(PCIE 4.0*4),B660的最大速率爲Gen3(PCIE 3.0*4)。部分CPIE x1和M.2的插槽,也可能會從Gen3升級到Gen4。另一個區別則是能支持更高頻的DDR5,其他就看各個廠家的設計了。
而今天要開箱的則是intel的B760芯片組中的一款微星MAG系列迫擊炮——B760M MORTAR WIFI迫擊炮,微星這次對B760的迫擊炮一口氣推出了六款型號:MAG B760M MORTAR、MAG B760M MORTAR WIFI、MAG B760M MORTAR DDR4、MAG B760M MORTAR WIFI DDR4、MAG B760M MORTAR MAX WIFI、MAG B760M MORTAR MAX WIFI DDR4,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區別,其中MAX是可以超外頻的意思,而今天的這款則是DDR5的WIFI款,廢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從產品開箱開始看看吧
開箱
開箱前先了解一下這塊微星MAG B760M MORTAR WIFI 迫擊炮的大致參數
![]()
主板的包裝依然是系列包裝一貫風格,中間是顆迫擊炮,下面標識填滿了其型號爲微星主板、MAG、B760M、MORTAR、WIFI迫擊炮 ,左上角則是微星龍盾logo和三年質保800電話,右邊則是intel13代和B760芯片組的雙藍標,底部則標識了TPM 2.0和WIN11兼容以及lightning GEN 5
![]()
包裝的背面則展示了其產品的重要特性,這代迫擊炮又又又又增強啦,特別是其12路75A的智能供電(總共12+1+1),這再次刷新了“中端主板”的規格,另外還升級了無線到WIFI6E以及支持藍牙5.3,還有兩個高達20 Gbps的lighting20G的USB3.2 GEN2X2,其他像PCIE5.0和更高DDR5內存頻率則都是常規升級了
![]()
主板的側面基本都是龍盾logo和標識了型號
![]()
配件方面主要是說明書、保修卡、保修單、有害物質標識和微星的logo貼紙
![]()
物件主要有SATA線、M.2螺絲和M.2便捷卡扣,還有兩根雙頻天線
![]()
接下來就是主板的本體啦,迫擊炮還是那個迫擊炮,拿在手中感受到非常厚重,鋁原色的擴展型散熱片讓主板黑白雙色皆可搭配
![]()
主板的背面設計,右下角有六層板標識,而內存採用新一代的SMT貼片工藝增強了電氣性能,而且第一條PCIE5.0也是同等工藝
![]()
擴展型散熱片配合底部的高性能導熱墊可以快速散發12(75A)+1+1強大供電產生的熱量,上面的拉絲效果和MSI的點綴可以說簡約即是美,如果想要裝飾還可以用配件的貼紙
![]()
頂部的VRM散熱片上依然有個MAG的標識,雙8P的供電已經成爲了迫擊炮的標配,畢竟功耗、核心數量都是成正比的
![]()
供電設計上再次刷新規格,已然來到了12相75A智能供電,總計12+1+1共14路鈦金電感,能充分發揮13代處理器的性能潛力,不超頻下帶個13900KS也應該是非常輕鬆的吧
![]()
13代的LGA1700 CPU插座,兩代下來插槽未更新也算是個成本小福利吧,如果有上一代的主板則無需更換主板即可升級13代處理器
![]()
微星的DDR5 內存加速引擎能使B760M迫擊炮超頻速度支持高達7000+MHz,四條單邊卡扣且中間有加固設計,主板背面也能看到SMT貼片工藝提升內存性能
![]()
B760芯片組散熱和上面的MORTAR標識,鋁合金切割紋路以及拉絲設計,做到了簡約美的效果
![]()
PCIe擴展區域,左邊是聲卡部分,主區有一條配備鋼鐵裝甲加固的PCIe5.0 X 16,下面是PCIe 3.0 X 1和一條 PCIe 4.0 X 4
![]()
兩條M.2均支持PCIe4.0 X 4 ,不過只配備了一個M.2冰霜鎧甲,但是對於現在的固態大多數都配備散熱的4.0 m.2來說問題也不大
![]()
一體式IO護盾背板,從左至右依次提供瞭如下接口:4個USB2.0、集顯DP和HDMI口、1個20Gbps的USB3.2 GEN 2X2 Type-C口、3個10Gbps的USB3.2 GEN2 Type-A口、2.5G有線接口、WIFI6E接口以及7.1聲道音頻接口
拆解
![]()
接下來是拆解,擰下六顆固定螺絲即可拆解主板所有散熱片,每塊鋁製散熱片都非常厚重
![]()
同時還做了各種切割增加表面積來達到最大化被動散熱的目的
![]()
拆下散熱之後的迫擊炮裸板
![]()
最大的那顆當然是intel這顆TDP 6W的B760芯片組
![]()
接口處主要是一些擴展芯片例如2.5G有線網口小螃蟹RTL8125BG、USB HUB的創惟GL3590、10Gbps的雙口USB芯片達爾科技P13EQX
![]()
主板的主供電區域和雙CPU 8P接口
![]()
CPU供電模塊的PWM主控芯片瑞薩RAA229132
![]()
每相搭配一顆瑞薩RAA220075R0 DrMOS(75A)
![]()
每相搭配一顆瑞薩RAA220075R0 DrMOS(75A),左邊還有一顆美國芯源MPS的MP87670
![]()
供電元件美國芯源MPS的M2940A
![]()
聲卡爲ALC897,在聲卡隔離區外還有一顆NUVOTON的NUC1261NE4AE爲RGB燈效提供接口
![]()
NUVOTON的NCT6687D爲監控芯片
![]()
拆解全家福
測試
![]()
本次的測試沒有使用非K的13代CPU,而是使用了13700KF,看看迫擊炮能不能搞定這顆基礎功耗125W、最高睿頻功耗253W的處理器吧,同時使用了影馳的4070TI金屬大師OC來測試遊戲性能,爲保證處理器散熱問題沒有瓶頸使用的散熱爲九州風神冰魔方360——LT720一體式水冷,電源則是安鈦克的NE850W電源保證冗餘功率測試,配置清單如下:
主板:微星(MSI)MAG B760M MORTAR WIFI 迫擊炮
CPU:英特爾 13代 i7 13700KF 處理器
顯卡:影馳(Galax) Geforce RTX 4070TI 金屬大師 OC
內存:影馳(Galax) HOF OC Lab名人堂 幻跡S RGB D5-5800 16Gx2
SSD:影馳(Galax) 名人堂HOF EXTREME 系列 1TB SSD固態硬盤\
電源:安鈦克(Antec) NE850W 金牌全模組電源
散熱:九州風神(DEEPCOOL) LT720 冰魔方360水冷散熱器
![]()
測試環境
![]()
測試環境
![]()
測試顯卡使用的是RTX4070TI金屬大師OC,顯卡和微星B760M迫擊炮都是金屬風格非常相配,而且都是作爲中端主力吧(4070TI算是中端吧?“確實”是啊,我還只是4090標價的一半,溢價的4090則佔比更少了)
![]()
正正方方的全金屬造型RTX 4070TI 金屬大師OC,RTX 4070 Ti採用AD104核心,提供了60組SM單元和7680個 CUDA處理器,49152KB的L2緩存,晶體管數量358億個,顯存位寬192bit,採用12GB的21Gbps速率的GDDR6X顯存。另外RTX 4070TI金屬大師OC則是2310Mhz的基礎頻率,2655Mhz的加速頻率,以及285W TGP、MAX320W
![]()
測試中的RTX4070TI金屬大師OC,得益於8根6mm熱管的寒光星散熱器,上面的3個102mm淨霜風扇基本只有在高負載遊戲或者是顯卡佔用時纔會轉動一下
![]()
雖然使用的是B760M迫擊炮,但是爲了驗證主板的帶載能力所以測試使用13700KF處理器,而爲了不因散熱影響主板測試,使用的散熱器爲九州風神冰魔方LT720——360一體式水冷
![]()
LT720水冷無光設計的新風扇FK120,配合新的冷頭設計,來自蒙德里安“幾何形體派”,呈現了不同風格的空間幾何之美,開啓燈效時就更加不一樣了
![]()
13700KF+4070TI的中端配置使用了安鈦克NE850W電源,金牌認證,這款電源爲安鈦克35週年限量版
![]()
電源採用全日系電容和智能啓停技術,LLC+DC-DC成熟方案提供強悍的交叉負載能力,並且質保爲7年只換不修
![]()
測試中的安鈦克NE850W,提供的純白全模組扁線滿足了白色需求
![]()
固態硬盤是影馳名人堂的HOF EXTREME系列 1TB,羣聯的E18控制器支持PCIE4.0和7000/5500MB每秒順序讀寫性能
![]()
測試中的HOF EXTREME ,棱鏡散熱器可以壓制PCIE4.0固態的高發熱量
![]()
內存是影馳的幻跡S RGB DDR5-5800 32GB(16G×2)套裝
![]()
測試中的幻跡S,主板聯動ARGB效果
![]()
測試ing
![]()
迫擊炮供電散熱上的MSI
測試結果
![]()
BIOS簡易模式顯示信息一目瞭然,目前只有初版BIOS,本身B760也是脫胎於B660而來,從Z790降規格而至,所以BIOS本身也算是比較穩定,後期更新應該也是從穩定性上着手吧
![]()
需要仔細調整的話,還是得按F7可進入這裏的高級模式
![]()
OC選項下有對CPU和內存的多種調整選項
![]()
CPU調整頁面可對超線程、P核心、E核心等多種選項的開關
![]()
內存和電壓也有多種選項可調整
![]()
CPU的負載線矯正
![]()
HARDWARE MONITOR 可以對CPU、水泵、SYS FAN等多種風扇的轉速曲線進行調整,默認雖然夠用,但是還是可以根據夏冬天還有每個風扇的轉速以及個人對聲音的敏感程度進行調整
![]()
CPU-Z測試相關信息,13700KF單核單核心866.9,多核心12499.9,這個成績基本與Z790上的差不多,可以說B760M沒有影響不超頻下的13代i7的性能發揮;下面顯示的的是B760M迫擊炮的相關信息
![]()
CineBench R23 測試 13700KF單核成績2096,多核心成績30899
![]()
CineBench R20 測試 13700KF單核成績803,多核心成績11770
![]()
GeekBench 5 測試單核心成績2062、多核心成績20770
![]()
魯大師顯示的整個測試環境
![]()
魯大師測試整個測試環境跑分256萬
![]()
影馳名人堂 幻跡S DDR5 5800測試XMP模式下內存測試讀寫拷貝分別爲90、80、81 GB/s,延遲71.1ns,也正常發揮出了這款內存的性能
![]()
對HOF EXTREME 1T固態進行了 CrystalDiskMark和TxBench測試也基本發揮出啦該款固態硬盤的性能
![]()
FPU單烤機測試,13700KF正常發揮功耗來到270W溫度87度,也是與默認狀態的Z790下性能相當,也是全核5.3G烤機沒有降頻
![]()
影馳RTX 4070TI 金屬大師 OC
下面是3DMARK 的測試結果:
![]()
CPU PROFILE
![]()
3DMARK SPEED WAY 測試顯卡分數5464
![]()
3DMARK PORT ROYAL 測試光線追蹤顯卡分數爲14207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測試分數爲10886
![]()
3DMARK TIME SPY 測試分數爲22158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測試分數爲13976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測試分數爲26506
![]()
3DMARK FIRE STRIKE 測試分數爲44537
![]()
荒野大鏢客2在4K分辨率的最高特效下並開啓超高性能DLSS測試平均127FPS
![]()
古墓麗影·暗影在4K分辨率開啓DLSS和最高光線追蹤下測試平均97FPS
![]()
戰爭機器5在4K分辨率超高特效下測試平均85.5FPS
![]()
FARCRY6 在4K分辨率的ULTRA特效下測試平均85FPS
![]()
地平線5在4K的極端特效下測試平均102FPS
![]()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對微星MAG B760M MORTAR WIFI 迫擊炮的全部測試內容了,文中表述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問題可相互交流,感謝您的閱覽
全文完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