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咋辦!AMD Zen6原地起飛:最多256核心、1GB三級緩存

來源——硬件世界

AMD Zen5架構還在佈局中,即將推出新一代銳龍線程撕裂者9000、銳龍9000G APU、EPYC 4005,而關於Zen6的消息早就時不時出現,現在來了更猛的!

爲了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印象,先回顧一下現有的EPYC 9005 Turin系列:

Zen 5部分,CCD採用4nm工藝,每顆芯片內最多16個,每個CCC 8核心,總計最多128核心256線程。

Zen 5c部分,CCD採用3nm工藝,每顆芯片內最多12個,每個CCD 16核心,總計最多192核心384線程。

新一代EPYC 9006系列代號爲Vencie(威尼斯),升級到2nm工藝,AMD日前也已確認,這是首款採用臺積電N2工藝的高性能計算產品。

Zen6也分爲標準版Zen6、高能效版Zen6c兩個版本,每顆芯片的CCD數量統一爲最多8個。

Zen6部分又分爲兩種,一是SP8封裝接口,每個CCD 12核心,總計最多96核心192線程,支持4/8通道DDR5-6400,熱設計功耗350-400W。

二是SP7封裝接口,每個CCD 16核心,總計最多128核心256線程,支持16通道DDR5-6400,熱設計功耗也是350-400W。

Zen6c部分這也是SP7接口,每個CCD 32核心,總計最多256核心512線程,也是支持16通道DDR5-6400,而且每個CCD 128MB三級緩存,總計多達1GB,熱設計功耗可高達600W。

要知道,之前只有通過加入X3D緩存,才能達成1GB以上的三級緩存。

另外還流出一張Venice局部內核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側四個CCD,每個CCD 12核心,顯然右側還有四個CCD,而中間似乎是兩個IOD,果真如此那可是第一次。

再說消費級市場上,AMD的銳龍AI Max+ 395堪稱一代神U,不但擁有史上最強核顯Radeon 8060S,還支持最多128GB統一內存,唯一能夠本地部署70B參數大模型。

它本是一顆整合封裝的移動處理器,但沒想到,在某海鮮市場上,居然有人在單賣,同時還有低一檔的銳龍AI Max 390/385。

這也是第一次看到銳龍AI Max 300系列的實物,chiplets芯粒結構清晰可見,一個較大的IOD和兩個較小的CCD緊緊挨在一起。

賣家沒有說從何而來,只是說並非拆機而來,都是全新封裝的,自帶焊球。

可惜,這麼強悍的處理器不會出現在桌面上,即將推出的銳龍9000G採用的是銳龍AI 300系列(Strix Point)。

Intel方面卻有個不好的消息。

SSD Review的最新報告顯示,Intel酷睿Ultra 200S系列CPU與Z890主板搭配使用時,可能存在一個性能瓶頸問題。

該問題會導致PCIe 5.0 NVMe SSD的峯值速度無法達到預期的14GB/s,僅能達到12GB/s。

在實際測試中,使用三星9100 Pro和美光4600兩款PCIe5.0 SSD搭配Z890主板時,其速度均只能達到12.3GB/s,而在上一代Z790主板上,這兩款SSD則能夠輕鬆達到14.3GB/s的峯值速度。


在Z790主板上的測試數據


Z890主板上的測試數據

通過Asus Hyper M.2擴展卡繞過主板M.2插槽,SSD卻能夠達到14.3GB/s,這進一步證實了問題出在主板的M.2插槽上。

不過雖然順序讀寫性能有所提升,但隨機讀寫仍然落後於Z790主板上的水平,表明即使繞過M.2插槽,延遲問題仍然存在。

而且這一問題並非個別主板廠商的個例,使用其他品牌主板均復現了這一結果。

這一問題可能是因爲Arrow Lake處理器的架構設計,桌面版的酷睿Ultra 200S擁有24條PCIe通道,其中16條PCIe5.0通道用於獨立顯卡,4條PCIe5.0通道和4條PCIe4.0通道則用於SSD。

前16條PCIe通道由SoC模塊直接控制,而21至24號通道則通過I/O Extender鏈接,這增加了延遲並降低了峯值帶寬。

Intel在給SSD Review的回應中表示:“PCIe 21至24號通道的延遲相比1至16號通道更高,這是由於更長的芯片間數據路徑所致。然而,任何變化都取決於具體的工作負載和PCIe接口設備的能力。”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