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都是哪些?他們又爲何見不到了?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爲尊貴。即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爲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隴西李氏

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爲理官,到了周朝時相傳有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瑤爲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爲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爲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於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爲李姓的標誌爲族人所銘記。

趙郡李氏

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北魏時期設殷州,治所邢臺隆堯,北齊時期更名趙州,仍治於邢臺隆堯,到隋代時期更名趙郡,治所遷移至趙縣,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爲柏人侯李曇,李曇,字貴遠,秦御史大夫,後入趙封柏人侯,柏人,今邢臺隆堯,死葬柏人西,遂以柏人爲籍裏,爲李姓先祖。李曇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璣(李璣)。崇爲隴西房之祖,璣爲趙郡房之祖。”李璣生子李牧,爲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曇爲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的共同祖先,李曇墓位於今邢臺隆堯縣。

清河崔氏

姜季子,姜太公孫、齊丁公嫡子,本應繼承齊國王位,卻讓給弟弟叔乙,自己到採食地崔邑(即崔氏城。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的黃河鄉土城一帶),後世遂爲崔氏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纔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爲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

博陵崔氏

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爲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衆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

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爲“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爲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爲北方一流高門。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國),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盪,范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范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范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在婚姻上,范陽盧氏注重門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穩定在清河崔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幾個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兩家,北魏和北齊時期與皇室通婚頻繁,而隋唐時期未有與皇室通婚現象。在文化方面,范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爲代表。

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爲姓,以故地滎陽爲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爲開始,逐漸發展爲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爲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爲天下鄭氏中,最爲顯赫的一支。

有資料顯示,滎陽鄭氏其後代至今仍有一大部分生活在河南,是真正意義上的河南或者中原土著!

太原王氏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爲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她開基於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爲天下名門。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門閥政治走向興盛,太原王氏既是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們曾封侯拜相,出將入相,也曾屢遭磨難,坎坷備歷。歷盡興衰沉浮之後,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流風餘韻,厚積薄發,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在重視門第出身的時代,一個家族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順應歷史潮流則興,逆歷史潮流而動則亡,縱觀太原王氏的興衰史,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很深刻,一個家族的沉浮不僅跟家教有關,往往跟社會的興衰有關,跟適應歷史潮流有關,“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王氏更趨向於 “不王而王”,這樣的生存哲學更有利於王氏的生存與發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爲何消亡?

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依舊是最高的門第,唐太宗初期顯赫一時的開國元勳,也莫不以娶五姓女爲榮,甚至於皇帝爲兒子求婚五姓女都會被拒絕。

南北朝毫無疑問是,這些世家的權力的巔峯,首先在知識並不能大規模傳播的時代,世家大族利用自己的藏書等優勢壟斷了知識,同時身處亂世,南北朝獨特歷史背景能讓世家大族掌握一定程度的軍事武裝。

但進入隋唐,尤其是唐朝之後,國家統一,儘管依舊可以在知識發揮作用,但不能明面上掌握軍隊,只能保留部分武裝,這就意味着世家大族沒辦法像南北朝時期直接干預朝政,不能在軍事威脅皇權。

世家大族對於皇權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當朝的皇帝儘管也給自己追溯到了隴西李氏,但依舊堅定不移的奉行扶持寒門庶族,打壓世家豪門。

如不斷完善的科舉制度,儘管世家大族依舊可以通過知識進一步施展影響力,但與南北朝比較顯然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一個很明顯例子就是“牛李黨爭”

估計這個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是中唐時期一個很重要的時間,我們熟悉的很多詩人都與此相關最出名的就是李商隱,人家是左右逢源,這哥們左右爲難,只能說,沒辦法。

李商隱幼年喪父,隨母還鄉過着清貧的生活。十六歲時,因擅長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陽,結識令狐楚等前輩。“牛黨”令狐楚欣賞他的文才,親自授以今體章奏之學,並給予資助,後又聘其入幕,至開成二年(837年),考中進士,及第後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後,入“李黨”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爲妻。從此陷入“牛李黨爭”漩渦,被“牛黨”視爲“背恩”“無行”。次年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已被錄取再遭刷落。會昌二年(842年)應“書判拔萃試”,被授祕書省正字。宣宗即位後,牛黨得勢,其隨即放棄京職,隨李黨鄭亞赴桂海。

關於這個牛李黨爭有一個觀點就是:這是庶族寒門跟世家門閥的鬥爭。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爲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異。史學界大體上認爲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所以這個事件已經體現出了當時世家門閥的沒落,在南北朝,甚至於隋唐初期,庶族寒門跟世家門閥較量簡直不敢想,但唐中期的確發生了,這也側面反映了經過時代和多少代人的努力,世家門閥的沒落已經是趨勢了。

當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世家門閥再沒落還是也有底蘊可問題是,死而不僵,但是有人拿刀把你挫骨揚灰,那就沒辦法,所以就迎來兩個知名人物!

而後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給衰落的世家門閥給予沉重一擊,這還不算玩,後面朱溫又來了個游泳大賽,當然這一次不分排名,沒有冠軍,只有觀衆和選手!

觀衆很高興,選手沒意見!

於是朱溫在滑州白馬驛一舉屠殺裴樞爲首的朝臣三十多人,李振意猶未盡,對朱溫說:“此輩常自稱是清流,應當投入黃河,使之變爲濁流!”朱溫大笑,立即命人把這些屍體投入滾滾黃河。史稱這次事變爲“白馬驛之禍”。

後面五代十國進一步摧殘這些所謂的詩書傳家的世家大族。

這些世家大族其實不少,在南北朝時期都是拿的動刀,只是到了唐朝,統一穩定的局面,反而讓這些人全面轉文化,當起了文化人,已經拿不起刀了,但你不想拿的刀,總有人拿,只是刀口朝向不一樣罷了。

所以簡單的說只靠黃巢或者那些人才實現將世家門閥退出歷史舞臺,是不恰當,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兩代人就可以做的

總之經過唐代和五代十國的發展,極具威脅性的世家門閥推出了歷史的舞臺,屬於地主士紳的歷史即將開創!而宋朝也將迎來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