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陇西李氏
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相传有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李姓的标志为族人所铭记。
赵郡李氏
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北魏时期设殷州,治所邢台隆尧,北齐时期更名赵州,仍治于邢台隆尧,到隋代时期更名赵郡,治所迁移至赵县,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柏人侯李昙,李昙,字贵远,秦御史大夫,后入赵封柏人侯,柏人,今邢台隆尧,死葬柏人西,遂以柏人为籍里,为李姓先祖。李昙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之祖,玑为赵郡房之祖。”李玑生子李牧,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昙为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的共同祖先,李昙墓位于今邢台隆尧县。
清河崔氏
姜季子,姜太公孙、齐丁公嫡子,本应继承齐国王位,却让给弟弟叔乙,自己到采食地崔邑(即崔氏城。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的黄河乡土城一带),后世遂为崔氏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
博陵崔氏
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
光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9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有资料显示,荥阳郑氏其后代至今仍有一大部分生活在河南,是真正意义上的河南或者中原土著!
太原王氏
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太原王氏既是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也曾屡遭磨难,坎坷备历。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纵观太原王氏的兴衰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很深刻,一个家族的沉浮不仅跟家教有关,往往跟社会的兴衰有关,跟适应历史潮流有关,“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王氏更趋向于 “不王而王”,这样的生存哲学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与发展。唐高宗的王皇后即出自太原王氏。
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为何消亡?
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依旧是最高的门第,唐太宗初期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也莫不以娶五姓女为荣,甚至于皇帝为儿子求婚五姓女都会被拒绝。
南北朝毫无疑问是,这些世家的权力的巅峰,首先在知识并不能大规模传播的时代,世家大族利用自己的藏书等优势垄断了知识,同时身处乱世,南北朝独特历史背景能让世家大族掌握一定程度的军事武装。
但进入隋唐,尤其是唐朝之后,国家统一,尽管依旧可以在知识发挥作用,但不能明面上掌握军队,只能保留部分武装,这就意味着世家大族没办法像南北朝时期直接干预朝政,不能在军事威胁皇权。
世家大族对于皇权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当朝的皇帝尽管也给自己追溯到了陇西李氏,但依旧坚定不移的奉行扶持寒门庶族,打压世家豪门。
如不断完善的科举制度,尽管世家大族依旧可以通过知识进一步施展影响力,但与南北朝比较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一个很明显例子就是“牛李党争”
估计这个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是中唐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我们熟悉的很多诗人都与此相关最出名的就是李商隐,人家是左右逢源,这哥们左右为难,只能说,没办法。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
关于这个牛李党争有一个观点就是:这是庶族寒门跟世家门阀的斗争。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异。史学界大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
所以这个事件已经体现出了当时世家门阀的没落,在南北朝,甚至于隋唐初期,庶族寒门跟世家门阀较量简直不敢想,但唐中期的确发生了,这也侧面反映了经过时代和多少代人的努力,世家门阀的没落已经是趋势了。
当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世家门阀再没落还是也有底蕴可问题是,死而不僵,但是有人拿刀把你挫骨扬灰,那就没办法,所以就迎来两个知名人物!
而后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给衰落的世家门阀给予沉重一击,这还不算玩,后面朱温又来了个游泳大赛,当然这一次不分排名,没有冠军,只有观众和选手!
观众很高兴,选手没意见!
于是朱温在滑州白马驿一举屠杀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李振意犹未尽,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是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大笑,立即命人把这些尸体投入滚滚黄河。史称这次事变为“白马驿之祸”。
后面五代十国进一步摧残这些所谓的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其实不少,在南北朝时期都是拿的动刀,只是到了唐朝,统一稳定的局面,反而让这些人全面转文化,当起了文化人,已经拿不起刀了,但你不想拿的刀,总有人拿,只是刀口朝向不一样罢了。
所以简单的说只靠黄巢或者那些人才实现将世家门阀退出历史舞台,是不恰当,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做的
总之经过唐代和五代十国的发展,极具威胁性的世家门阀推出了历史的舞台,属于地主士绅的历史即将开创!而宋朝也将迎来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