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大學畢業之後,每年春節回家過年都對我來說是一種煎熬。
彷彿每個中國小孩在讀完書後都必須立刻變成大人,然後開始結婚生子肩負起家庭的重擔。
親戚朋友催婚催生對我來說其實也還算是小事,臉皮厚一點說要求高沒合適的也就糊弄過去了,但是有一點我是一直都不太敢正面回應的。
那就是咱的工作。
那肯定有人要問了,啊在遊戲動力當遊戲編輯不是蠻不錯的,能玩到熱門遊戲,還能偶爾寫點擦邊給大夥爽爽,幹互聯網的能差到哪裏去啊。
寫擦邊被親爹轉發出去你就笑吧
那當然不是說工作有多差,只是咱福建這邊的長輩哈,他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鄙視鏈:
像我這樣的人,二等孝子,但即刻執行死刑。
更何況,我原本是有機會進體制內工作的,那更是死刑完了還得拉出去鞭屍。
長輩:你是學什麼的呀?我介紹個閨女給你認識一下。
我:臨牀醫學。
長輩:哎喲,醫生好啊,醫生掙得多,那你現在在哪個醫院。
我:……我在搞……互聯網……
長輩:(臉色微僵)網上看病嗎?
我:……不是……搞遊戲……
別說長輩了,大部分同齡的同學朋友也會對我發出質疑。
醫學這麼好的鐵飯碗,怎麼費老大勁讀了五年出來說不幹就不幹了呢。
那我能怎麼回答呢,因爲我就是好這口,因爲我還在青春期搞叛逆。因爲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我要向他學習,第一個學的就是棄醫從文。
不過最近倒是有個好消息,我這樣不務正業棄醫轉到遊戲或者互聯網行業的人,終於可以有魯迅之外的榜樣了。
如果我不說的話,可能大部分人都猜不到,遊戲科學的創始人,《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大學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最近成爲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導演+編劇餃子,大學讀的是知名的華西藥學院藥學專業。
有很多觀衆知道後就感嘆說,如果餃子當年沒學好的話,就畫不出哪吒這麼標準的背肌了。
解剖學的回憶突然開始攻擊我
包括電影裏還有哪吒破除穿心咒時,原本串通血管的冰針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血管解剖結構。
學醫不一定能救中國人,但轉行後多少能用醫學知識救一下中國人的審美。
網友們列舉了一下也發現,原來棄醫從各種行業的名人其實非常多。
畢竟,他們都學醫了,還有什麼是他們學不下去的呢?
突然理解餃子是怎麼寫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好像,醫學生身上真的存在什麼天選buff,在經過了醫學的千錘百煉之後,放眼其他行業的難度根本就沒得看。
但要把這些人概括成棄醫從X的成功率高得可怕,那我就不同意了,不然棄醫從文的我怎麼到現在都還沒拿個文學獎?
也不只是醫學這個行業,在文化領域,從各行各業轉行的名人也不在少數。拍出《流浪地球》的郭帆和拍《隱祕的角落》《漫長的季節》的辛爽都是學法律的,辛爽自己還玩過樂隊。
這麼一羣非科班的人創作出了那麼多的現象級作品,不免會讓人深思:我學的專業到底頂什麼用?
心情如圖
在遊戲圈裏,這樣的轉行案例更爲常見。小島秀夫大學讀的是經濟學。搞魂系列的宮崎英高是社會學畢業,出來乾的是財務。
國內製作人就更不用說了,畢竟真的會開放遊戲相關專業的的大學還是少之又少。
我上網搜了一圈,大部分和遊戲行業相關的專業都把重心放在了美術設計這一塊,而針對程序、運營、策劃等等遊戲製作方面的專業幾乎是沒有的。
似乎,踏入遊戲行業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離經叛道的,所以大部分製作人們在遊戲行業內的成功,都可以算得上是轉行的成功。
但講大道理咱也都懂的。
這些成功人士的案例,不過都是一些倖存者偏差,因爲他們真的成功了,所以他們轉行的不易纔會被人看見。
而本質上,是這些成功人士的確有足夠強的能力,也不是隨便跳出來一個人說自己要轉行就能走向成功的。
沒別的意思,就是突然想到君神了
要說這些轉行的例子被網友們津津樂道,背後的意義能傳達些什麼,還是有的吧。
比如你所熱愛的未必是你的生活。
在考上醫學院之前,我也只是枯燥地讀書,準備高考,也從來沒有暢想過未來我會考上什麼專業,去哪裏工作,做什麼方向。
也未曾設想過,我的興趣愛好到底是什麼,我的選擇是否能滿足我的愛好。
這些問題在大學苦讀了三年後我才找到一個可能的答案,但直到畢業過去這麼些年,我的工作才徹底地和我的興趣愛好結合了起來。
可能我只是撞了個大運。
大多數人所學的,所愛的,和所從事的,三位並非一體。
如何選擇才能讓它們合而爲一?
還有很多學子、就業者、從業者、在看這篇文章的每個人,大家都在尋找問題的答案。
而究其一生,也許能有兩樣重合就算是幸事一件。
我想,只要保證精神世界富足,現實的殘酷就打不倒我們了。
當我用馮驥和餃子的例子滔滔不絕地向長輩表示棄醫從遊戲行業還是能落得一個好下場的時候,他們微笑不語,只是淡淡發問:
那談談你能掙多少,能買車買房嗎,能付得起彩禮嗎?
精神富足的我會怎麼回答?那我只能說: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