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問號《一日三餐的說法從何而來?》

中國的日常飲食習慣上爲一日三餐,這一習慣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實際上,在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一天只喫兩餐,而且這兩餐也要因人而異。

《墨子·雜守》的記載表明,當時的士兵每天只喫兩餐。第一餐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餐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 4點左右)進行。

雖然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三餐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兩餐。陳直《漢書新證》也說,“漢代統治階級日三食,一般人民日兩食”。

《論語》中“食不時不食”的記載,表明古人對於進餐時間有嚴格的講究。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是一種越禮的行爲或特別的犒賞。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爲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早、中、晚飯的分稱。其中,早飯稱爲“寒具”,指早晨起牀漱洗後所用的小食。到唐代時,早飯也被稱爲“點心”,如《能改齋漫錄》中記載:“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爲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爲早點。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