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常饮食习惯上为一日三餐,这一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实际上,在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人们一天只吃两餐,而且这两餐也要因人而异。
《墨子·杂守》的记载表明,当时的士兵每天只吃两餐。第一餐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餐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 4点左右)进行。
虽然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餐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论语》中“食不时不食”的记载,表明古人对于进餐时间有严格的讲究。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早、中、晚饭的分称。其中,早饭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的小食。到唐代时,早饭也被称为“点心”,如《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
![]()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