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遐想——從王小波對模仿苦難的描寫開始

最近在軍訓,站軍姿的時候腦子裏空着,偶然想到了作家王小波對“憶苦飯”的描寫,於是有了此文。

憶苦飯與思甜飯

王小波寫過一篇名爲《體驗生活》的雜文,描寫了作者在雲南插隊期間參與制作的一頓“憶苦飯”。體驗生活即“體驗艱苦生活”,憶苦即“回憶苦難”,上位者希望通過回憶過去的苦難,讓人們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樸實木訥的司務長的指揮下,王小波用芭蕉樹芯、芋頭稈、南瓜花等舊社會食材煮了一鍋憶苦飯。之後他坦言:

“我餵過豬,知道拿這種東西去餵豬,所有的豬都會想要咬死我。豬是這樣,人呢?”

在王小波看來,憶苦飯的底層邏輯即人只有經受苦難之後才能達到崇高,這是扯淡的。

與憶苦飯相對的還有思甜飯,憶苦飯是回憶過去的苦日子,做得比較難喫;思甜飯是思念今日的好日子,做得沒那麼難喫。後來的憶苦思甜飯經過改良,主要以雜糧爲主。某些地區也推出了這種憶苦思甜飯進行售賣,吸引了很多人。

軍訓遐想

軍訓是在模仿軍人的軍旅生活的一些小片段,它背後的邏輯與憶苦飯有相似之處。

有人說軍訓是反人性的,他們說軍訓教給學員的“無條件服從”並不適用於當今社會——老闆讓員工服從,這是資本壓榨;談戀愛讓對象服從,這叫PUA。這種說法放到如今似乎是不攻自破的,現在各地區的軍訓強度已經與十幾二十年前相差很大,很多訓練並不再要求被子一定疊成豆腐塊,也沒有再出現“桌子上不能放東西,垃圾桶裏不能有垃圾”的鬧劇。

可是對過去苦難的"中庸式"模仿,是不是又滑向了形式主義?也許軍訓在鍛鍊學生的身體、紀律性、集體意識、行爲習慣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讓新生了解軍人等一類人的艱辛和困難。從這個角度看,這就不叫形式主義。十五天的軍訓並不能改變一個人,如果在這十五天內還試圖用無意義體罰去教會學員無條件服從,那更是無稽之談,只會令人反感。

“流行”苦難

談論苦難在現在好像是“流行”的。我們經常引用餘華對苦難的描寫: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爲苦難無法躲開。”

不幸的遭遇一直降臨在福貴身上:從軍隊死裏逃生,輸了家產反而逃過一死。他身邊的所有親人,父母、妻子、兒女都相繼離開世界,最後福貴孑然一身。

對待苦難,餘華的態度是泰然忍受,王小波的態度似乎不同,他說:

“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我不由想起了一年前在B站討論度極高的“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和電影《隱入塵煙》。二舅是一個聰明人,在那種環境下他仍能在村子裏闖出一番天地,很多人歌頌他的堅韌。電影中的馬有鐵在貧窮的物質生活中,找到了最質樸的愛與被愛,他有着高貴的品格。

遐想

和智慧的人交談總是令人受益匪淺,上個月在B站看到一個雜談視頻《喪喪的生活要自救》,視頻節奏很慢,卻在二十多分鐘內解答了很多我心裏埋藏的問題。視頻中討論了負面化的社會新聞佔據熱點,這些新聞只提供病態的事件,卻沒有給出一種新的認知、探討事件的動機,徒增焦慮與憤懣。up還探討了關於友誼、關於自我與外部壓迫、快樂哲學、互聯網帶給人心態的劇變。

#戶外運動#軍訓#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