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不许酗酒!苏联如何与酒作斗争?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俄罗斯人为什么爱喝酒传送门:同志,伏特加!俄罗斯人为什么爱喝酒?

俄罗斯人喜欢喝酒是可以从天气、地理、文化、历史等等方面找到原因。酒精带给了俄罗斯人民欢乐,带给了国家财富,但所产生的危害也在酒精泛滥的同时涌现,乃至现代社会因酗酒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仍在每日上演。

当时的禁酒海报,一张图内表现了因为酒而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 “你手中的酒杯里面是致人死地的毒药”

这句禁酒协会的歌词对豪饮的俄罗斯人来说并不过分。无节制的饮酒所带来的就是悲剧,男人散尽家财只为买醉,在醉酒后家暴他们的妻子,殴打他们的孩子,毁掉他们的健康,更有甚者在醉酒回家的途中冻死在路上,或是被动物啃食。女人喝酒后放弃了道德、礼义廉耻,甚至连孩子也无法逃过这疯狂的饮酒文化,主动或被动的让父母、他人、长辈灌下一整杯的伏特加,为成为下一代酒徒做准备。

乃至现代俄罗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2年俄罗斯死亡人口中高达30.5%都是与酒精有关,远超其他国家。至于在饮酒后出现的酒驾醉驾、酒后斗殴、醉酒杀人等犯罪事件更是数不胜数。

  • 沙皇卖酒,沙皇禁酒

时间回到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已经发现人民饮酒后产生的危害。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适龄应征入伍的士兵存在大量酗酒者,并发的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失明、精神涣散、身体虚弱甚至影响了整体战斗力与战争走向,另一边因为酗酒,农村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百姓身体孱弱,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性加剧。

所以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成为了俄罗斯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严厉禁酒令的人,尽管沙皇正确的认识到国家的财富不应该建立在百姓的身体健康之上,但彼时的俄罗斯帝国已经进入末期,和外忧内患相比,禁不禁酒显然已经无足轻重了。1917年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十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本人及家人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处决,但是沙皇的禁酒令却得以被布尔什维克继续传承。

  • 苏联的禁酒史

伟大导师列宁同志说过:“伏特加和其他流毒会把我们领回到资本主义时代”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政府便继承沙皇时代的禁酒令,禁止生产酒类饮品。但是考虑到新生政权刚刚建立,涉及牵扯各方利益较多,也亟需俄罗斯各方的支持,新苏联的禁酒令并没有得到长时间的执行,1923年8月26日被禁止生产销售6年的酒类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列宁同志也只能采取更加温和的方式来不断缓解人民对酒的渴望,例如允许生产销售酒精度数低一些的“里科夫加”酒。

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1928年《戒酒—生活的准则》杂志发行,杂志内容严格抨击了喝酒的危害并宣传健康生活理念,教育读者健康生活方式。1929年苏联政府连同地方政府决议出台了《劳动者规章》,其中明确表明禁止酗酒,同时各类杂志期刊跟进发布的各类酗酒危害、禁酒文章。上述举措导致当时苏联诸多小酒馆、酒厂生意受损,苏联群众对酒需求下降,一些酒厂、酒馆只得转型、减产或倒闭。

尽管采取了诸多禁酒措施,但是苏联对于禁酒仍然处于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能力上下一心将酒类“一刀切”,但是从斯大林时期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一直没有非常严格的禁酒令出台或执行。

一方面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导致的俄罗斯人饮酒习惯难以根除,甚至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本人都喜欢饮酒。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苏联时期酒类市场确实赚到了许多钱,而苏联禁酒举措导致酒厂、酒馆倒闭,失去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令这个新生的国家也肉疼不已。

最后就是战争原因,在30年代斯大林同志就下令做好备战准备,同时期的伏特加产量大幅提升,后续无论是苏芬战争还是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酒类尤其伏特加作为战略物资供应到每个红军士兵手中。酒缓解了士兵压力,为即将上场的战士壮胆,帮助军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所以民间将伏特加称为苏联战胜德国的两大法宝之一的说法也并不为过(另一个法宝是喀秋莎火箭炮)。尽管苏联军队在二战结束后便取消了军队伏特加的供给,但是俄罗斯人的饮酒习惯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柏林战役MVP结算画面

二战结束后,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苏联也试图继续让人民摆脱对酒的依赖,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同酗酒斗争以及引导烈酒类饮品售卖秩序的决议》明确要求禁止在火车站、飞机场、工厂、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售卖伏特加。

197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也曾出台了《关于加强同酗酒斗争的管理办法》,通过削减烈酒类产量、提高酒水贩卖价格、停止销售高度伏特加、限制烈酒销售时间、删减电影中饮酒片段、将酗酒者自愿或非自愿的送进诊疗所等手段形成组合拳同酗酒开战。

尽管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成立多个反酗酒委员会宣传饮酒危害,对过度酗酒者实施劳动教养等等,但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禁酒措施依然成效甚微。很有意思的是同时期苏联的禁酒海报凭借简单直白的话语、大胆醒目的设计、蕴含的苏联美学价值,令人印象深刻,到了现代还被汇编成册供人参考欣赏,在游戏《原子之心》中我们也能看到相似的禁酒海报。

现实中的禁酒海报

《原子之心》中的禁酒海报

  • 历史的轮回:苏联与酒的最后一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与其他领导人不同,戈尔巴乔夫本人就不喜饮酒。同时酗酒危害在当时的苏联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妇女群体、工人群体、专家学者等等纷纷写信上告中央表达对所在行业酗酒问题的担忧,苏联部分高层也认为苏联的经济停滞部分原因是因为劳动者价值观因酗酒堕落,受到新自由主义影响且充满理想化政治设想的戈尔巴乔夫在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通过了苏联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禁酒令。

1985年5月7日,《关于克服酗酒的管理办法》和《关于克服酗酒以及禁止私自酿酒的管理办法》出台,5月16日《关于加强同酗酒的斗争以及禁止私自酿酒》指令赋予了执法者对酗酒者及酒类生产者的执法权和处罚权。此次禁酒令规模空前,苏联机关单位、工会、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社会团体等等纷纷加入禁酒宣传行列,一场全民禁酒运动正式开始。

这场轰轰烈烈的禁酒运动中,出台了严格限制了销售酒类、饮用酒类的时间、地点;酒类饮品涨价;在公共场合、交通工具上饮酒、醉酒、酗酒者都会被抓捕受到惩罚;鼓励举办参与“无酒”宴会;在工作时间饮酒者会被解雇;因酒被捕会留下案底导致很难再找到工作;为了从酿酒源头遏制酒类生产,苏联境内的葡萄园被取缔;电影、书本、歌曲等文艺作品中饮酒片段被删减等等多种禁酒举措。

在苏联全社会严格贯彻落实禁酒指令后,禁酒后的益处很快显现,酒的消耗量、生产量的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同期苏联公民死亡率的下降,寿命的提升,生育率提升,戈尔巴乔夫的禁酒令确实起到了实质性效果。

俄罗斯预期寿命统计表: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有所改善

限制售酒时间与场所也导致指定开放的售卖点每日都排起长龙,且酒水价格飙升,导致争抢盗掠酒水情况频发。酒鬼因喝不到酒于是渴不择酒,选择任何含有酒精的药品、漱口水、工业酒精、空气清洁剂等等替代,因假酒导致伤亡的人数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地下酒庄、私人酿酒的生意逐渐火热,黑帮、律贼、堕落的执法者都盯上了私酒生意,一时间争夺私酒市场、假酒泛滥进一步加大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重要的是苏联拥有大量的酗酒人口就意味着苏联拥有同样体量的酒类产品市场。禁酒运动让全国酒类减产,酒精收入大幅下滑,直接影响到了苏联整体的财政收入。例如当时仅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的一年酒类税收就高达3000多万卢布(在当时几乎可以用来生产63辆T-80主战坦克),而在禁酒令颁布后酒税直接减少2100万卢布。大量的酒厂、酒馆、卖酒商店倒闭,“黑海明珠”克里米亚的葡萄种植园被推平铲除,从事酒类生产销售经营的工人、生产者、经销商也纷纷下岗失业,同时期苏联又无法立刻消化如此之多的下岗人员,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长。

1988年,施行3年的禁酒令逐渐淡出苏联人民的视野,相关的文件指令、决议虽未中止,但以停止实施。1992年叶利钦政府正式撤销中止了禁酒令。

其实早就在50多年前苏联的死对头—美国就凭借禁酒的骚操作导致整个国家社会乱象、荒诞事件频发,黑帮横行,为了争抢私酒生意火拼、人民越禁止喝酒反而喝的也多,最终成功“搬起酒桶砸了自己的脚”。不知道戈尔巴乔夫在推进禁酒令前期是否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工作,也不知贸然大刀阔斧的与酒开战到底是对全国酗酒问题的轻视还是重视。总之在50年后,苏联重新让禁酒令在另一套社会体系下实现了跨越时间、空间的完美复刻,禁酒令导致美国的后果是遗毒万年,而在苏联则成了“压垮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

往期传送门:

美国如何与酒作斗争?

美国如何与毒品作斗争?

苏联与芭蕾有何不解之缘?

#steam游戏##pc游戏##单机游戏##盒友日常#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