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糖精厕纸?在轻小说里寻找“文学性”是否搞错了什么?

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

-博尔赫斯

0、前言

我不是文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艺术家,不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更不是评论家批判家。

本文旨在以一位喜欢看书的读者兼ACG文化爱好者的角度,来谈一谈对轻小说(亦可套用于国内网文以及纯WEB轻小说)阅读价值的看法。

其实也不算太硬核,后半段多少带点个人的胡思乱想了。

1、糖精与厕纸

作为ACG圈子中的冷门存在,对大众提及“轻小说”,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一句话。

“买插画送厕纸”

诚然,插画是轻小说的典型特征之一。

而厕纸一词,多是在前些年,“异世界”题材爆火,各类良莠不齐的作品蜂拥而至。

由于轻小说的低门槛,大部分作者并不能很好的描绘丰富完整的世界观,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导致作品读起来食之无味。

典型异世界厕纸配超绝插画师

“工业糖精”

异世界题材之外,恋爱喜剧也是占轻小说很大很大比重的题材。

比起因为过于美好而不可多得,被观众冠以“科幻”这一非贬义词,“工业糖精”或多或少带了一点负面意思。

“工业”指剧情安排与情节冲突高度公式化、可预料化;“糖精”指对推动主线剧情并无作用的互动内容太多。

这本轻小说的插画真厉害!

2、文学与小说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小说?

文学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常指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书面著作。

其特征,以个人理解总结为以下三点:

艺术性:注重语言的美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字结构的规划以及风格氛围的营造。

思想性:具有一定意义的中心思想,上至社会与哲学,下至人生目标。

复杂性: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内涵,采用艺术手法,在理解上需要花费一定精力。

除此之外,一部有意义的纯文学作品,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不同时代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文学作品不一定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歌、戏剧、散文。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而小说则是一种具体的文学体裁,或者说叙事性文学。

它通过塑造人物、编织情节、描写环境来讲述一个虚构(或基于一定现实)的故事。

叙事性和(半)虚构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很显然,小说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依据其文学性含量,可以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

通俗小说: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消遣。它们通常遵循固定的模式,情节紧凑,注重可读性。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就是玄幻网文。

文学小说: 指那些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侧重于艺术表现、语言探索和思想深度的小说。这类小说通常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例如钱锺书的《围城》。

然而,界限是人定的,是模糊的。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拥有不同的理解能力。

有的人认为,余华的《活着》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使其在文学界享有重要地位,因此算严肃文学;也有的人认为,《活着》的文字读起来通俗易懂,算通俗小说。

也许,在若干年后,在新一代的人们逐步遗忘过去的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会把其当作通俗文学看待吧?

正如日本文学里,私小说、轻文学、轻小说的融合过程。

3、私小说与轻文学与轻小说

私小说、轻文学、轻小说,这三类作品,可以说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联系。

首先下一个定义。

图片为个人理解

轻小说就像一部精彩的动漫剧集(其实大部分动漫确实是改编自轻小说,充满幻想和刺激,在虚构的故事里寻求娱乐意义上的满足

轻文学就像一部优质的日剧或文艺电影,讲述可能发生在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故事,或温暖人心或引人深思。

私小说就像一部作者本人的纪录片或私人日记,真实甚至残酷,反映当代作家精神世界的破碎与缝合。

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1912年-1925年)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私小说”一词于1920年开始散见于当时的报刊上。1924年至1925年间,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宇野浩二发表《私小说的我见》等,认为私小说是日本的纯文学,是散文文学的精髓,竭力加以推崇,引起文坛的议论,从此这个名词便被广泛使用。

私小说出现以后,几乎所有自然主义派和现实主义派的作家都写过这种小说。大正末期以来私小说在文坛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日本纯文学的核心,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正如我上文所述的,人们总是希望靠某些标签,将不同的事物严格区分开来,然而界限却在一次次划分中越来越模糊

当时代的浪潮褪去,私小说不再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进入当代之后出现了一块“交界地”,也就是某些“私小说化的文学”。

在这里举一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作品,被许多评论家称为“准私小说”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源于作者深刻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情感,并以其真实、私密的情感与主题探索为核心,同时能感受到日本传统“物哀”美学。这与私小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同时,它在叙事手法和文本表现上又超越了传统私小说的范畴,不管怎样基于现实取材,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

注1:虽然《挪威的森林》被视为十分畅销的“爱情”小说,但本人并不认为它完全属于轻文学范畴,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且听风吟》则更偏向于轻文学范畴。

而私小说,比起称为一种题材风格,更像是一种文学理念

注2:物哀(物の哀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指人心接触外界事物时触景生情产生的自然情感共鸣。其核心在于感知事物的情致并自然流露感触,表现形式具有幽深玄静(日本传统美学观念之一)的特质。

注3:私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社会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大众精神世界。

探讨完私小说和轻文学的交界地,接下来讨论轻文学和轻小说的交界地。

也是举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子。

鸭志田一《青春猪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

其实这本是偏后期作品了,不过比较典型所以就用这个了

总结一下特点。

偏向轻小说方面:丰富的插画、吸引眼球的标题、虚构的故事、奇幻的设定、富有宅元素的人设、单元剧的结构。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和简易的可读性。

偏向轻文学甚至带点私小说影响的方面:思春期症候群所展现的青春期内心创伤、孤独感、自我认同危机和人际焦虑的夸张具象化。

贴近现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具有强烈的内省和共鸣色彩。

简单来讲就是体现现实生活的代入感,都聚焦于现代人某种具体的困境,将抽象的内心痛苦,通过一个奇幻设定、一个象征性事件表现出来,降低了阅读门槛。

这样呼应了我在文章开头引用的博尔赫斯的名言。

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

只要文字能激励人心,是童话故事、二次元小说还是文学巨著已经不重要了。

-

4、娱乐至上与商业化浪潮

也许你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轻小说被称为“厕纸”,我也一样,我们每天都会忘记很多事情。

但我仍记得高中时期,《春物》带来的救赎感。

因为重要,因为不想失去。 隐藏着,伪装着。 正因如此才一定会失去。 于是,就会悲叹起失去。悲叹起比起失去还是不要得到会更好。悲叹起如果离手之时会后悔到死的话,还是打一开始就放弃会更好。 在变化的世界之中,不得不改变的关系大概是存在的。会破坏到无法再次取回的事物,也肯定是存在的。 所以,无论谁都在说谎。

你可以说是中二病,但那也确实是逝去青春的一部分。

曾几何时,提起轻小说男主,我们想到的是待人温柔到不惜伤害自己的比企谷八幡,是行动力超群决策果断的梓川咲太,是在注定悲剧的末日中坚守最后一片幸福的威廉·克梅修,是循自己内心涌现的感情勇往直前的上条当麻

如今,提起轻小说主角,想到的是什么?是家长再婚天降妹妹?是捡到迷路的美少女?是班上班花只喜欢对我撒娇?

我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就在这里,很多盒友在我推荐的一些恋爱喜剧下面评价,说桃文,糖精,厕纸,没意思。

也正如每年轻历排行榜出来之后,都会有一些阅历丰富的老读者感叹一年不如一年。

历年轻历排行榜

然而,公认的“买插画送厕纸”的艾莉同学,和“工业糖精”邻家天使,连续四年在轻历前五,不管是讨论度还是热度就名列前茅。

你要说,现在的读者没眼光没品位吗?

我认为,对文学有一定理解,审视作品的角度偏高,对作品质量要求严格,是无可厚非。

但我们同为读者,最好不要其他人的喜好评头论足。这两部作品的成功,正反映了目前主流市场的需求。

这并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市场规律、受众需求、创作成本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就好像我不放张插图你肯定觉得一整屏幕字老无聊了

现代年轻读者,包括我,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阅读更多的是利用闲暇时间来获得快感,可以理解为“充电”。

我们追求的是即时的、无需费力的多巴胺满足。精心设计的“爽点”、超标的“甜度”和直截了当的“萌点”都能精准地提供这种体验。

而具有文学深度的作品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认知努力,其回报(如思维的启迪,认知的深化,情感的共鸣等)往往是延迟滞后的。

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的一次性注意持续时间不断缩短。缓慢的叙事节奏、复杂的人物心理、含蓄的情感表达,都会让读者在注意力涣散的某一刻失去兴趣。

为什么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写长文章,写五六千字不如随手复制两张插画,很有趣吧

另一方面,热门作品本身就是具有相当强大的社交属性

阅读畅销作品便于参与社群讨论、分享梗图、同人创作。这种参与感和归属感,有时比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更具吸引力。而一部小众的、有鉴赏门槛的作品,则很难提供这种广泛的社交需求。

今年爆火的真百作品《恋人不行》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例子,动漫没播出几集,屑粉毛的梗已经传遍了

阅读,应该是充电,而不是耗电

前几个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我也是“跟风”去读了《撒旦探戈》

我没能读完,为什么?

没错,每一章,每一面,都是这样密密麻麻的文字

很惭愧的说,我能在闲暇之余坐在办公室,一下午看完两本轻小说,但没办法看完这样一本文学巨著。

不过若是《斜阳》《雪国》这种程度的作品我还是能读完的

同时我也很敬佩那些在如今时代仍然坚持欣赏文学的人们。

现代人还需要文学吗?

或许也是命运使然,当我十月份初次开始在小黑盒投稿时,结识了不少有同样想法的朋友。

其中一位朋友表示因为工作太累,大多看一些轻松的小说。

另一位朋友表示希望找一些略带文学性的轻小说,我向他推荐了入间人间。

还有一位问了我一个问题,唤醒了我的某些记忆。

他问我,你觉得村上春树什么时候能得诺奖?

对于文学爱好者,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个“梗”。

我想起来高中跟我很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也经常聊到这个问题。

2012年诺奖得主莫言

莫言得奖了,明年会是谁?余华?村上春树?残雪?

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完全不关注这些的?

直到今年偶然发现,哦,原来已经2025年了。

回望过去,一片空白

-

能读到文章这里的朋友,想必你一定是比我更加能静下心来欣赏世界的人,在你的闲暇生活中,娱乐和文学的占比又是多少呢?

-

5、并非困境,而是分层

将话题拉回轻小说上。

虽然如今的轻小说市场,糖精厕纸大行其道,但不代表轻文学以及带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品已经过时。

可以看到,四季大雅老师的两部作品均在轻历中取得了前五的好成绩,甚至与2023年超过了邻家天使和艾莉。

我想成为你的眼泪》第16届小学馆轻小说大奖大赏。 获得2023年这本轻小说真厉害!新作综合部门第1位,文库部门第三名。

浴缸生活》获得2024年这本轻小说真厉害!新作综合部门第1位,文库部门第四名。

二者均为出版本年获奖。

由此可见,轻小说中的文学性的存在并不是多余的。

-

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理应容纳不同层次的产品。

既有满足大众日常消遣的“快餐文化”,也有供人深度品鉴的“精致料理”。

难道因为麦当劳座无虚席,所以门可罗雀的料理店就没有开的必要吗?

对于此种现象,无需悲观。许多资深读者,也是从一些轻松愉快的作品入手的。

如果刚入坑轻小说就读了入间人间的《谎男坏女》或是西尾维新的《戏言》,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笑)

不是轻松阅读的小说吗,这给我干哪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商业化的考虑。

ACGN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一部热度高的小说,会改编漫画,进而改编动画。动画的火热会反哺小说和动画的销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周边、联动、广播剧、舞台剧、IP游戏等其他商业价值。

很多时候动画有没有第二季,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原作的销量

销量火爆的小说会多次再版印刷,形成循环

很多人看不起的这些没营养的“厕纸糖精”,它们维持了整个行业的基本盘,使得出版社有余力去出版那些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PS:我最喜欢的作者入间人间,其早期作品还没过多少年呢,都已经冷门到要在二手市场拍卖了(笑)一本《虹色异星人》炒到七八百。

大量开创性的、具有深度的作品在初期都是“叫好不叫座”的。

其真正的回报往往是历时性的,而非即刻的商业成功表现。

它们的口碑,是来自行业的赞誉、后辈的致敬、核心读者的追随以及时间的沉淀。

-

6、在轻小说中寻找文学性真的搞错了吗?

面对上文描述的环境,大致可将创作分为三个方向。

一、商业化写作。 精通创作套路,精准服务市场,这本身也是一门值得尊重的技术。

在你们嘲笑艾莉同学这些厕纸的时候,我可是读了不少连厕纸都不如的出版物

二、坚持自我风格。为“叫好”的在座少数人写作,追求自我创作的满足。这需要很高的才华和坚强的内心。

即使在流量大头倾斜于游戏热点资讯的黑盒,也有很多十分优秀的、坚持写有温度的文字的长文杂谈创作者,从他们的文章里也学到了很多。

三、将自身风格融入新时代。也正是我们所讨论的,比较有文学气息的一些作品,多为年龄较大的、受传统日本文学影响的老牌作家。

简单整理一下部分早期小说家现状

桥本纺创作生涯的中止令人惋惜,同时也反映出一味于追求小说中表达自我的部分并不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

西尾维新则是由于前作的积累,所以可以继续躬耕于本作(比起轻小说家,更像传统小说家)

野村美月的新作《记忆书店浮光堂》甚至貌似销量不好而腰斩了。

入间人间则是风格转换的典型例子之一了。

被划分为文学范畴的作品

入间人间的某些作品,是确确实实能算作轻文学甚至文学范畴的。

《茸姬》(2008年)《六百六十日元的实情》(2011年)《我的小规模奇迹》(2011年)

而近期的新作,入间人间在日记中表示,是自认为的“恋爱喜剧”。只不过他老人家认为的恋爱喜剧大概与常人不一样。

《与那女孩拥吻的是我初恋》,虽然在特征上越来越符合传统恋爱喜剧轻小说,不管是标题还是插画还是劲爆的剧情走向,但实际读起来却还是充满情感上的压抑

比起这一部,新作《已婚教师与女高中生》的行文更加接近一般恋爱喜剧。

同时遗憾的是,此书中入间人间的风格也只停留在文字描写表面。

借某位吧友的观点:情节冲突上,面对婚姻、师生、法律的三重挑战,通过特定桥段的高尚谅解,将BE的风险归零。以最小的叙事代价,获得最大的伦理赦免。写了很“重”的问题,却最后普通的归于“轻”小说剧情。

相关链接:【轻小说推荐】入间人间新作《迷生教》已HE完结 - 小黑盒

即使在2013年写出《安达与岛村》,沉迷于百合题材之后,入间人间的作品仍然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十分典型的作品,受著名悬疑文字冒险游戏《seabed》影响所写下的《少女妄想中》

电波系+意识流+科幻悬疑,以及入间人间将所有作品纳入同一个宇宙的风格。

这部作品在被台版引进后被划分为轻文学。

这也是关于标题,轻小说中文学性是否存在的论证之一。

相关链接:【推书】《少女妄想中》:或许不知是梦的缘故,流离之人追逐幻影 - 小黑盒

这篇文章作为初期投稿,个人感觉写的很差劲

高水平作家在轻小说中同样能展现文笔。

他们像《食神》里的周星驰,用一碗“黯然销魂饭”证明自己,即便是最普通的题材,也能通过极致的情感和才华,化腐朽为神奇

这类作品往往是商业与艺术平衡之下的奇迹。

其实影响这些作家的写作风格的要素,还能从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角度来讲。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著名经典古早轻小说作品都包含推理悬疑要素,注重特殊的叙事手法。

不过我对此了解并不多。

7、你是读者,选择权在你

“工业厕纸”大行其道,深度作品“叫好不叫座”。这种现象,是文化商品化娱乐化、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反映的是一个分众市场的正常的、健康的状态。

死去的大学记忆突然开始攻击我。

分众营销,指通过市场调研锁定特定消费群体,运用一定手段划分受众,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方式。

与传统的大众营销相比,更加“针对性”且“个性化”。

类似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

作为读者,最幸运的事在于我们拥有选择权:

我们可以在精神疲倦时享用“工业糖精”来给大脑充电。

私小说之于十九世纪末的日本人民的精神需求,正如“工业糖精”之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的娱乐需求。

也可以在精神饱满时欣赏文学佳作来滋养灵魂。

《我想成为你的眼泪》和《义忆》曾带给我极大的感触。

亦可以在某些好评如潮但冷门的作品中寻找娱乐与艺术的平衡。

入间人间的作品不管什么时候读都是段奇妙的体验。

在娱乐为主的轻小说中寻找文学性,并不是矛盾行为。

我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鉴赏心理,鼓励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

而在“糖精厕纸”中批判其缺乏文学价值,在“轻文学”中索求轻松娱乐的体验,那才是本末倒置

我们寻找文学性,不是为了将轻小说变成它本不应该是的样子

而是为了发现它所能达到的最好样子。

至于我?

我只是在粪海淘金罢了。

-

一些碎碎念。

我们不能当二极管,去肤浅地判断是和否。

有时,一条度量的尺也无法明确的将界限划分开来。

世界是连续的、多元的、动态的、复杂的。

一切都在走向融合,界限模糊导致混乱、误解或冲突。

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接受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更好的理解世界,拥抱多样性。

亦或者我们可以就这样看着。

不作探究地、单纯地、天真地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正如我开头所说,我并不是什么艺术的鉴赏家,我只是个喜欢看书的年轻人。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