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偉大的文學最終都將變成兒童文學。
-博爾赫斯
0、前言
我不是文學家,不是哲學家,不是藝術家,不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更不是評論家批判家。
本文旨在以一位喜歡看書的讀者兼ACG文化愛好者的角度,來談一談對輕小說(亦可套用於國內網文以及純WEB輕小說)閱讀價值的看法。
其實也不算太硬核,後半段多少帶點個人的胡思亂想了。
1、糖精與廁紙
作爲ACG圈子中的冷門存在,對大衆提及“輕小說”,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一句話。
“買插畫送廁紙”
誠然,插畫是輕小說的典型特徵之一。
而廁紙一詞,多是在前些年,“異世界”題材爆火,各類良莠不齊的作品蜂擁而至。
由於輕小說的低門檻,大部分作者並不能很好的描繪豐富完整的世界觀,塑造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導致作品讀起來食之無味。
![]()
典型異世界廁紙配超絕插畫師
“工業糖精”
異世界題材之外,戀愛喜劇也是佔輕小說很大很大比重的題材。
比起因爲過於美好而不可多得,被觀衆冠以“科幻”這一非貶義詞,“工業糖精”或多或少帶了一點負面意思。
“工業”指劇情安排與情節衝突高度公式化、可預料化;“糖精”指對推動主線劇情並無作用的互動內容太多。
![]()
這本輕小說的插畫真厲害!
2、文學與小說
什麼是文學,什麼是小說?
文學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通常指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價值、思想深度和審美價值的書面著作。
其特徵,以個人理解總結爲以下三點:
藝術性:注重語言的美感、修辭手法的運用、文字結構的規劃以及風格氛圍的營造。
思想性:具有一定意義的中心思想,上至社會與哲學,下至人生目標。
複雜性: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內涵,採用藝術手法,在理解上需要花費一定精力。
除此之外,一部有意義的純文學作品,必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不同時代都能引起讀者共鳴。
文學作品不一定是小說,也可以是詩歌、戲劇、散文。
![]()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而小說則是一種具體的文學體裁,或者說敘事性文學。
它通過塑造人物、編織情節、描寫環境來講述一個虛構(或基於一定現實)的故事。
敘事性和(半)虛構性是它的主要特徵。
很顯然,小說本身就是文學作品的一種形式,只不過依據其文學性含量,可以分爲,“嚴肅文學”和“通俗小說”。
通俗小說:主要目的是娛樂和消遣。它們通常遵循固定的模式,情節緊湊,注重可讀性。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就是玄幻網文。
文學小說: 指那些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時,也側重於藝術表現、語言探索和思想深度的小說。這類小說通常被認爲是“文學作品”的典型代表。
例如錢鍾書的《圍城》。
然而,界限是人定的,是模糊的。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讀者擁有不同的理解能力。
有的人認爲,餘華的《活着》其深刻的社會思考和對人性的探討,使其在文學界享有重要地位,因此算嚴肅文學;也有的人認爲,《活着》的文字讀起來通俗易懂,算通俗小說。
![]()
也許,在若干年後,在新一代的人們逐步遺忘過去的時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會把其當作通俗文學看待吧?
正如日本文學裏,私小說、輕文學、輕小說的融合過程。
3、私小說與輕文學與輕小說
私小說、輕文學、輕小說,這三類作品,可以說是三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又在某種程度上有所聯繫。
首先下一個定義。
![]()
圖片爲個人理解
輕小說就像一部精彩的動漫劇集(其實大部分動漫確實是改編自輕小說),充滿幻想和刺激,在虛構的故事裏尋求娛樂意義上的滿足。
輕文學就像一部優質的日劇或文藝電影,講述可能發生在世界上某個角落的故事,或溫暖人心或引人深思。
私小說就像一部作者本人的紀錄片或私人日記,真實甚至殘酷,反映當代作家精神世界的破碎與縫合。
私小說是日本大正年間(1912年-1925年)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小說形式,又稱“自我小說”。“私小說”一詞於1920年開始散見於當時的報刊上。1924年至1925年間,久米正雄發表《私小說和心境小說》,宇野浩二發表《私小說的我見》等,認爲私小說是日本的純文學,是散文文學的精髓,竭力加以推崇,引起文壇的議論,從此這個名詞便被廣泛使用。
私小說出現以後,幾乎所有自然主義派和現實主義派的作家都寫過這種小說。大正末期以來私小說在文壇上佔據了統治地位,成爲日本純文學的核心,對日本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正如我上文所述的,人們總是希望靠某些標籤,將不同的事物嚴格區分開來,然而界限卻在一次次劃分中越來越模糊。
當時代的浪潮褪去,私小說不再成爲人們的精神寄託,進入當代之後出現了一塊“交界地”,也就是某些“私小說化的文學”。
在這裏舉一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作品,被許多評論家稱爲“準私小說”的,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
它源於作者深刻的個人生命體驗和情感,並以其真實、私密的情感與主題探索爲核心,同時能感受到日本傳統“物哀”美學。這與私小說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
同時,它在敘事手法和文本表現上又超越了傳統私小說的範疇,不管怎樣基於現實取材,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
注1:雖然《挪威的森林》被視爲十分暢銷的“愛情”小說,但本人並不認爲它完全屬於輕文學範疇,讀起來有一定難度。《且聽風吟》則更偏向於輕文學範疇。
而私小說,比起稱爲一種題材風格,更像是一種文學理念。
注2:物哀(物の哀れ)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指人心接觸外界事物時觸景生情產生的自然情感共鳴。其核心在於感知事物的情致並自然流露感觸,表現形式具有幽深玄靜(日本傳統美學觀念之一)的特質。
注3:私小說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社會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大衆精神世界。
探討完私小說和輕文學的交界地,接下來討論輕文學和輕小說的交界地。
也是舉一個十分有名的例子。
鴨志田一的《青春豬頭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
![]()
其實這本是偏後期作品了,不過比較典型所以就用這個了
總結一下特點。
偏向輕小說方面:豐富的插畫、吸引眼球的標題、虛構的故事、奇幻的設定、富有宅元素的人設、單元劇的結構。具有豐富的娛樂性和簡易的可讀性。
偏向輕文學甚至帶點私小說影響的方面:思春期症候羣所展現的青春期內心創傷、孤獨感、自我認同危機和人際焦慮的誇張具象化。
貼近現代年輕人的精神困境,具有強烈的內省和共鳴色彩。
簡單來講就是體現現實生活的代入感,都聚焦於現代人某種具體的困境,將抽象的內心痛苦,通過一個奇幻設定、一個象徵性事件表現出來,降低了閱讀門檻。
這樣呼應了我在文章開頭引用的博爾赫斯的名言。
一切偉大的文學最終都將變成兒童文學。
只要文字能激勵人心,是童話故事、二次元小說還是文學鉅著已經不重要了。
-
4、娛樂至上與商業化浪潮
也許你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輕小說被稱爲“廁紙”,我也一樣,我們每天都會忘記很多事情。
但我仍記得高中時期,《春物》帶來的救贖感。
因爲重要,因爲不想失去。 隱藏着,僞裝着。 正因如此才一定會失去。 於是,就會悲嘆起失去。悲嘆起比起失去還是不要得到會更好。悲嘆起如果離手之時會後悔到死的話,還是打一開始就放棄會更好。 在變化的世界之中,不得不改變的關係大概是存在的。會破壞到無法再次取回的事物,也肯定是存在的。 所以,無論誰都在說謊。
你可以說是中二病,但那也確實是逝去青春的一部分。
![]()
曾幾何時,提起輕小說男主,我們想到的是待人溫柔到不惜傷害自己的比企谷八幡,是行動力超羣決策果斷的梓川咲太,是在註定悲劇的末日中堅守最後一片幸福的威廉·克梅修,是循自己內心湧現的感情勇往直前的上條當麻。
如今,提起輕小說主角,想到的是什麼?是家長再婚天降妹妹?是撿到迷路的美少女?是班上班花只喜歡對我撒嬌?
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因就在這裏,很多盒友在我推薦的一些戀愛喜劇下面評價,說桃文,糖精,廁紙,沒意思。
也正如每年輕歷排行榜出來之後,都會有一些閱歷豐富的老讀者感嘆一年不如一年。
![]()
歷年輕歷排行榜
然而,公認的“買插畫送廁紙”的艾莉同學,和“工業糖精”鄰家天使,連續四年在輕歷前五,不管是討論度還是熱度就名列前茅。
你要說,現在的讀者沒眼光沒品位嗎?
我認爲,對文學有一定理解,審視作品的角度偏高,對作品質量要求嚴格,是無可厚非。
但我們同爲讀者,最好不要其他人的喜好評頭論足。這兩部作品的成功,正反映了目前主流市場的需求。
這並不是“劣幣驅逐良幣”,而是市場規律、受衆需求、創作成本和社會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
就好像我不放張插圖你肯定覺得一整屏幕字老無聊了
現代年輕讀者,包括我,面臨着巨大的學習和生活壓力。閱讀更多的是利用閒暇時間來獲得快感,可以理解爲“充電”。
我們追求的是即時的、無需費力的多巴胺滿足。精心設計的“爽點”、超標的“甜度”和直截了當的“萌點”都能精準地提供這種體驗。
而具有文學深度的作品則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知努力,其回報(如思維的啓迪,認知的深化,情感的共鳴等)往往是延遲滯後的。
在短視頻和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人們的一次性注意持續時間不斷縮短。緩慢的敘事節奏、複雜的人物心理、含蓄的情感表達,都會讓讀者在注意力渙散的某一刻失去興趣。
![]()
![]()
![]()
![]()
爲什麼我很長一段時間不寫長文章,寫五六千字不如隨手複製兩張插畫,很有趣吧
另一方面,熱門作品本身就是具有相當強大的社交屬性。
閱讀暢銷作品便於參與社羣討論、分享梗圖、同人創作。這種參與感和歸屬感,有時比作品本身的文學價值更具吸引力。而一部小衆的、有鑑賞門檻的作品,則很難提供這種廣泛的社交需求。
![]()
今年爆火的真百作品《戀人不行》可以說是個很好的例子,動漫沒播出幾集,屑粉毛的梗已經傳遍了
閱讀,應該是充電,而不是耗電
前幾個月諾貝爾文學獎公佈,我也是“跟風”去讀了《撒旦探戈》。
我沒能讀完,爲什麼?
![]()
沒錯,每一章,每一面,都是這樣密密麻麻的文字。
很慚愧的說,我能在閒暇之餘坐在辦公室,一下午看完兩本輕小說,但沒辦法看完這樣一本文學鉅著。
不過若是《斜陽》《雪國》這種程度的作品我還是能讀完的
同時我也很敬佩那些在如今時代仍然堅持欣賞文學的人們。
現代人還需要文學嗎?
或許也是命運使然,當我十月份初次開始在小黑盒投稿時,結識了不少有同樣想法的朋友。
其中一位朋友表示因爲工作太累,大多看一些輕鬆的小說。
另一位朋友表示希望找一些略帶文學性的輕小說,我向他推薦了入間人間。
還有一位問了我一個問題,喚醒了我的某些記憶。
他問我,你覺得村上春樹什麼時候能得諾獎?
對於文學愛好者,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個“梗”。
我想起來高中跟我很喜歡的一位語文老師也經常聊到這個問題。
![]()
2012年諾獎得主莫言
莫言得獎了,明年會是誰?餘華?村上春樹?殘雪?
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完全不關注這些的?
直到今年偶然發現,哦,原來已經2025年了。
回望過去,一片空白。
-
能讀到文章這裏的朋友,想必你一定是比我更加能靜下心來欣賞世界的人,在你的閒暇生活中,娛樂和文學的佔比又是多少呢?
-
5、並非困境,而是分層
將話題拉回輕小說上。
雖然如今的輕小說市場,糖精廁紙大行其道,但不代表輕文學以及帶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作品已經過時。
![]()
可以看到,四季大雅老師的兩部作品均在輕歷中取得了前五的好成績,甚至與2023年超過了鄰家天使和艾莉。
《我想成爲你的眼淚》第16屆小學館輕小說大獎大賞。 獲得2023年這本輕小說真厲害!新作綜合部門第1位,文庫部門第三名。
《浴缸生活》獲得2024年這本輕小說真厲害!新作綜合部門第1位,文庫部門第四名。
二者均爲出版本年獲獎。
由此可見,輕小說中的文學性的存在並不是多餘的。
-
一個成熟的文化市場,理應容納不同層次的產品。
既有滿足大衆日常消遣的“快餐文化”,也有供人深度品鑑的“精緻料理”。
難道因爲麥當勞座無虛席,所以門可羅雀的料理店就沒有開的必要嗎?
對於此種現象,無需悲觀。許多資深讀者,也是從一些輕鬆愉快的作品入手的。
如果剛入坑輕小說就讀了入間人間的《謊男壞女》或是西尾維新的《戲言》,很難想象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笑)
![]()
不是輕鬆閱讀的小說嗎,這給我幹哪來了?
除此之外,還有商業化的考慮。
ACGN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一部熱度高的小說,會改編漫畫,進而改編動畫。動畫的火熱會反哺小說和動畫的銷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周邊、聯動、廣播劇、舞臺劇、IP遊戲等其他商業價值。
很多時候動畫有沒有第二季,相當大程度上取決於原作的銷量。
銷量火爆的小說會多次再版印刷,形成循環。
很多人看不起的這些沒營養的“廁紙糖精”,它們維持了整個行業的基本盤,使得出版社有餘力去出版那些叫好不叫座的作品。
PS:我最喜歡的作者入間人間,其早期作品還沒過多少年呢,都已經冷門到要在二手市場拍賣了(笑)一本《虹色異星人》炒到七八百。
大量開創性的、具有深度的作品在初期都是“叫好不叫座”的。
其真正的回報往往是歷時性的,而非即刻的商業成功表現。
它們的口碑,是來自行業的讚譽、後輩的致敬、核心讀者的追隨以及時間的沉澱。
-
6、在輕小說中尋找文學性真的搞錯了嗎?
面對上文描述的環境,大致可將創作分爲三個方向。
一、商業化寫作。 精通創作套路,精準服務市場,這本身也是一門值得尊重的技術。
在你們嘲笑艾莉同學這些廁紙的時候,我可是讀了不少連廁紙都不如的出版物
二、堅持自我風格。爲“叫好”的在座少數人寫作,追求自我創作的滿足。這需要很高的才華和堅強的內心。
即使在流量大頭傾斜於遊戲熱點資訊的黑盒,也有很多十分優秀的、堅持寫有溫度的文字的長文雜談創作者,從他們的文章裏也學到了很多。
三、將自身風格融入新時代。也正是我們所討論的,比較有文學氣息的一些作品,多爲年齡較大的、受傳統日本文學影響的老牌作家。
![]()
簡單整理一下部分早期小說家現狀
橋本紡創作生涯的中止令人惋惜,同時也反映出一味於追求小說中表達自我的部分並不是時代潮流的大勢所趨。
西尾維新則是由於前作的積累,所以可以繼續躬耕於本作(比起輕小說家,更像傳統小說家)
野村美月的新作《記憶書店浮光堂》甚至貌似銷量不好而腰斬了。
入間人間則是風格轉換的典型例子之一了。
![]()
被劃分爲文學範疇的作品
入間人間的某些作品,是確確實實能算作輕文學甚至文學範疇的。
如《茸姬》(2008年)《六百六十日元的實情》(2011年)《我的小規模奇蹟》(2011年)
而近期的新作,入間人間在日記中表示,是自認爲的“戀愛喜劇”。只不過他老人家認爲的戀愛喜劇大概與常人不一樣。
如《與那女孩擁吻的是我初戀》,雖然在特徵上越來越符合傳統戀愛喜劇輕小說,不管是標題還是插畫還是勁爆的劇情走向,但實際讀起來卻還是充滿情感上的壓抑。
比起這一部,新作《已婚教師與女高中生》的行文更加接近一般戀愛喜劇。
同時遺憾的是,此書中入間人間的風格也只停留在文字描寫表面。
借某位吧友的觀點:情節衝突上,面對婚姻、師生、法律的三重挑戰,通過特定橋段的高尚諒解,將BE的風險歸零。以最小的敘事代價,獲得最大的倫理赦免。寫了很“重”的問題,卻最後普通的歸於“輕”小說劇情。
相關鏈接:【輕小說推薦】入間人間新作《迷生教》已HE完結 - 小黑盒
即使在2013年寫出《安達與島村》,沉迷於百合題材之後,入間人間的作品仍然帶有極強的個人色彩。
十分典型的作品,受著名懸疑文字冒險遊戲《seabed》影響所寫下的《少女妄想中》
![]()
電波系+意識流+科幻懸疑,以及入間人間將所有作品納入同一個宇宙的風格。
這部作品在被臺版引進後被劃分爲輕文學。
這也是關於標題,輕小說中文學性是否存在的論證之一。
相關鏈接:【推書】《少女妄想中》:或許不知是夢的緣故,流離之人追逐幻影 - 小黑盒
這篇文章作爲初期投稿,個人感覺寫的很差勁
高水平作家在輕小說中同樣能展現文筆。
他們像《食神》裏的周星馳,用一碗“黯然銷魂飯”證明自己,即便是最普通的題材,也能通過極致的情感和才華,化腐朽爲神奇。
這類作品往往是商業與藝術平衡之下的奇蹟。
其實影響這些作家的寫作風格的要素,還能從日本推理小說的發展角度來講。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著名經典古早輕小說作品都包含推理懸疑要素,注重特殊的敘事手法。
不過我對此瞭解並不多。
7、你是讀者,選擇權在你
“工業廁紙”大行其道,深度作品“叫好不叫座”。這種現象,是文化商品化娛樂化、信息碎片化時代的一個必然趨勢,反映的是一個分衆市場的正常的、健康的狀態。
死去的大學記憶突然開始攻擊我。
分衆營銷,指通過市場調研鎖定特定消費羣體,運用一定手段劃分受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營銷方式。
與傳統的大衆營銷相比,更加“針對性”且“個性化”。
類似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
作爲讀者,最幸運的事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權:
我們可以在精神疲倦時享用“工業糖精”來給大腦充電。
私小說之於十九世紀末的日本人民的精神需求,正如“工業糖精”之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的娛樂需求。
也可以在精神飽滿時欣賞文學佳作來滋養靈魂。
《我想成爲你的眼淚》和《義憶》曾帶給我極大的感觸。
亦可以在某些好評如潮但冷門的作品中尋找娛樂與藝術的平衡。
入間人間的作品不管什麼時候讀都是段奇妙的體驗。
在娛樂爲主的輕小說中尋找文學性,並不是矛盾行爲。
我認爲這是一種積極的鑑賞心理,鼓勵人們去發現美、欣賞美。
而在“糖精廁紙”中批判其缺乏文學價值,在“輕文學”中索求輕鬆娛樂的體驗,那纔是本末倒置。
![]()
我們尋找文學性,不是爲了將輕小說變成它本不應該是的樣子
而是爲了發現它所能達到的最好樣子。
至於我?
我只是在糞海淘金罷了。
-
一些碎碎念。
我們不能當二極管,去膚淺地判斷是和否。
有時,一條度量的尺也無法明確的將界限劃分開來。
世界是連續的、多元的、動態的、複雜的。
一切都在走向融合,界限模糊導致混亂、誤解或衝突。
我們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接受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從而更好的理解世界,擁抱多樣性。
亦或者我們可以就這樣看着。
不作探究地、單純地、天真地看着這個美好的世界。
正如我開頭所說,我並不是什麼藝術的鑑賞家,我只是個喜歡看書的年輕人。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