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一看见卫生所那个铝饭盒里面的针管哐当响,腿就软了。我妈得连哄带吓:“再闹就让医生多扎一针!”那酒精棉擦在屁股上的凉意,简直是“行刑”前的最后通牒。针扎进去的胀痛,能让我瘪着嘴哭一下午,第二天走路还一瘸一拐的。
现在去🏥大夫怎么不开“屁股针”了呢?
首先,口服药物的技术是今非昔比了。小时候很多抗生素和退烧药,经过肠胃就被分解得七七八八,药效大打折扣,只能靠打针“抄近道”强行送进身体。现在可不一样了,各种缓释胶囊、微颗粒技术的药片和冲剂,不仅吸收好,还能在身体里平稳地维持药效浓度,孩子不用受皮肉之苦了,治疗效果也一样妥妥的。
其次,遇到紧急或严重的感染,静脉输液(挂吊瓶)成了更优的选择。屁股针每次推注的药水量非常有限,就那么两三毫升,对于需要大剂量药物或者快速起效的病情,简直是杯水车薪。挂水能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效果立竿见影。虽说在手背上扎针也挺吓人,但好歹保住了“屁股的尊严”,不用在诊所里光着半边屁股,那份尴尬现在想想都还能老脸一红。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屁股针本身的风险不容小觑。屁股上的“安全区”其实不大,万一护士手一抖扎偏了点儿,就可能伤到坐骨神经,那可不是疼一下的事儿,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走路。而且,药水在肌肉里吸收很慢,很容易凝成硬结,又酸又胀,得好几天才能消下去,简直是“一针之苦,回味悠长”。
这么一对比,屁股针退场真是好事。偶尔想起那段捂着屁股呲牙咧嘴的岁月,倒成了时代的记忆。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但穿白大褂的阿姨往铝盒里“咔”地一掰安瓿瓶,确实守护了我们发烧的夜晚。
现在想想,这“童年阴影”消失,其实是医疗进步了。
这消失的疼痛,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告别呢?
![]()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