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一看見衛生所那個鋁飯盒裏面的針管哐當響,腿就軟了。我媽得連哄帶嚇:“再鬧就讓醫生多扎一針!”那酒精棉擦在屁股上的涼意,簡直是“行刑”前的最後通牒。針扎進去的脹痛,能讓我癟着嘴哭一下午,第二天走路還一瘸一拐的。
現在去🏥大夫怎麼不開“屁股針”了呢?
首先,口服藥物的技術是今非昔比了。小時候很多抗生素和退燒藥,經過腸胃就被分解得七七八八,藥效大打折扣,只能靠打針“抄近道”強行送進身體。現在可不一樣了,各種緩釋膠囊、微顆粒技術的藥片和沖劑,不僅吸收好,還能在身體裏平穩地維持藥效濃度,孩子不用受皮肉之苦了,治療效果也一樣妥妥的。
其次,遇到緊急或嚴重的感染,靜脈輸液(掛吊瓶)成了更優的選擇。屁股針每次推注的藥水量非常有限,就那麼兩三毫升,對於需要大劑量藥物或者快速起效的病情,簡直是杯水車薪。掛水能讓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效果立竿見影。雖說在手背上扎針也挺嚇人,但好歹保住了“屁股的尊嚴”,不用在診所裏光着半邊屁股,那份尷尬現在想想都還能老臉一紅。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屁股針本身的風險不容小覷。屁股上的“安全區”其實不大,萬一護士手一抖扎偏了點兒,就可能傷到坐骨神經,那可不是疼一下的事兒,嚴重的甚至可能影響走路。而且,藥水在肌肉裏吸收很慢,很容易凝成硬結,又酸又脹,得好幾天才能消下去,簡直是“一針之苦,回味悠長”。
這麼一對比,屁股針退場真是好事。偶爾想起那段捂着屁股呲牙咧嘴的歲月,倒成了時代的記憶。那時候醫療條件有限,但穿白大褂的阿姨往鋁盒裏“咔”地一掰安瓿瓶,確實守護了我們發燒的夜晚。
現在想想,這“童年陰影”消失,其實是醫療進步了。
這消失的疼痛,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告別呢?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