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这句朴实的话语,是这位科学巨匠深沉的赤子情怀。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创始人之一。在父亲的熏陶下,杨振宁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数理天赋。
1938年,年仅16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受教于赵忠尧、吴有训、王竹溪等物理学大师。
1945年,杨振宁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氢弹之父”泰勒曾回忆:“杨的到来让我们眼前一亮,他有着东方人特有的沉静与睿智。”
于1957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并肩走上诺贝尔领奖台,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他们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基本对称定律的认知。
他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为物理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然而,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远不止于此。1954年,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卓越风格的设计师。
尽管身处异国,杨振宁始终心系故园。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之际,他毅然选择成为首批访华的美国科学家。
他在后来说道,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自参与研发原子弹,可见其爱国之深。
在北京饭店,他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后四十年间,他八十余次越洋往返,为祖国科学发展奔走呼号。
他与毛握手时激动地说道,“被毛主席接见是我一生的荣耀。”
在2003年,已81岁高龄的杨振宁作出了属于他的重大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他在清华园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学》,教室里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学子。
在清华,他不仅教书育人,更着力推动科研体制改革。他捐出大部分积蓄设立基金会,资助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他亲自指导高等研究院建设,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迈向世界前沿。2017年,已95岁高龄的他正式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于晚年依然笔耕不辍。他的《曙光集》《晨曦集》等著作,不仅记录了一位科学大师的思考轨迹,更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在谈及人生感悟时,他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限度,要知道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
2022年9月22日,清华大学为杨振宁举办百岁寿辰庆典。虽行动不便,他仍坚持到场,寄语青年学子:要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于今日与世长辞,但他的全部生命向我们讲述着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一个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离去,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也是全人类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位科学巨匠的精神,一定要继续发扬中国人的勤奋耐心智慧,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再让我们说一句,
杨振宁先生千古!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