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這句樸實的話語,是這位科學巨匠深沉的赤子情懷。
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創始人之一。在父親的薰陶下,楊振寧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數理天賦。
1938年,年僅16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後受教於趙忠堯、吳有訓、王竹溪等物理學大師。
1945年,楊振寧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他的導師“氫彈之父”泰勒曾回憶:“楊的到來讓我們眼前一亮,他有着東方人特有的沉靜與睿智。”
於1957年12月10日,斯德哥爾摩音樂廳,35歲的楊振寧與31歲的李政道並肩走上諾貝爾領獎臺,成爲首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他們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顛覆了物理學界對基本對稱定律的認知。
他用自己無與倫比的才華爲物理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然而,楊振寧的科學成就遠不止於此。1954年,他與米爾斯合作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這一開創性工作奠定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基礎。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評價:楊振寧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20世紀物理學卓越風格的設計師。
儘管身處異國,楊振寧始終心繫故園。1971年,在中美關係尚未解凍之際,他毅然選擇成爲首批訪華的美國科學家。
他在後來說道,他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親自參與研發原子彈,可見其愛國之深。
在北京飯店,他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此後四十年間,他八十餘次越洋往返,爲祖國科學發展奔走呼號。
他與毛握手時激動地說道,“被毛主席接見是我一生的榮耀。”
在2003年,已81歲高齡的楊振寧作出了屬於他的重大決定:放棄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優厚待遇,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他在清華園親自爲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學》,教室裏座無虛席,連走廊都站滿了慕名而來的學子。
在清華,他不僅教書育人,更着力推動科研體制改革。他捐出大部分積蓄設立基金會,資助青年學者出國深造;他親自指導高等研究院建設,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邁向世界前沿。2017年,已95歲高齡的他正式恢復中國國籍,轉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於晚年依然筆耕不輟。他的《曙光集》《晨曦集》等著作,不僅記錄了一位科學大師的思考軌跡,更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化素養。在談及人生感悟時,他說: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限度,要知道什麼事情值得做,什麼事情不值得做。
2022年9月22日,清華大學爲楊振寧舉辦百歲壽辰慶典。雖行動不便,他仍堅持到場,寄語青年學子:要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於今日與世長辭,但他的全部生命向我們講述着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家國情懷,一個真正的高級知識分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他的離去,是中華民族的重大損失,也是全人類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我們一定要銘記這位科學巨匠的精神,一定要繼續發揚中國人的勤奮耐心智慧,要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最後再讓我們說一句,
楊振寧先生千古!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