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没有可能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所处的宇宙。

暗淡蓝点

这是1990年2月14日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一张著名的照片,图片中这个不到一个像素(0.12个)的小蓝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Edward Sagan)博士得到灵感,写成了《Pale Blue Dot》(中文译名《暗淡蓝点》)一书。我们人类所有的历史、文化、战争、喜怒哀乐都发生在这个小小的蓝点上,这就是我们的全部。

旧版“暗淡蓝点”453*614(NASA编号PIA00452)

2020年经NASA技术处理后的新版“暗淡蓝点”

小时候的我,没有手机电脑等娱乐设备,夏天的傍晚坐在院子里和伙伴们追逐玩闹,听着大人们八卦闲聊,是最惬意不过的消遣方式,那时候抬头用肉眼就能望到很多甚至满天的星星,正好又是好奇心萌发的阶段,我就经常会坐下来想,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他们为什么会“眨眼睛”?他们为什么会“存在”?

宇宙到底有多大?

目前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如果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以观测者为中心,只在有限范围内,光有足够的时间到达观测者,这个范围就是可观测宇宙,其直径估计为930亿光年(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但这也只是“真实宇宙”的一小部分。

“可观测宇宙”概念图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也许这么说你还是难以直观地理解,那我用一个比喻来让你感受宇宙的尺度:

如果把地球看作一粒标准尺寸的沙粒(直径1毫米),近80亿人生活在这粒沙粒上,在这个微缩尺度下,太阳就像一个直径约1.1米的瑜伽球,放在约117米远的地方。这粒“沙粒”地球就在这个距离上围绕着“瑜伽球”太阳旋转,此时海王星的轨道将是一个直径约7公里的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恒星之间,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也是另一粒“沙粒”,它会在3.1万公里之外,而这还只是我们银河系的郊区。我们的银河系,则是一个由数千亿颗这样的“沙粒”和“瑜伽球”组成的巨大漩涡,它的直径即使在这个尺度下也会达到惊人的6000万公里,太阳绕银河系一圈需要2亿年。而这也仅仅只是银河系,系外是庞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质量大约是银河系的100万倍,再之外是可观测宇宙,拥有超过2万亿个星系,对于可观测宇宙之外,人类一无所知...

地球所处位置的天文结构尺度从左上到右下不断增大

“一旦知晓所处之地,世界便如一张地图般渺小;若不知身在何方,反倒觉世界广袤无垠。”——《三体》

宇宙演化史(时间线)

为了便于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宇宙的演化史,我将百度百科中总结的资料放到了一张图里:

宇宙演化史

在整个宇宙的时间尺度下,人类(智人)从诞生至今存在的时间不到其当前年龄的0.002%,若将宇宙的138亿年压缩成一年,有文字记录的整个人类文明史(约5000年)仅存在于最后的45秒。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吗?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吗?这个可能性或许都太低太低了,毕竟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即使在地球的各种极端条件下也存在着许多微观生命。

能够进入“脱水”状态抵抗强辐射的水熊虫

理论上能够“永生”的灯塔水母

生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脆弱,那么我再问极端一点,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拥有文明的智慧生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看看人类是怎么出现的。

人类文明出现的条件

我们的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大约诞生于45.4亿年前,42亿年前形成海洋,40亿年前形成稳定固态地壳,约35亿年前生命在深海热泉附近出现,光合作用生物随后出现并逐步扩散到浅海和陆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而让地球能够诞生并孕育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是在无数个恰到好处的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 行星处于宜居带内

行星距离其恒星不远不近,使得表面温度能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地球正好位于太阳系的“金发姑娘区”(Goldilocks Zone)。

② 有一个稳定的恒星

太阳是一颗处于主序阶段的G型黄矮星,寿命长达约100亿年,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光和热输出,为生命的缓慢演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窗口, 太阳亮度波动稳定,避免了地球气候的灾难性剧变。

③ 在星系的“好位置”

地球位于银河系的“郊区”,远离恒星密集的银河系中心区域,避免因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等极端天体事件频繁发生而轻易摧毁生命,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轨道也相对稳定,不会穿越危险区域。

④ 合适的质量与引力

地球质量足够大,其引力能束缚住一个浓厚的大气层,用于呼吸、保温(温室效应)和阻挡辐射,但又没有大到成为像木星那样的气态巨行星。

⑤ 无形的磁场“护盾”

地球拥有一个由熔融铁核对流产生的强大磁场(磁层)。这个磁场偏转了来自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和宇宙射线的大部分高能粒子,保护了大气层不被剥离,并保护地表生命免受辐射伤害。

⑥ 活动的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是活动的,板块运动驱动了碳循环:通过火山活动将二氧化碳等气体重新释放回大气,又通过造山运动等将其吸收回岩石,这个机制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调节着全球温度,防止地球陷入失控的温室效应或全球冰封。

⑦ 适宜的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不仅提供了生命必需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还通过温室效应(主要由水汽、二氧化碳等负责)使全球平均气温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

⑧ 一个巨大的卫星——月球

月球的巨大引力稳定了地球的自转轴倾角,防止其发生混乱的摆动,使得地球拥有相对稳定的季节和气候,为生命长期演化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月球引起的潮汐推动了早期生命从海洋向陆地的过渡,也促进了海洋养分的循环。

⑨ 行星“守护神”——木星

木星凭借其巨大的引力,吸引并捕获了大量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极大地降低了地球被致命天体撞击的频率。

如果以上条件你都满足了,那么先恭喜你,你拥有了诞生稳定的生命形式和生态系统的条件,但距离孕育出智慧生命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以下几个“外挂”。

① 复杂的多细胞生命

地球生命有超过一半的历史都是单细胞生物,多细胞化是一个重大的演化飞跃,它允许了细胞分化和功能特化,是形成复杂生物体的前提。

② 高度智能的大脑

生命拥有一个足够复杂、能处理抽象信息、解决问题和具备情景记忆的大脑,这需要巨大的能量消耗(占人体能耗的20%~25%),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进化压力来抵消这个能量代价。能够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使用和制造工具、在多变环境中寻找食物的需求等。

③ 发达的感官与操控器官

对于人类来说是视觉和双手,没有能精确操控环境的手指或类似器官,即使有再聪明的大脑,也无法制造出复杂的工具和技术。海豚也非常聪明,但它们没有可以精细操作的手。

非常好,你现在已经基本上搓出了一个“智慧生命”,不过要让这个生命成为“文明”,还需要以下几个契机。

① 高效的沟通方式

这是文明诞生的最核心条件,高效的沟通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能够让知识精确传递,可以讨论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如神灵、宗教、法律),可以将经验积累进行代际传递,而不必一切从头开始。

② 控制和使用火

火能够为生命提供熟食,缩短消化时间,为大脑提供更多能量。光照和温暖将延长生命活动的时间、驱赶野兽,提高生存能力。同时,能够使用火也是冶炼金属、制造更高效的工具的前提。

③ 农业革命

从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变,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 定居带来了食物盈余,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食物生产,成为工匠、祭司、士兵、统治者,从而促成了社会分工、城市、文化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出现。

到这里,我们才基本上凑齐了创造人类文明的大致条件,但是,你还得保证这个文明向前发展并且不会走向自我毁灭,于是还需要以下几个最终条件:

① 科学方法的出现

文明要想实现稳定地向前发展,仅仅有技术经验是不够的,需要一种系统性的认识世界和验证知识的方法:观察 -> 假设 -> 实验 -> 理论。 这种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是促进文明正确发展的基础。

② 能够应对外部威胁

虽然已经有了木星和月球这种超级保护,但文明还是得具备避免被偶然的小行星撞击、超级火山喷发、伽马射线暴等全球性灾难毁灭的应急生存能力(如基因备份、移居太空等)。

③ 克服内部危机

这是“大过滤器”理论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假设。一个文明必须有能力管理自己创造出的强大技术,避免因战争、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工智能失控等问题而自我毁灭。

终于,一个完美的人类文明诞生了!

宇宙级的“大过滤器”

现在我们将所有这些条件串联起来,就得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过滤器链”:合适的行星 -> 生命诞生 -> 复杂多细胞生命 -> 高智能大脑 -> 操控器官与语言 -> 用火与农业 -> 科学方法 -> 长期生存不自我毁灭, 每一个箭头都可能是一个概率极低的“大过滤器”。即使前面所有步骤都在宇宙中普遍发生,但只要有一个步骤是极度困难的,就足以让可观测的宇宙显得如此“寂静”。

以人类诞生的条件来看,智慧文明是极其稀有的,且存在非常多的偶然和巧合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任何地外文明证据的原因——我们可能既是宇宙中的幸运儿,也是孤独的先行者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人类目前的认知来分析的。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还知之甚少,也许直到人类灭亡的那天,也无法揭开宇宙的真相。

“宇宙情花”玫瑰星云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而微不足道。有人可能会问,思考这些虚无缥缈的问题有什么意义?科幻作品《三种命运》中曾写道:“如果人们停止了幻想,如果他们不面向宇宙的奇迹,那么这就是人类衰落的真正征兆。”

文章结尾,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视频: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