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摄烂尾怎么治?一点杂谈

很难想象这几年的特摄迷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奥特曼这边,《德凯》进入未来线后,成功给大伙搞出了「花朵🌸、树木🌳、天空🖼、微风🌬」PTSD;《布莱泽》TV结尾出了点问题,剧场版出了问题;《亚刻》平淡,乃至「比亚克有想象力」都跑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去了;而今年的《奥美迦》,更是……

部分赶上并超越《原生之初》

假面骑士这……算了我直接放我视频里的截图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后期崩坏无所谓——次次连跪

只有超级战队相对坚挺,奈何热度确实局限。

年复一年,我们期望得以消遣、得以感动、得以期待的作品,要么从一开始便无法调动兴趣,要么从中期勾起情绪、最后却跌得粉碎。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曾在视频中写下过一个观点:如果一个系列、乃至品类、反反复复地出现烂尾、甚至价值观问题,那问题一定不是出现在具体的个人,而是出现在了整个制作流程行业氛围乃至社会氛围。放之特摄,尤其是占相当多数的子供向特摄,还要面临创作观问题。子供向作品最为核心的创作观问题,便是如何写作孩童视角。接下来的文章主要是我对儿童视角和整体架构把控两个方面的一点摘抄,供大家参看。

属于孩子的创作观

自从我自己试着制作同人特摄开始,我慢慢去读了不同影视作品的剧本。其中,中文剧本我最早读到的是《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本,而最早读到的中文电影剧本则是《让子弹飞》剧本。借此回看特摄剧,才发觉更多之前从未设想的角度。

【奥特曼VS雍正:烂尾怎么治?【特特又摄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Fp7zdEmV/?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264b73da2f42b3005517e9fb6fc0fc1e

在我的这期视频中,我曾说:

「《雍正王朝》以康熙驾崩为分界线。康熙朝的故事主要仍然集中在胤禛运筹帷幄,不断刷好感、攒势力,最终继承大统、成为雍正皇帝。这本质上与特摄剧的打怪、升级、解危机并没有情感走向上的不同:即见证主角一路攻坚克难,最后完成某一个宏大目标。雍正朝的故事则集中在胤禛如何巩固皇权、推行新政,总体的故事走向是艰难的、是向下的。即使改革再成功、皇权再稳固,他还是要面临非议,也改不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则是与特摄剧不同的地方。」

但在此之上,孩童视角的局限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叙事手法限制与视角选取限制。很多创作者在考量孩童视角时,容易陷入把孩童当成低配版成人视角的误区。但在我后来学习了解后,我发觉,实际上的孩童视角不是蠢、呆或认识不全面(最后这点有待商榷,毕竟确实在阅历、经验等方面少些,但在我的这个逻辑下,这不是占主要方面的要素),而是「基于朴素规则的直接视角」。这个词略显抽象,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

外景 幼儿园门口 下午

四岁的小盒在门口等 TA 妈。这时,一个约莫四十岁的男子拿着棒棒糖,走到 TA 身旁。

男子

小盒!

小盒循着声音看过去,男子蹲下,把棒棒糖放在小盒眼前晃悠。

男子

今天爸爸妈妈忙,叔叔带你回家。

小盒接过了棒棒糖,正打量,男子一把抓起 TA 的手要走。

男子

走、我们回家!

小盒

(    )

案例参考自博主 @李弱可 的《儿童演戏为何假?戏剧和影视表演不同?》这期视频

如何写小盒的台词呢?

有三个答案(评析均摘抄自上面提到的 @李弱可 的视频):

①大喊「救命!」

这是非常典型的把成年人思维套儿童身上了。因为我们日常教孩子在这种情形下要做这种反应,于是理所应当地觉得孩子会这样反应了。

②害怕地叫「妈妈」

这就能进入儿童视角了。 TA 害怕了,所以下意识地叫「妈妈」。这是可以理解的带有儿童视角的逻辑。

③嘟囔、重复说「我不认识你」

 TA 没遇到过这种情形。也不知道这会意味着什么样的危险——所以不会叫「救命」。 TA 的世界里,只有 TA 认识的人才会拉 TA 走。妈妈也告诉过 TA ,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所以, TA 用自己的认知分析了当前的局面,得出的结论是:问题出在「我不认识你」上。所以 TA 不停地强调我不认识你,希望把这个逻辑教给这个陌生人:「我不认识你,所以我不能跟你走,所以你应该放过我。」

答案③也是我最喜欢的答案。我的理解是,在孩童还未全面认识社会前、还未理解抽象概念前,他们的具象认知尚且局限于身边人所教育的规则和身边小世界的直接认识。即「身边人教我什么,就应当是什么」。

因此,特摄剧可以写到地球、可以写到宇宙,唯独无法写入一个个真实存在的军队、法院和市场,因为这些是由抽象概念集合起来的社会结构体,是孩童尚且无法认识的「里世界」。所以相对应的就得出我想要追求的创作立场:创作要善恶分明、故事需正邪两立(果)。因为孩子需要从婴幼儿时,就知道世界理应什么样,才能在未来意识到世界并非那样时,有勇气去把世界变化成其憧憬的应有模样(因)。

完整架构是不烂尾的根本保障

▇子曾经曰过:「写游戏一定要有大纲。」

废话,写啥都得有大纲,可不能由着性子。

在上面我自己那个借《雍正王朝》谈特摄避免烂尾的视频里,我以剧中九子夺嫡最终决战的收尾举例。我们接下来也以这段当例子讲。不过考虑到不是大伙都看过,大概介绍一下剧情。事情是这样的:

西北有人闹腾,大军全军覆没,紧急要派人顶上,这人上了就是「大将军王」。在老皇帝康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康熙朝末期,朝堂有股风向,说是谁当大将军王,谁就是继位人

但这活,最好还是能打仗的人接。这时候,皇子里就俩能打的——老十三、老十四。但老十三几年前就因为二废太子的事情给关小黑屋了。但我们的主角老四(胤禛)跟老十四虽是亲兄弟,但是不对付,不想他去。但自己……

正儿八经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清葡萄面桦皮弓清雍正」,上标「四力半」,约合现代28公斤。这力气在所有清朝皇帝里边垫底……

是的,现实世界的武力值进入电视剧照样拉跨。所以在他自己阵营里边,无人可用了

但还好,虽然理论上老十四是归八爷党(即支持老八上位的一群入),但他和老八也不对付

原因嘛,因为大概十多年前一废太子的时候,就因为在推举新太子投票中发动八爷党给自己刷票,已经给他爸康熙 ban 了,基本不可能合法继位。

既然这样,自立门户?但哪有机会……

欸?!

是的,他的亲哥哥老四保举他做大将军王!老十四也真的当上了大将军王,前往前线。

只不过,他的粮草都把握在陕甘总督的手里,而这陕甘总督,是老四的人年羹尧

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终于到了干仗的时候。老十四一把平推,赶着老皇帝过生日,给他送了块天石。没想到给老八调包了,送到老皇帝面前的,是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鹰!这就是「毙鹰事件」。

八爷党叫嚣要彻查,结果老皇帝反手把八爷党和四爷这边的人降级、撤差。这就是「临终地图炮」。双方进入最后准备,直到「夺嫡之夜」。

咱们来仔细看看:

毙鹰事件在剧中是康熙走向病危的直接导火索,即决战开始的号角;且名义上是大将军王老十四送的礼物,对该事件的处理方法明面上延续朝野存在的判断,即十四继位论;而死鹰是八阿哥走的险棋,要造京师动荡,在乱中取胜。

因此这一事件,既直接开启决战,也挑明老八、老十四之矛盾,八爷党就此破裂;同时,先埋伏一手,朝野以为十四,八爷党挺老八,这对胤禛都是困境;但从老臣王掞(废太子的老师,代表朝中实干派的人物)可见,也并非全然死局——办差阿哥、冷面孤臣,总有真要办事的人撑四爷,更何况四爷不是傻白甜,他也有自己的势力。

而且要记得,临终的康熙不仅是将要死去的老人,更是一个手握权柄六十年、不到咽气不撒手、还要保障权力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进行传承的封建最高统治者。他开地图炮,一下子把老四、老八、尚书房全轰了下去。

分析其逻辑,这明面上给墙头草制造了风往十四吹的表象,从而不投老四、老八,而十四又远在天边、粮根不在手,威胁不急切;把老八端掉,正好把主要靠利益联结的八爷党风头整一整,谁都得掂量掂量,谁才是皇上;而老四,本来就靠办事出来的,真跟着他的人,哪会怕这一阵风?

这地图炮,四爷扛得住,跟着四爷的扛得住,基本不造成实质性伤害。

而真到了夺嫡之夜,反而是通过各种细节安排,强化夺嫡结果的基本确定,我们看到的安排,基本上就很像爽文了。毕竟伏笔全部埋好,只需自然回收,难题自然迎刃而解,所有直接的问题在一夜之间确定,最终八爷党跪倒在胤禛前的那一刻,冷面王成了雍正帝,爽感达到顶峰。

这一战,是整个康熙朝剧情的终点、是整个九子夺嫡的剧情高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为了这场夺嫡之战不烂尾,从编剧到后续所有制作者作了哪些努力:

首先要明确,能够这样收尾的前提是他得是个结局,一个大事件的结局。如果你的全剧根本就没有这样串联全篇的大事件,那先天上就不可能这样撰写结局。

其次,这个大事件本身及其设定,本身要撑得起、设定要能打得有来回。比如,九子夺嫡这个大事件本身就是能够分阶段、长时间进行的大对抗,选对了这个框架才能进行细化;设定上,每个势力有自己强的点、弱的点,胤禛面临的是困境,但非绝境。

最后,对于我们这群看剧的讲,讨厌的从不是机械降神、唯心主义这一手法本身,而是主角为这一时刻付出了什么代价、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英雄剧,主角要历经历练,所面的是有一线生机、但希望渺茫的困境。

还有一点就是制作。在我看来,剧本和成片永远是两个东西,因为成片是一群人的劳动成果,是在经过一堆人的意志与行动和现实条件制约下做出的成果。最后得到的是一个转译完成的结果,剧本就要经过留、调、改、删、增。成品的好坏,直接反映集体意志是否统一。好的作品,即使有瑕疵,也一定曾引发团队的共鸣,所有参与者都带着对项目的认同;而差的,搞不好这群人连台词都没背下来,更何谈认同呢?

以上是一些思考。大家还想看吗?大伙投个票,看看以后要不要再做点?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