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体验,反映的其实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的成长。从童年时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世界,到走向成年后能理解灰色地带的复杂思维。
小时候,我们的认知能力相对简单。我们看剧主要关注情节和结果。好人打败坏人,结局大团圆。反派的功能就是“做坏事”来阻碍好人,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让故事更刺激。我们很容易代入主角视角,将主角的目标和善恶观当作唯一的真理。
长大后,我们发展了更复杂的共情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不再满足于知道“他是个坏人”,而是会追问“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编剧也开始塑造更立体的反派,我们会看到他们悲惨的过去, 他可能曾遭受不公、背叛或创伤,这些经历扭曲了他的性格。或是他们被逼无奈的选择,他可能身处一个糟糕的体系或环境中,为了生存或保护所爱之人,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亦或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想: 他的目标可能和主角一样“崇高”,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过于激进或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更能理解了现实的复杂性。童年的我们生活相对单纯,学校和社会教育我们的是明确的道德规范。
成年的我们亲身经历了生活的艰难、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我们做过迫不得已的选择,也见过现实中的种种不公。这种经历让我们明白,在现实世界里,很少人有纯粹的“坏”,更多的是立场不同、利益冲突,或是在困境中做出的糟糕但可以理解的抉择。 当我们看到反派在权力斗争中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中撕裂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在职场或生活中的类似处境,从而产生某种程度的“理解”。
长大后我们视角的转换到从主角光环到多角度观看问题。
童年时我们几乎总是牢牢地站在主角一边。
成年后我们学会了“换位思考”。我们会尝试跳出主角的视角,从反派的角度去看待整个故事。突然发现:
主角并不总是完全正确,主角可能也很天真、固执,甚至他们的“正义行为”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后果。(特别是《神话》这部电视剧长大后再刷一次剧越来越能理解高要,反而不太喜欢易小川了)
反派的诉求可能很合理:他自己的理论确实指出了某些社会问题。
“受害者”也可能有责任: 故事中的“好人”群体,可能正是他们曾经的排斥、欺压或冷漠,才将反派推向了深渊。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