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小時看的電視劇覺得反派很壞長大了再看反而能理解他們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反映的其實是我們從小到大的認知和情感能力的成長。從童年時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世界,到走向成年後能理解灰色地帶的複雜思維。

小時候,我們的認知能力相對簡單。我們看劇主要關注情節和結果。好人打敗壞人,結局大團圓。反派的功能就是“做壞事”來阻礙好人,他們的存在是爲了讓故事更刺激。我們很容易代入主角視角,將主角的目標和善惡觀當作唯一的真理。

長大後,我們發展了更復雜的共情能力和分析能力。我們不再滿足於知道“他是個壞人”,而是會追問“他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編劇也開始塑造更立體的反派,我們會看到他們悲慘的過去, 他可能曾遭受不公、背叛或創傷,這些經歷扭曲了他的性格。或是他們被逼無奈的選擇,他可能身處一個糟糕的體系或環境中,爲了生存或保護所愛之人,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亦或是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理想: 他的目標可能和主角一樣“崇高”,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過於激進或與主流價值觀相悖。

我們社會閱歷的增加更能理解了現實的複雜性。童年的我們生活相對單純,學校和社會教育我們的是明確的道德規範。

成年的我們親身經歷了生活的艱難、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複雜。我們做過迫不得已的選擇,也見過現實中的種種不公。這種經歷讓我們明白,在現實世界裏,很少人有純粹的“壞”,更多的是立場不同、利益衝突,或是在困境中做出的糟糕但可以理解的抉擇。 當我們看到反派在權力鬥爭中掙扎,在理想和現實中撕裂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在職場或生活中的類似處境,從而產生某種程度的“理解”。

長大後我們視角的轉換到從主角光環到多角度觀看問題。

童年時我們幾乎總是牢牢地站在主角一邊。

成年後我們學會了“換位思考”。我們會嘗試跳出主角的視角,從反派的角度去看待整個故事。突然發現:

主角並不總是完全正確,主角可能也很天真、固執,甚至他們的“正義行爲”有時也會帶來負面後果。(特別是《神話》這部電視劇長大後再刷一次劇越來越能理解高要,反而不太喜歡易小川了)

反派的訴求可能很合理:他自己的理論確實指出了某些社會問題。

“受害者”也可能有責任: 故事中的“好人”羣體,可能正是他們曾經的排斥、欺壓或冷漠,纔將反派推向了深淵。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