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日

--->到徐州的第一天,所以早有准备,有所预料,但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赶路仍让我显得些许狼狈。国庆期间疯长的宾馆价格让我思索再三,不得已住进了一家写字楼内的小旅馆。虽打着电竞酒店的名号,但入住后连电脑的影子都见不着。甚至连电视都只有一个台,虽说空间非常大,几乎是以前入住酒店的两倍。但对于孤身一人的我来说,反而更衬出我的孤寂了。

放完行李,我便出发第一站:徐州博物馆。在不同环境下的赶路真是天差地别,细雨下的一味行走像是流水线般变得无比机械。地铁上人与人之间散发的热量游荡在衣领额头,一不注意钻进衣间空隙中藏住便不愿出来,只有从绵密的汗珠中尚能瞥见它留下作品的证明。出地铁站后总算能呼吸到带着微风的新鲜空气,此时即便夹杂着雨滴也无妨了。走到博物馆还有近十分钟路程,衣服间的热气已被潮湿的微风取代,行人走过的路面上被鞋跟带起了一道道小浪,刚刚跃起就被雨滴砸回地面。排队入馆中,大家的伞不断开合,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如此有耐心一点手机不看从头站到尾,进到馆内还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当然这并非毫无意义,我被奖励了一双湿透的鞋。还是这次带的唯一一双。

馆内与馆外截然不同。与外面冷雨噤声相对应的是馆内人声鼎沸。最安静的反倒是胸前挂着“禁止大声喧哗”的工作人员,漫无目的的默默走着,像是进入了另一层空间,只在我们这个位面留下投影。越空旷的博物馆越能让人细细品味、了解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在抛开大部分千篇一律的修复器物外,那些真正的瑰宝总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抓住你的眼睛,并在你被吸引过去的路上刷新几个路人在中间,在人流的裹挟中只来得及匆匆瞥上一眼就消失在视野里,或许只能从拍下的几张照片里探寻出那丝吸引你的灵韵。

美食是最容易感受当地烟火气息的事物。早在有前往徐州的打算时,我便从朋友口中得知蒜爆鱼与徐州烧烤的美味。几乎一天没吃的我无力在折腾去其他地方觅食,索性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好在味道不错。以往两人出游时好像总在不同的地点奔波,但当我吃完一人走在路上时,却好像突然迷失了方向,曾经驱动我前进的动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空虚与迷茫。

午夜的窗外仍然映射着小摊们的朦胧灯光,我知道即使我入睡了,徐州也仍然未眠。

第二天一早(十点),我就动身前往宝莲寺。由于是打车去且临近高峰期,路上特别堵,没办法我让司机在前一个路口把我丢下来走过去。相比于很多寺庙,宝莲寺显得尤为空旷,减少了紧张感的同时,增添了一些亲近。空气中的烟只在香炉周围环绕,大部分区域的空气还是不呛人的,对于我这种干眼人非常友好。小的时候,看到寺庙心里想着的都是封建迷信,可现在的我也会为了父母健康家庭和睦去系上红绳的福牌。临近正午,终于排上了素面馆,香气扑鼻但跟寒山寺比还是稍有逊色。

地铁站的站台外,等待上车的人化身一个个猎手,紧盯着任何空出来位置。车门开启的瞬间,便是速度、灵活度与临场反应能力的激情较量。成功坐到位置上的人长舒一口气,顺顺气后再抬头巡视一番,更加满意于自己的表现,不禁心情都舒畅起来。

最后悔的一件事其实是坐了云龙山索道。下了地铁后,双脚发痛的我看网上推荐选择坐索道上山,没想到买票后光是排队就站了足足一小时有余,反而更疼了,打了把金铲铲更是被四星金克丝喂了一大坨。原本我以为,坐过这么多次索道后应该不会害怕,实际上当半空中厢体摇晃时我还是忍不住双腿发软。看来任何高度都会是恐高人的噩梦到了山顶的观景台,微风拂过,举目眺远,可以瞭望到云龙湖的全貌。游船如同无人打理的池塘上的浮萍,密密麻麻四处漂荡。如有机会下次前来,或许游船会成为我的新选择,想必微风中划船的悠闲惬意更符合独自出游的脉络。

下山后实在走不动的我选择打车回宾馆。一路上我与司机大哥聊天,意外得知他去过我的家乡,于是熟络起来。当地人推荐的美食总是有代表性,言语间的热情将一道道美食串成了烟火味的历史。大哥热情的向我介绍了徐州烧烤的新派与老派的差别,并指责现在徐州烧烤花里胡哨已经失去了它的纯粹。除此之外,他还向我推荐了徐州的米线、把子肉、香肉与油烫鸭。大哥特地提醒我后两样要到菜市场里面买,原本大哥还想顺路让我买一家他常吃的香肉小摊,可惜那家小摊国庆休息了没买成。

旅游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不同的城市体会它的心跳,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呼吸声。玩《极乐迪斯科》时,每次触发“天人感应”都令我惊喜,我仿佛真的变成了警探,在肖瑞瓦竖起脖颈汗毛,倾听城市之音。空气中刚割的草与油烟混合,微风夹杂着细雨,车水马龙的白噪音,一座城市里的种种元素交织在一起裹挟着令我兴奋颤栗,在我心里勾勒出城市之灵。徐州的脉动给我的感觉是热情的,是一种雨后天晴的清新,是市井小巷里的亲切与生活节奏的律动。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