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正式版做準備吧
《戰地6》Beta版在本週開啓了第二輪公開測試,最讓玩家安心的是寒霜引擎優化依然給力,8GB顯存也能滿足2K分辨率,中高端顯卡亦能流暢4K分辨率,儘管如此硬核還是看到不少玩家反映《戰地6》比較喫CPU,按照《戰地》系列之前的作品來看確實是這樣,這也是大多數大型聯機遊戲的定律,尤其《戰地6》還擁有龐大的戰場和出色的物理破壞效果。
臨近Beta公測結束之際,硬核就想測試一下《戰地6》到底有多喫U,好讓各位在正式版上線之前,可以參考裝機或者對硬件進行調試。另一方面,一款遊戲喫U,也就意味着它一定程度上喫內存性能,本文測試也就是這兩個重點。
測試硬件介紹
CPU準備了兩顆,分別是AMD銳龍 7 9800X3D和銳龍 5 9600X,前者代表着遊戲旗艦U,後者則是市場主流U,對應6核心與8核心,正好能體現《戰地6》的CPU多線程利用率有多高。可惜手上暫時沒有9700X,沒法和9800X3D對比(看看L3緩存到底多重要),等正式版再說吧。
對於AMD銳龍9000/7000系列處理器,最合適的內存當然就是DDR5 6000C30/C28/C26,對於主板門檻也低。
這次就選擇了金百達星刃RGB DDR5 6000C26 16GB*2這套高端內存,畢竟手動超頻也是需要講究顆粒體質,包裝採用黑色磨砂禮盒設計,中間是KingBank LOGO,有一種低調奢華的感覺。
打開包裝,裏面有一個卡包含有感謝信和相關說明,兩根內存則放置在海綿層結構裏,可以確保運輸過程起到緩震作用。
星刃RGB系列DDR5作爲金百達的旗艦產品,它主要劃分了海力士A-Die和3Gb M-Die兩種內存顆粒,容量則包括16GB*2、24GB*2、32GB*2、48GB*2多種套裝可選,比如有追求極致低時序的6000C26,也有力求高頻的8400C38,還有超大容量且低時序的96GB 6000C28套裝。
本次體驗的是金百達星刃RGB DDR5 6000C26 32GB,有黑白兩色可選,內存由2mm加厚金屬裝甲打造,表面可見有數條凹槽風道設計,配合內部5W工業級導熱硅脂,可保證高負載和超頻時的散熱性能。
整體尺寸爲133.2x49.7x8.1mm,49.7mm的高度也意味着它的散熱面積足夠大,不過和一些風冷搭配時需要兼容性。
在標籤那一面的三角區域,隱藏着雙面螺絲互固設計,結構足夠穩固防老化。金百達星刃RGB DDR5 6000C26精選海力士A-Die顆粒,支持XMP 3.0和EXPO技術。
開啓後可達成CL-26-36-36-66 & 1.5V,配合10層加強PCB和不鎖PMIC電壓特性,它仍有不小的手動超頻潛力空間,具體表現可以看下面的測試。
金百達星刃RGB DDR5 6000C26 32GB內存燈光展示,雙面16顆燈珠打造的效果絲滑流暢,還有側面鏤空透光設計形成具有極高辨識度的流星燈效。
配置環境、手動超頻、AIDA64跑分和測試場景
除了9800X3D和9600X,還準備了RTX 5080和RTX 5060 Ti 16GB兩款顯卡,主要測試搭配前者因爲可以儘可能降低顯卡瓶頸,得以體現CPU和內存性能差異,後者則是作爲補充參考,主板是微星MPG X870E CARBON WIFI暗黑。
操作系統是Windows 11 24H2最新版本,使用NVIDIA GameReady 580.97 WHQL最新版本顯卡驅動,開啓Resizable BAR技術關閉SVM虛擬化功能(增強CPU分支預測性能)
首先準備工作得先讓內存跑穩,搭配9800X3D情況下,順利把金百達星刃RGB 6000C26手動超頻至DDR5 6400C26-36-36-58,副時序和第三時序都可優化,內存電壓需設定爲1.57V,另一方面還把FCLK總線超頻至2133MHz,加風扇輔助情況下可完美通過TestMem5@1usmus V3配置烤機,最高溫度只有41~42℃。
9600X也能順利“抄作業”,內存電壓稍微加了0.1V。多說一句,並不是每顆U都能同頻(MCLK = UCLK)下達到DDR5 6400MHz,至於6200MHz基本上就是妥妥的,而異步8000MHz的表現還是等正式版再探究一番吧。
9800X3D+金百達星刃RGB 6000C26-36-36-66 & EXPO配置
9600X+金百達星刃RGB 6000C26-36-36-66 & EXPO配置
開啓EXPO情況下,兩顆U的理論跑分基本差不多,帶寬性能和內存延遲會比一般的6000C30條子要好,尤其延遲已經來到了75ns左右(沒有開啓Latency Killer),如果是C30則是一般在80ns。這裏再挖一個坑——《戰地6》正式版再看看C30和C26性能差距~
9800X3D+金百達星刃RGB 6400C26-36-36-58 & 手動超頻
9600X+金百達星刃RGB 6400C26-36-36-58 & 手動超頻
手動內存超頻後,兩款CPU的讀取、寫入和複製性能分別可提升15%、18%和17%明顯幅度,可內存延遲都基本降了10 ns,理論收益相當可觀,但實際對於9800X3D來說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往下看就明白了。
測試地圖是【開羅圍城:撤離戰略】,固定匹配右方總部這一方,具體測試路線如上圖——在總部部署:在廢棄的巴士附近作爲起點,途徑炸燬的坦克,拐進小巷來到紅色小車前結束,畫質拉至預設超高搭配TAA抗鋸齒,FOV設置104。
至於爲什麼不去實戰測試,原因也就很簡單,無法確保變量一致,並且每次部署1% LOW幀會掉一下影響幀數表現(應該要加載地圖相關的),想想還能再挖一坑吧——正式版應該還有更大地圖可以測試呢!
三種分辨率EXPO和手動超頻搭配RTX 5080對比
首先直接來看4K分辨率,首先能看到9600X和9800X3D兩者平均幀數表現差距不大,關鍵還是1% LOW幀9800X3D會領先多一些達到5%~7%幅度。
有趣的是,9600X手動超頻後平均幀都快於趕上9800X3D的EXPO狀態,但是1% LOW幀依然有7%相對較大的差距,可見3D V-Cache技術有多利好遊戲。
降到2K分辨率就更看重CPU和內存性能了,不過和4K一樣,9800X3D超內存更多是1% LOW幀的小幅提升。9600X此時開始逐漸被9800X3D甩開距離,同樣是EXPO配置下,9800X3D的平均幀和1% LOW都要強16%幅度。
不過手動超頻後情況又不一樣了,9600X相比EXPO平均幀和1% LOW幀足足提升14%,此時幀數表現極爲接近9800X3D的EXPO配置。
最後來到1080P分辨率,超內存對於9800X3D來說作用依然很小,9600X平均幀則是進一步擴大提升幅度達到16%,但1080P對於CPU和內存性能需求過大,一頓操作之後和9800X3D的EXPO配置差距依然很大。
回到CPU本身的差距,EXPO配置下,9800X可領先9600X達到很不錯的43%幅度,都是超內存情況下也有28%幅度性能差距。
從OSD監測圖來看,9600X這顆6核CPU佔用率挺高的達到84%,這還是僅僅開啓遊戲和測試軟件情況下的負載,實際遊玩可能還涉及後臺網頁,再掛個微信QQ什麼的,對於6覈實屬不太友好,畢竟負載過滿也會影響遊戲幀率,9800X3D則是63%感覺還是夠用的。
兩種分辨率搭配RTX 5060 Ti 16G對比
如果把RTX 5080換成RTX 5060 Ti 16G呢,確實能看到在2K分辨率平均幀方面,兩款處理器差距只有4%幅度了,但是1% LOW幀9800X依然可以來開12~13%幅度,不得不說3D V-Cache大法確實好啊,實際9800X3D這樣搭配RTX 5060 Ti 16G作用肯定也是有的。
9600X搭配RTX 5060 Ti 16G,無論1080P還是2K分辨率,其實CPU線程負載都挺高的,個人建議如果想要暢快無阻遊玩《戰地6》,新購U的化9700X至少這種8核規格會更合適。
總結
經過全文測試下來,能發現《戰地6》Beta版確實存在喫CPU和內存性能的情況,9800X3D領先9600X最大幅度可達到43%,另一方面6核規格的CPU負載會比較高(如果沒有超線程那就更可怕了),試圖低U高顯組合的朋友建議放棄這個想法。
當然提升內存性能也能扶持一下,在1080P和2K分辨率下,9600X手動超頻6400C26,相比EXPO就有14%~16%提升幅度,至於對於9800X3D來說超內存更多意義在於1% LOW幀更穩,因爲3D V-Cache技術已經給你喫滿,真的不太需要再折騰內存。
不過以上都僅限於理論測試路線而已,實戰和正式版的大地圖,肯定會更看重CPU和內存性能,覺得本文寫得還不錯,不妨給個免費的贊,感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