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llin,吉他主唱!图源:MYGO!!!!!
在日本番剧史中,“女子高中生+乐队”的设定早在2009年的《轻音少女》中就已被观众熟知。
2022年,同样以少女乐队为设定的《孤独摇滚》,在国内二次元圈再度掀起热潮。
2023年7月,《BanG Dream! It's Mygo!!!!!》(以下简称《Mygo》)不仅拿下了豆瓣和Bangumi(专注于ACGN同好社区)的高分,国内二创热度更是吓人,动搁几百万播放,实乃同期IP难以企及的高度。
B站内《Mygo》相关二创最高播放量能达到600万以上
而2024年的四月新番《Girls Band Cry》(以下简称《GBC》)在各方面超出预期,已经被不少观众提前预定为“年度最佳原创动画”,实属是今年新番的头号黑马。
从2009年讲述少女们在课余时间喝茶玩乐队、上演着“可爱的女孩做可爱事”戏码的“空气系”日常番《轻音少女》,到2022年社恐成为主角的《孤独摇滚》,再到近两年创造无数名梗的新一代少女乐队番《Mygo》和《GBC》,少女们玩乐队好像不只是轻松愉快的课后消遣,还融入了更多现实的话题……我们正在见证少女乐队番的“现实系”转向。
少女乐队番从“空气系”到“现实系”的走向
那么,少女乐队番是如何出现这种现实系转向的,又是如何频频出圈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呢?
在本文,笔者将化身“众览无数少女乐队番的狂热爱好者·Nina的忠实信徒·向往玩乐队的纯爱战士”,和屏幕前的各位盒友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一、少女乐队番变迁史:从空气系到现实系
二、少女乐队番何以成为烫门:表现力与时代性
三、应用启示:如何做好二次元的现实系叙事
一、少女乐队番变迁史:从空气系到现实系
从《轻音少女》到《GBC》,十几年来的少女乐队番在叙事方式与角色设定上都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完成了从空气系向现实系的转变。
1、叙事方式的转变
在叙事方式上,空气系动漫《轻音少女》围绕着校园社团“轻音部”展开乐队活动,讲述了五个少女高中三年经历的欢笑与感动。整体故事基调欢乐、轻松,角色的主要行动属于传统校园番中的“部活(社团活动)”范畴。
然而,十多年后的《孤独摇滚》中,少女们活跃的场所就转移到了更加社会化、面向真实观众的、会收到商业因素印象的livehouse,那个纯净、不受打扰的校园空间从这里开始被打破了。
来到《Mygo》的世界观下,学生身份被进一步弱化了,学生乐队在活动室训练的场景几乎完全消失。而《GBC》甚至更加接近现实,学生身份被直接剥离,主角仁菜为了职业乐队的梦想从补习班退学,为了生活开始打工。
在吉野家打工的仁菜
除了学生身份的转变之外,玩乐队似乎不再是少女们学生时代的小打小闹,而是主角们口中朝着“组一辈子乐队”努力的目标。
不难看出,近年来的少女乐队番在剧情内核上越来越脱离传统校园番的套路,力图摆脱稚嫩、无害的学生气息,实现了从“部活”乐队到职业乐队的转型,在讲故事的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少女乐队番的成长主线对比
2、角色设定的变化
除了叙事方式的变化,近年来的少女乐队番在角色设定上也大有不同。
四部少女乐队番主角的人设变化如下图所示:
少女乐队番主角设定变化
由此可见,从《孤独摇滚》开始,主角就不再符合纯粹阳角的人设,并且变得越来越丰富多维。
后藤一里、高松灯、井芹仁菜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她们的性格既有符合社会规范、让人喜爱的部分,也有越轨的、不受人欢迎的部分。因此,她们可以表现得既乖巧又阴沉,既开朗又叛逆,编剧并没有避讳描写她们的性格缺陷,摆脱了传统的阳角和好学生人设。而这种不完美甚至有不少问题的性格,才更贴近现实情况,由此可见,少女乐队番在角色设定上完成了向现实系的转变。
其次,在其他主角的设定上显然也存在着阴暗、叛逆和不符合规范的部分。《Mygo》的五人更是各有各自的迷茫,于是她们组成了“迷子乐队”;而《GBC》的刺团乐队的成员则是每个人都有着一段难以背负的过去,其中,还有像卢帕这样来自南亚、遭遇变故失去双亲的角色。
3、角色间关系的复杂性
角色本身设定的变化也必然带来角色之间关系的复杂多样性——《Mygo》的迷子乐队在成立之初,成员们各自心怀鬼胎,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自爆”中才化解心结。而在《GBC》的刺团乐队,桃香与仁菜也因为是否要成为职业乐队的抉择而多次吵架。但是,这才是更接近现实人际关系的状态——角色关系从全员轻松和谐转为存在大量冲突与矛盾,一派祥和不吵架,每天喝喝茶聊聊天就能成为职业乐队的世界并不存在。
乐队,成啦!图源:MYGO!!!!!
4、现实系是有限的现实
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往往以绝望的悲剧收尾,但放在二次元,现实系就意味着妥协、悲伤与Bad Ending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现实系少女乐队番的现实更多的是有限的现实,是充满希望的现实,是与现实对抗的现实。
以《GBC》为例,番剧在表现角色们各自沉重的回忆和角色间沉重的情感之外,也在诉说着热血与梦想的概念。从头到尾,主角仁菜的行为逻辑始终围绕着“证明我们没有错”,她不断对抗现实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她决心向这个社会证明——勇敢反抗霸凌的人没有错,坚定初心的人没有错,心怀希望的人也没有错。
这种叛逆、绝对不妥协的态度,就是二次元现实系叙事所保留的、有限现实的部分,也是少女乐队番能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的原因。反观《吹响!上低音号》第三季,过于现实的结局已令其成为众矢之的,观众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对抗现实,而非她们被现实击败。
二、 少女乐队番何以成为烫门:表现力与时代性
任何作品的出圈,既要有过硬的内容质量、也离不开时代浪潮的背景趋势,那么少女乐队番究竟是如何抓住观众的心的呢?
1、从作品出发:引发共鸣的表现力
首先是塑造能引发观众共鸣的剧情。少女乐队番的剧情既刻画了个人“向内”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又展现了个体接触他人的“向外”社会化过程,人与人就是在这样一个自我探索和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进行交互,从而互相影响,而这正是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所体验的人生历程,这也正是支撑作品的骨架。
比如,在《孤独摇滚》中,才华横溢却严重社恐的美少女吉他手波奇,只敢在社交网络上活跃,这让许多观众看到了自己的“社恐”形象写照。然而,她在动画中被结束乐队的其他成员引导着,逐渐从自闭的卧室走向绚烂的舞台。
在对个体内外探索的叙述中,增加剧情的爆点成为了《Mygo》的选择。如果说《孤独摇滚》是一块精致的蛋糕,大部分人都能轻轻松松享受,那么《Mygo》就是一盘印式红咖喱。其不断“爆爆爆”的扭曲剧情虽然会让部分人敬而远之,但也能让一些口味偏重对的食客大快朵颐。
《GBC》则是通过展现角色对现实伤痛的反抗来唤起观众共鸣的。观众并不一定有和角色一模一样的校园霸凌、辍学打工等经历,但总归会有各自的痛点,也有相似的“反叛”“不服输”念头,由此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内心的声音借助屏幕内塑造的角色呐喊出来。
其次是构建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优秀的动画除了有好的剧情骨架,还得有适合的皮相来展现给观众,不同的少女乐队番的皮相各有特色。
例如,《Mygo》的“皮相”特点便是出众的文戏,有着像“你这个人,满脑子都只想着自己呢”这样让观众一下就能记住的台词。《GBC》则有着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表现,在三渲二的动画技术加持下,人物的动态被灵动地展现,从而诞生了许多有梗的表情包。
主角井芹仁菜的表情包
2、从用户出发:让Z世代的年轻人情绪共鸣
据观察,少女乐队番的受众集中于95后的Z世代年轻人。那么,作为Z世代的我们,在少女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我们又共处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①人物塑造提供情绪价值
首先是严重的精神内耗。东亚社会的年轻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被冠名了关键期,似乎一不小心就会踩空,人生似乎就会完蛋。于是他们只能每一步都谨小慎微,跟随着大部队的填鸭式教育以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部分人只能被夹在理想和现实的中间,脱又脱不掉孔乙己的长衫,登又登不上最高的山峰。
其次,我们更强调“主体性”。社会的压力下,为了维持相对的心理平衡,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世俗的标准,从而补偿由于社会压力而缺失的生活掌控感。
走向社会的Z世代年轻人有着更偏向泛二次元的身份属性,不同于对二次元固有的“宅’的刻板印象,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人际关系,是充斥着矛盾的人际关系。
迷子乐队和刺团乐队的歌词很好反映了Z世代年轻人的价值与追求 图源:《迷星叫》与《空之箱》歌词
像《GBC》这样表现少女乐队在大城市打拼的番剧,就不仅能给观众提供一个暂时沉浸于虚构故事的空间,也更能给观众面对真实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并且,《Mygo》和《GBC》都展现了少女间无比沉重的情感和乐队成长之路的挣扎,但同时角色们在外型上仍属于萌系美型角色,这无疑让习惯了“废萌番”套路的观众眼前一亮,在更现实更摇滚的基础上,角色间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也更让观众着迷。少女乐队番恰好给观众提供了需要的情绪价值,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感,通过这些作品被呐喊、爆发、传达出来。
仁菜与桃香的冲突,图源:《GBC》
②媒介习惯更贴合当下
除此之外,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在获得更多社会经验与媒介讯息的基础上,也期待着少女乐队同样能走出校园的箱庭,触碰真实的世界。所以,像波奇、智与卢帕这样的“up主”设定、祐天寺若麦网红的设定,以及《GBC》中通过社媒粉丝数判断乐队热度的剧情,放在当下的少女乐队番一点也不违和,反而更显贴近真实的当代乐队。
网红鼓手祐天寺若麦 图源:《GBC》
媒介技术的丰富,让年轻用户有了更丰富的创作工具和分享平台,也有了更强的创作欲。前文已经说过,《Mygo》和《GBC》采用的3D动画技术,让角色的动作与面部表情自然流畅且格外丰富。在画面上强大的表现力,让人物能够有更加夸张的表情,这使得番剧中的众多名场面成为了被大范围使用的表情包。加之角色之间跌宕起伏的剧情,也使相关的同人cp二创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③文化背景引发共鸣
最后,他们有着东亚二次元观众特有的文化基因。不论是《Mygo》还是《GBC》,在欧美动漫市场的成绩都是远不如在东亚尤其是国内动漫市场的,以至于《Mygo》推出了中国地区限定周边,《GBC》则直接使用中文发布推特宣传CD。
在这些少女乐队番中,许多台词都有很大的信息量,角色行动也有内在的逻辑,番剧中的每一个伏笔都会在后续收回,这些细节对习惯了人情世故的国内观众来说,是更容易被注意到也更容易被理解的。
相对而言,国内观众更加乐于去“盘”和讨论相关的剧情,这让少女乐队番有了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比如针对《Mygo》中丰川祥子这一角色突然退出乐队的原因,国内观众就脑洞出了“姐妹说”“商战说”等等剧情。
家道中落被迫打工的丰川祥子。图源:MYGO!!!!!
三、结语
从《轻音少女》到《孤独摇滚》,再到《Mygo》和《Girls Band Cry》,少女乐队番实现了从空气系转向现实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其叙事方式和角色设定的变化。近年来少女乐队番能够持续成为烫门,则是因为其能引发共鸣的表现力,及其与年轻用户身份相吻合的时代性。从少女乐队番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在二次元领域中,现实系叙事对当代观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实系的少女乐队番,不仅带给观众感官的冲击,也给予了他们无限的感动和希望。
正如王小波所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些留有美好遐想的现实系动画,正是呼唤着每个在现实里打怪升级的你我:纵使被生活反复击打,仍愿岁月能不败少年,你我战益弥坚!
参考资料
向上滑动阅览↓
[1]【杂谈】萌豚的未来也许是?梳理空气系的前世今生.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G4y1V7Dk/?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fc3206fe2f9469a4a4d960c8af46ea45
[2]这阴暗JK乐队番,完结飞升本季最大黑马!
https://mp.weixin.qq.com/s/DU39hHkg20LWWh3STnr8YQ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